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

木材产业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30 共266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木材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谈起木材,人们普遍有这样两种理解,森林中的林木可以统称为木材,另一种观点认为木材是指林木作为原材料经过一定的加工所形成的材料或是产品。产业是指某一业态的总称,其中包含了分工不同但是在利益上又相互联系的各类相关的行业,各行业在经营方式、经营形态和企业模式以及流通环节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关键的共同点,就是其经营对象和范围都是以同属性产品展开的对于木材产业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众说纷纭,本着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学者们分别都对木材产业的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印中华主张,木材作为木材产业的加工对象,通过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手段,被制成各种木材产品的一种制造业的总称。杨长峰主张,木材产业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木产品需求,同样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并较为细致的将数目分为了叶、枝、干、果实和植物液等原料,统一加工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制造业。耿玉德认为,木材产业是指将来自于森林的资源或其他原始资源进行生产、加工的行业,并把木材产业归属于林业的第二产业,这一产业包括了各种资源的采伐、才加、和加工制造等。上述观点是狭义上的木材产业,更趋近于木材加工业。产业经济学中有“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是指产业间的联系效应,认为一个产业的发展会对相关产业产生影响。其中,前向关联指的是此种联系与某种产品供给的容易程度有关,后向关联则是以对其他产业的产品需求影响来达到效果的,前向关联类似于推力,后相关联像拉力。笔者认为,作为广义的木材产业,除了指木质材料通过机械或化学手段加工成林木产品,也可以包含后向的森林资源培育及基于此目的展开的其他产业行为和前向的相关产业服务等等。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对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广泛认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他典型的代表作品,文中首创了被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比较成本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观点是:区分生产技术的绝对和相对差别,要知道其中的相对差别才是国际贸易的根本,同时也研究了由此产生的成本差别,当然这种差别也是相对的。在选择出口和进口产品的时候,要权衡利弊,遵循“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的原则来处理,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要集中生产用于出口获利,而对与相对劣势的产品,自然应该选择以进口为主。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可以说是之后“比较优势”理论来源的基石,主张先天丰厚的自然要素是国际分工的基础,而自由贸易也一样会引起国际分工,同时也不能排除后天生产条件具有相当的优势,同时这种优势对于单一国家来说又是绝对的,符合此种条件下的生产条件进行的国际分工,因此也被称之为绝对的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将此种观点做了更大的拓展,直接指出集中生产才能产生最大的利益,多种类的生产模式于单一国家而言并不是最佳选择,最好是通过专门生产利大损小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出口比较优势,进口比较劣势,从而优化自身的贸易环境,降低贸易成本。比较优势理论的确立,对于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其确立又是从绝对优势这一理论延伸而来,而后续的理论又都在这一框架下,结合特定的经济条件,通过对比及优势的决定因素的探索而进一步形成。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早在 1962 年,周恩来总理对全国林业工作做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提出了森林资源要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就比较容易让人理解,是一段长而久之、循环往复的发展历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期循环往复的发展思路,满足了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要确保后代人的需要不被损害的一种发展。这一理论观点产生于八十年代,主要是针对以往传统发展观念所出现的问题予以反思总结而产生的,适逢全球环境运动的展开,趋于和平的世界环境,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开始考虑以各类相关产业为出发点来降低经济成本,寻求可以循环供给的途径,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口、资源与发展关系的协调以及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当代人类最大化的获益并福泽后人。

  2.2.3 产业竞争力理论
  
  所谓产业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一项特定的产业,较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该项产业具备绝对的优势,而所谓的绝对优势即是指此种优势能够展现明显的竞争力,打个比方像在获得利润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上以及其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的能力方面都存在这竞争优势。所以,这一理论也可以称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有人直接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力领域和竞争战略领域的的国际权威,来自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先提出了上述理论。有关于全球性竞争遵循的基本原则,波特教授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做出了相关阐释,书中提出了一个“钻石理论”,即对于国家的竞争优势,我们应当关心的是为什么某个特定的产业会在一国或一地具有特别的竞争力,而关于该国或该地区的竞争力已不再是我们研究的首要目的。我们首先要明确区域性,才能更好的理解产业竞争力这个概念,它的比较范围是国家或者地区。

  在一定的区域内比较产业竞争的优势,最终通过产品、企业或者产业来体现这种优势。

  2.2.4 产业集群理论
  
  1990 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这个词来解释集群的现象。波特教授对这一现象有所研究,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中,研究考察了 10 个工业化的国家,发现了在这些过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可见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当中,区域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如此,在产业集群的现象,还存在于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之中。产业集群是一个群体,一般是由企业、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专业化的供应商、金融机构和其他的相关联的机构组成的,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都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地理集中且相互间既合作又竞争,同时具有一定的交互关联性。尽管这样,产业集群效应对于提升整体竞争力意义非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群体的区域竞争能力,还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作为同属性群体的集合,产业集群的方式可以加强群内企业的有效合作,在促进经济效益方面可以达到“拧成一股绳”的整体拉动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整个群体的形象提升都有很重要的提升作用,对招商引资也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促成了区位品牌的效应,对于整体的对外交往和市场开拓都是十分有利的,能够最大程度的共享市场资源;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壮大群体企业,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也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因此,它也是集群区域内促成系统创新的关键方式之一。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推广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