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孙作云神话学主要内容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4-13 共237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 孙作云神话学相关研究探讨
绪论 孙作云神话研究演进历程研究绪论
第一章 孙作云神话研究的历程
第二章 孙作云神话学的独特之论
第三章 孙作云神话研究的方法
第四章 孙作云神话学的影响
结论/参考文献 孙作云神话学主要内容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结 论

  孙作云的神话学研究,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学术史角度探讨神话学的发展。并且对构建中国神话学做出了新贡献。通过对神话的解读,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新的神话学角度:对夏商周三代的图腾神话溯源,这是神话学研究的一个新突破;对"龙"图腾神话的重新阐发,从鲁迅先生、闻一多先生对龙形象研究的基础上,对龙图腾神话又有了新的解释和发展;对游戏钩稽神话的科学探讨,从现存民俗中的游戏角度去考察历史的真相是孙作云导夫先路的。所以说,孙作云对神话学的贡献独特而新颖。

  在方法论方面,孙作云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特别是结合民俗学、考古学、神话学等多种方法,以求历史真实。这对于孙作云方法的研究对日后的学术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孙作云神话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他综合运用神话、考古、民俗等方法,对许多遗存资料做多方面的考证,并相互印证,以最大限度探求神话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多领域、综合的方法对日后的神话研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孙作云的学术成果虽然丰硕,但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所以客观的评价孙作云在神话学领域的地位及贡献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顾颉刚。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严复。社会通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岑家梧。图腾艺术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4]何新。诸神的起源[M].上海:三联书店,1986.
  [5][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6]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8.
  [7]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8][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M].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9][英]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0]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苏]海通。图腾崇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2]陈建宪。神祗与英雄[M].上海:三联书店,1994.
  [13]吴格言。中国古代求子习俗[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
  [14][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5]张岩。图腾制与原始文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16]史宗主。20 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1995.
  [17]陈勤建。中国鸟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8]潜明兹。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9]王大有、王双有。图说中国图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0]茅盾。茅盾说神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1]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22]邓乔彬、赵晓岚。学者闻一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3]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25]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6]孙作云。诗经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7]孙作云。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8]刘景华。文化、社会、人类学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29][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0]高有鹏。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1]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2004.
  [32]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3]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34]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5]潜明兹。民间文化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6]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二、期刊论文:
  
  [1]胡新生。周代傩礼考述[J].史学月刊,1996,(4)。
  [2]常金仓。古史研究中的泛图腾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3)。
  [3]贺学君。中国神话研究百年[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4]李娟。中国古代感生神话非图腾崇拜说初论[J].唐都学刊,2002,(4)。
  [5]陈泳超。闻一多神话研究解析[J].文化研究,2003,(3)。
  [6]吕微。传统经学与现代神话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9)。
  [7]黄震云、杨胜朋。20 世纪神话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1)。
  [8]龙文玲、闻一多〈伏羲考〉与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转型[J].文化研究,2004,(4)。
  [9]钟宗宪。图腾与中国神话研究的迷思[J].民族文学研究,2004,(1)。
  [10]储冬爱。茅盾、闻一多神话研究的比较[J].广西民族研究,2004,(4)。
  [11]郑守江。孜孜以求,追溯民族文化之源--论闻一多的神话研究》,2004,(2)。
  [12]李丽丹。中国神话研究现状:进程中的反思--以 2004 年神话研究为中心的分析
  [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
  [13]李娟。后稷图腾感生说质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14]代云红。"媒介场"视域中的"多重证据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
  [15]朱仙林、曹书杰。孙作云与中国古代神话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11,(4)。
  [16]姚向奎。孙作云的图腾观[J].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2012,(1)。
  
  三、学位论文:
  
  (一)硕士论文:
  
  [1]黎藜。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演变[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2.
  [2]闫红艳。西王母神话的流变及民俗文化的形态[D].延吉:延边大学,2006.
  [3]杨茜。茅盾神话思想初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4]姚向奎。孙作云民俗思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5]杜亮梅。鲁迅与先秦神话传说[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
  [6]姜珊珊 .孙作云史学思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二)博士论文:
  
  [1]张文安。中国神话研究与文化要素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2]韩雷。神话批评论--弗莱批评思想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汪楠。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神话学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