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

我国会展举办时空分析主要结论与展望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11 共702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五章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结论、建议与不足

  一、结论

  (一)华北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战略

  从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来看,华北地区是以北京、天津两市为核心,两市被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三省拱卫在中心,从地区角度出发可以将华北地区的会展产业战略发展定义为围绕京津冀地区展开的“耳式”模式(如图5-1),将由北京、天津等城市构成的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华北地区会展产业战略发展的核心,通过飞机、高铁以及高速公路等运输通道将京津冀城市群会展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扩展到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三省,更可将环潮海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京津冀城市圈作为依托延伸至北方会展产业发展,甚至可以扩展为以华北地区作为新的核心,将会展产业大力发展的劲头传播到东北地区以及华中地区,带动我国相对薄弱地区会展业的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推进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优势互补,促进环徵海经济区的发展,从而带动北方腹地的发展。在会展这一经济领域,单从会展经济发展实力和品牌知名度来看,京津冀地区的会展业发展时间早,会展的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会展涉及的门类齐全,世界知名的品牌会展集中,经济效益上的带动作用大且影响力辖射范围广,独占我国会展经济的鳌头,即京津冀地区有足够的资源和实力发挥华北地区会展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因此,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的“耳式”发展模式可以有力促进华北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以龙头带动周边,将绿色朝阳的会展产业扩展到整个北方腹地,加强北方腹地的区域合作,为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一定的模板与示范。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是华北地区会展产业发展的核心,而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核心,更是华北地区会展产业发展的核心。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北京具有雄厚的经济软实力和场馆硬实力,国务院各部委机构50%以上的全国性行业协会在这里集聚,使得举办的会展带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而且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交流频繁,大型的政治会议和体育赛事等几乎落在北京,会展资源极为丰富,知名的国际性、专业性会展也较为密集,其在会展产业发展上的强大推动力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华北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

  (二)华东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战略

  华东地区主要由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这六省一市组成,这东部海岸沿线形成的庞大城市群在会展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上可以定义为围绕长三角地区展幵的“鹰式”模式(如图5-2),以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上海作为“廣头”,将杭州、南京、义乌、苏州等城市所在的浙江省和江苏省作为“两翼”,并延伸至包括青岛、厦门等会展中心城市的山东省和福建省,最后通过“鹰头”和“两翼”的带动作用来推动安徽、江西这两个泛长三角地区的会展业发展,从而形成华东地区会展产业的合理布局,促进华东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为整个华东地区形成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

  自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战略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而具体到会展业上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的会展业己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其他城市围绕上海发展的格局,再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可以扩展到整个华东地区的会展业发展。上海在华东地区会展产业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杭州和南京作为浙江和江苏的省会城市,其强劲的经济发展能力健之成为华东地区会展业发展的副中心,如杭州的“西博会”不仅是杭州旅游的新品牌,i且在一定程度上带领着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义乌、苏州等城市以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产业优势有力推动着华东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如义乌的“义博会”、苏州的“电博会”等。青岛、厦门等城市则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会展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围绕长三角城市群展开的华东地区会展业发展战略在上海强大经济辖射能力的作用下,在华东地区广阔经济腹地的有力支撑下,必将带领着华东地区走向世界,参与更大范围、更具影响的国际竞争,充分发挥各个城市产业突出、优势互补的协同作用,最终达到华东地区会展业发展的国际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的目标,实现华东地区会展产业的腾飞,大力促进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西南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战略

  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这五个省市,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的经济基础总体较为薄弱,而四川盆地的存在使得重庆、四川以及云南这三个地区的经济较为突出,在会展产业上显示为“三点一线”的产业集聚现象。

  因此,依据现有的经济基础以及会展资源,结合区域位置等因素,西南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定义为“斧式”模式(如图5-3),经济最为雄厚、会展最为发达的重庆和四川两地构成“斧背”,为西南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结合云南独有的旅游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等所积累的会展资源将“斧背”的影响延伸至“斧刃”,并通过西南地区的联动发展带动西藏会展产业的发展。

  西南地区在会展产业发展上己经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具有后发优势,潜力巨大。其中,重庆在汽车、摩托车制造上的产业优势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汽车展和摩托车展,而作为长江流域的起点、西南地区与中部地区交联的枢纽,其雄厚的交通优势能够充分担当起西南地区发展的支点,以点带面将其影响延伸至四川、云南一线并福射到整个西南地区;四川则初步培养了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全国糖酒会等一些知名会展品牌,且随着成输经济区的继续发展,重庆和四川两地作为“斧背”能够有力支撑“斧式”会展发展战略的实施;云南目前拥有“南博会”、“昆交会”等知名的会展品牌,且随着“新丝编之路”、“海上丝調之路”等国际性经济合作的开展,云南作为“斧刃”结合其亚洲地理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必将大力推动西南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

