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问题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2-06 共312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上接受新鲜事物最为快速,也是最为朝气蓬勃的一代,大学生们在外国开放文化的熏陶以及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性意识、性观念不断觉醒,也引起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在恋爱心理方面的微妙变化。如今,恋爱已经成了大学校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逐步渗透到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理想、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但由于女大学生无论是年龄还是社会经历都比较缺乏,因此她们的恋爱心理也并未完全成熟,她们冲动、心理波动比较大,自控能力不强、容易随波逐流。因此,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她们会很容易误入歧途。要想做到有效的引导女大学生克服恋爱心理问题,就要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她们的恋爱心理所存在的问题。
  
  3.1 失恋挫折感强,承受能力较弱
  
  热烈浪漫的恋爱是男女大学生内心共同的美好憧憬,然而,有恋爱就会有恋爱失败或失恋的现象发生,根据对长春师范大学 40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对待失恋的态度上总体还是比较理性的,但仍有大部分同学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并走出失恋的阴影,尤其是女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情感特征,在对待失恋的时候更为脆弱,对失恋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弱。统计显示,有将近 20%的女大学生情绪波动大,不仅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2011 年上半年发生在高校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多达40 多起,绝大多数与恋爱有关。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发的《教育蓝皮书》称,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恋爱问题和学业问题,但男女生自杀原因有着很明显的区别。男生自杀多数因为学业问题,而女生自杀多因为恋爱问题,占总数的 34.6%,高于男生 1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在对待感情的时候比男同学更加感性、也更加冲动,她们在遇到失恋这一问题时,会比男生感受到更强的挫折感与屈辱感,对失恋的结果也更加难以接受,不愿面对现实,承受能力较弱。
  
  3.2 恋爱动机功利化
  
  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了解与认识,是一种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以及行为倾向。而功利型的恋爱观,是实用功利型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恋爱观上的具体体现,是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及其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或把今后的就业、发展等个人动机 作 为 出 发 点 来 考 虑 恋 爱 问 题 .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一些不好的风气也日渐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恋爱观与择偶观。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内,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对待爱情的态度仍然是积极、健康的,恋爱心理也十分理性,但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入侵,社会大环境的不断改变,以及日渐严峻的就业前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择偶观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功利化。家庭条件、家庭背景已经被纳入重要的考虑标准中。在重重地就业压力以及社会环境面前,恋爱已经不再是单纯以爱情为基础,而是变成了曲线就业的一种方式。
  
  恋爱动机功利化的具体表现为,恋爱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恋爱对象本身,而是与他相关联的物质基础、家庭背景或社会地位。当代女大学生恋爱动机功利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在一个对于择偶标准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 55%以上的女大学生更看中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这一调查也同时显示,女大学生的经济需求大于男生。在对长春师范大学 400 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有 38%的女大学生把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作为择偶的重要标准。两个问卷的结果不谋而合,更说明了恋爱动机的功利化;二、重物质、轻情感;追求现有财富,放弃共同奋斗。很多女大学生为了缓解毕业或婚后的经济压力,把“嫁个有钱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好老公,少奋斗几十年”,等口号作为自己的择偶标准。只看重对方的经济实力,视其他条件为“浮云”,一味的注重男方的现有经济物质条件,而放弃找一个有共同理想、彼此相爱的对象共同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的机会。更有的女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极高的消费欲望或虚荣心,不惜“傍大款”,“当二奶” 用自己的身体和青春换取物质享受。这些女大学生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换取安逸生活的筹码,而忘记了恋爱和婚姻的基础是感情。
  
  3.3 恋爱心理盲从化
  
  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人的思想及行为既影响着他人的生活,也同时被他人的行为所影响。女性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特征,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而大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也更容易被他人同化,因此,女大学生在恋爱方面更愿意出现盲从心理也变得不足为奇。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有 20%以上的女大学生谈恋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在谈恋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女大学生由于在共同的校园中学习、生活以及交流,导致她们在思想观念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恋爱问题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在这种不正确的群体氛围的支配下,许多并未打算谈恋爱的女生,也盲目效仿,开始同男性朋友交往。
  
  从上表 3-1 关于恋爱动机的调查中显示,由于孤独寂寞、面子以及无聊好玩而恋爱的比例占到 43%,而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女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因此,女大学生在恋爱中具有明显的从众性。从众心理,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及压力下,个体忽略或放弃自己的想法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我们所说的“随大流”.从众心理人人皆有,这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必然手段,是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常见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女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中也普遍存在。女大学生的恋爱从众心理表现在,部分同学看到身边其他的女大学生谈恋爱,无论自己目前是否有恋爱意向,可能是为了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以实现团结,或是为了取悦团体内的其他成员,或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或为了不受到与他人不同的压力,盲目跟风去恋爱。校园恋爱及其具有感染力,身处在浪漫、热烈的校园环境中,恋爱已不仅仅是一种两情相悦的结合,一些女大学生把谈恋爱或被男生追求作为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的体现。一旦没有恋爱或没有男生追求,就会感到失落、甚至低人一等。正如罗杰斯所说:“青年的从众行为是他在自己的需要被接受与保留个性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尽管他们同意保持这个个性很重要,但他们同时也认同为了受欢迎而与同伴保持一致是十分必要的”.
  
  3.4 恋爱中传统道德淡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思想的开化,高校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呈现日趋开放化的倾向。“性”已经不再是一个神秘的话题,女大学生对待性行为的观念更为开放,也更加宽容。在我们对长春光华学院七个专业 400 名女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被问到“你是如何看待在恋爱中发生性行为”,女大学生持不同观点,39%的认为是爱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发生的,26%的认为性行为可以增进两个人的亲密程度,快速升温感情,18%的认为最好还是在感情稳定或者结婚后再发生性行为,17%的认为会对今后的婚姻生活产生影响,应坚决杜绝,这项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对待恋爱中的性行为表现的更加开放,也更加随性,少部分的同学不排斥,但持谨慎态度,表现的比较宽容,只有少部分女大学生认为会对今后的生活造成影响,应该坚决反对。
  
  在我们的调研访谈中显示,部分女大学生性观念开放,认为性行为是个人的权利,也是自己的选择,只要不违背了道德,别人无权干涉,还有极个别女大学生认为婚前同居是对婚姻生活的提前演习,双方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提前适应婚姻生活,也成为是否会最终成为人生伴侣的试金石。针对问题“你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可以,只要将来能结婚就行“的为 22%,可以,只要不让人知道或者不怀孕就行”的为19%,“只要两人愿意,别人不必干涉”的为 26%,“谨慎、慎重为好”的为 25%,而“不应该,是不道德的行为”的只占 8%.
  
  “对于婚外恋情,你的看法”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应受到舆论谴责或法律的制裁“的占 49%,”只要是基于爱情就可以“的为 28%,”另一半能容忍,别人不必干涉“的为 17%.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45%的女大学生对婚外恋情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传统的贞操观和伦理道德观在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已经逐渐淡化。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恋爱与婚姻论文
返回: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