  鉴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的积极作用持续发挥以及重庆自贸区的加速建设等有利条件,并结合西南地区土地辽阔、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等因素形成的特色农业、特色矿产、特色旅游等发展资源,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迎来快速壮大的黄金期,为西南地区会展产业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西南地区会展产业的蓬勃发展。而结合“斧式”会展产业发展战略,西南地区将充分开展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合作,一方面进一步穷实“斧背”的会展基础,加深西南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交流发展,一方面有序推进“斧刃”的会展发展,提高西南地区在亚洲的影响力。

  (四)华南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战略

  华南地区由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组成,其会展产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定义为由珠三角地区引领的“豚式”模式(如图5-4),将珠三角地区作为海脉的头,海南构成海藤的身体,两者联合托起广西所在的背鰭,从而形成华南地区会展产业的合理布局。

  珠三角地区会展产业在我国会展产业发展领域占据主要地位,其发展起步早,且一经出现就显现出高度的活跃性,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珠三角地区会展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 “广交会”、“高交会”、珠海航展、东莞家具展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会展。而随着珠三角城市会展联盟的成立,珠三角地区会展产业向着区域合作、优势互补,梯度发展、分工明细的方向逐步迈进,会展产业更具市场化、专业化、集群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珠三角地区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庞大的市场条件、丰富的会展资源等优势必能成功引领华南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而海南作为著名的旅游大省,其得天独厚的热带旅游资源以及独一无二的海洋资源吸引了博聱亚洲论坛以及旅游会展、海洋产业会展、书画会展、摄影会展、汽车会展、游艇会展、房地产会展等一大批会展落户海南。作为华南地区会展产业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南具有巨大的会展市场和发展潜力,能够为珠三角地区提供丰富的会展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两者的强强联合将大力促进华南地区的会展产业发展,推进华南地区会展产业发展战略的落实。

  二、发展建议

  基于我国会展业时空分布与四大地区会展业发展战略的分析,针对会展业发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对会展场馆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当前,我国会展业在硬件设施层面存在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即展馆普遍面积较小,缺乏长远规划与合理布局,承展能力弱。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均开始重视会展业的发展,会展场馆的建设也遍地开花,甚至有些地区的政府不顾当地会展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可行性,盲目大规模建设,导致展馆建设局部过剩,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利用率低等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土地资源受限,某些会展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如北京、广州、上海等存在会展场地不足,展馆规模无法满足会展业发展需求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和投资者两个层面提出下列建议:在新建或扩建会展场馆之前,应对本地区的会展市场需求和未来较长时期会展发展的潜力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对场馆建设的必要性和规模大小进行论证,避免今后出现闲置与浪费。对于己形成一定规模的会展中心城市,考虑到较高的土地成本,应加大对交通便利的城乡结合部或者郊区的大型会展中心的投资建设,实现一定区域内的空间扩散,满足急剧发展的会展业所需的用地规模;同时对占据交通枢纽的老展馆进行改建,或从合理配置资源原则出发将老展馆与市中心的商务中心进行联合开发和建设,以充分发挥中心区交通条件优越、餐饮等配套设施齐全的优势和场馆的集聚作用。

  (二)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根据第四章对于我国会展业时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各地区会展活动主要集中于春秋两季,冬季最少。而从月份分布情况来看,会展数量最多是3月,而1月和2月数量很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也就是说我国各地区随着自然环境和气候温度变化等存在会展业的淡旺季。

  针对这一现象,各地区可采取会展业与旅游业相融合这一发展策略,即各地区充分发掘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扩大会展淡季的到访旅游流规模,通过资源的转换获得会展举办的市场基础,均衡各季的会展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展旅游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可以让两种产业得到有机的互补,会展业为旅游业提供了大量的客源对象,而发展相对成熟的旅游业可将会展活动的参与者和消费者转化为旅游者,延长其在目的地的逗留时间,并协助提供购物、餐饮等多方面的优质服务,最终形成以旅游带动会展、以会展促进旅游的发展新模式。如东北地区的哈尔滨,俄罗斯风情、冬季雪景等旅游源丰富,但会展业受到温度、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发展不足。由此,可鼓励当地旅行将会展活动与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推出特色会展旅游产品,形成优势互动,降低会展淡旺季差距。

  (三)跨区合作,实现多地区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的目标

  当前,我国会展业发展格局并不均衡,呈现出部分区域或城市集聚的分布特征。根据先发区域的实践经验,以整个区域或者城市群代替单个城市更有利于推动区域会展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如珠三角经济带为促进各行政区会展业的资本要素集聚和空间流动,与港澳地区进行全面合作,借助澳门博彩业、香港现代商贸业的特色产业优势,促进区域会展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

  在当前区域分布下,跨区合作这一策略将有利于增强区域间的资源共享,达到优化会展空间分布结构这一发展目标。2011年,由成都市博览局发起,杭州、南京、西安等十一个城市与成都共同签署了《中国12城市会展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协议借助相邻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互补,有利于资源的互通有无,便于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合作,降低运输成本,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与空间优化的目标。在跨区合作中,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结合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条件及未来发展规划在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专业化细分,明确各地区和城市的功能定位,避免出现地区趋同和相同类型会展的重复建设。同时,打破原有的区域保护壁全,建立会展产业区域合作体系,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降低交易成本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建立政府、会展行业协会等部门的联系机制,加强会展政策、规划布局经验等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学习,避免盲目或过渡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

  (四)中心省市与边缘省市会展业的错位发展与合作

  对于己出现集聚的省市区,应将实现会展业的转型升级作为发展重点。这些省市区己具备良好的市场、经济与场馆规模基础,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各项政策,加大对当地会展项目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作或者独立办展,实现从依托政府办展向依托市场办展的转变。除此之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将物联网、3G网等信息技术与会展业结合进行模式创新,实现智慧会展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会展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发挥空间集聚效应。

  对于尚未出现集聚的省市区,诸如西藏、安徽、内蒙古等,应将提高当地的会展集聚水平作为发展重点。因此,这些省市区可通过政府直接推介、错位竞争、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等策略,从而为吸引会展,提高当地的会展集聚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当前北京、天津、广州等会展中心城市缺乏更多的土地资源,会展产业发展受限,因此边缘城市可凭借土地、人力等要素的成本优势,发展会展飞地经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区域综合发展能力。“飞地经济”具体而言就是在推进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界限,将中心城市招入的资金和产业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于乙地的园区,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和政策共享机制,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也就是说,会展中心城市可将大型场馆建设和大型会展项目放在土地、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边缘城市,通过共同合作,政策共享等形式,推动会展产业的共同发展,均衡地区会展经济发展。

  (五)培养优秀的会展人才,优化人才队伍

  相比于国外,我国会展业发展起步较晚,会展人才培养不足,导致整个会展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根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共计约100多万,其中负责经营策划的管理人才只有15万人,高素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与此同时,会展业对综合技术要求很高,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会展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需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会展要求出发,会展从业人员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会展或会议组织人才,主要包括策划、招展、现场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第二层级是参展商或场馆管理人才;第三层级是服务人员,主要包括场地搭建、物流、翻译等方面的人才。从目前的现状看,会展业最缺乏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人才,造成会展举办时出现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在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等方面有待提尚。

  为提升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会展产业的经济效益,应加快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优化人才队伍。首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专业会展人才培养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设置几乎为空白,使得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应鼓励各地区的高校积极与会展经济研究机构、会展企业进行交流与学习,掌握会展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向,合理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建立培训基地,并搭建向会展机构输送人才和从业人员返回院校再培训的合作渠道。其次,开展会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建立专业的会展人才评估机制,选拔一批专业知识基础好,有前途的会展骨干进行定期的国外或院校深造,学习掌握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最后,采取优惠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引进复合型的会展高端人才。各地区在建立科学合理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应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引进一批会展骨干,并设立会展人才专项基金,出台会展企业人才引进的奖励政策,真正提高会展人才的专业化素质,满足现代会展产业高速发展的需求三、研究不足。

  由于研宄水平有限,本文对于我国会展时空分布特征的研宄还有待深入,关于八大地区的会展时空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主要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比较困难,加上时间比较仓促,因此只收集了 2011年至2013年期间的会展数据,其中会展数据仅为比较粗浅的信息,没有涉及会展经济效益等更为全面的内容,且收集的会展数据时间跨度较短,实证分析结果的代表性有待提升。

  第二,由于对时空分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宄尚未全面深入,并未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地理跨度、其他产业干扰等一些因素,会展时空分布的数据分析指标的确定仍需在分析基础和理论依据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第三,本文在第四章中试图对会展的时空分布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但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论述全国和各个地区的会展时空集聚特点,在各地区会展业时空分布特征比较、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对于会展业时空分布的具体作用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与分析。

  第二节展望

  长期以来,我国在会展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实践超前于理论研究的阶段,在为数不多的会展业空间分布研宄成果中,多集中于某个特定城市或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会展产业具体空间运动形式、未来空间格局走势和城市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宄。因此,随着会展业空间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全国性发展,未来的会展业时空分布理论与实践研宄可在本文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收集以五年或十年为时间节点的会展数据,对八大地区的会展业时空分布特征比较,场馆建设、自然环境等主要因素对会展业布局产生的具体作用和内在规律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会展业布局更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旅游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