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堂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精选5篇)(5)
添加时间:2018-03-26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五。

  题目:老子《道德经》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适

  摘要:大学生在经济、学习、就业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就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压力而言,阅读老子《道德经》具有积极作用。有意识地将阅读《道德经》作为调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可以赋予当代“读经热”以丰厚的生命气息。

  关键词:道德经; 大学生; 心理压力;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谱系

  “鸭梨山大”是大学校园中的一句流行语。这并不仅仅是一句俏皮话,而是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和焦虑的反映。对于大学生而言,以下几种压力或多或少地令他们心有忧惧。一是经济压力。应该说,通过家庭支持、助学贷款等手段,大学生普遍地能够应付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支出等开销。但是,大学生中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的状况日益突出,如一些学生配置起“苹果三件套”,有的大学生则成为“有车一族”。这就可能使得一些生活较为拮据的大学生产生某种自卑心理。二是学习压力。当代大学中,固然也有信奉“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学生,但是整体上有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大学生想要在四年内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并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英语等级考试、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专业课考试等,对大学生而言都是纷至沓来的“难关”。同时,为了获得各种荣誉证书和奖学金,大学生在努力通过这些考试的同时,还需要在这些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有更好的未来,一些学生还为自己设立了更多的学习内容和考试项目,如GRE、托福、雅思、公务员录用考试等。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生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某种焦虑情绪,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欠佳的大学生甚至出现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三是就业压力。由于高校扩招,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生毕业,这让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要找到理想的工作相对地更加困难。由于这种人才资源的“买方市场”化,大学生受到就业前景高度不确定性的困扰,社会关系、家庭背景、性别等因素已然成为就业中的“筛网”,一些来自农村或缺乏社会背景的学生由此背负了更多的心理压力。

  二、《道德经》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

  事实上,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都可以归结为“名利”二字。就对名利的认识而言,《道德经》主张,人应追求大智慧,而不应“为物所累”或“物化”,因为这将降低人作为人本应有的价值。《道德经》对于那种物欲伤身的行为进行了评点:“名与身孰亲?尚名好高,其身必疏。身与货孰多?贪货无厌,其身必少。得与亡孰病?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这就把身体和身外之物的关系突兀地放置在人面前,让人们自警:自己是否本末倒置,为了外物而“几伤吾宝”。大学生有着花样年华和充沛的精力,这是很多成年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不用以自己没有的东西与人攀比,而应看到韶华、生命就是至高价值。“名利”以及其带来的忧虑就失去了相应的光环,尤其是那种为了名利而丢失生命的做法,其狭隘性暴露无遗。《道德经》写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然而追逐贪欲不加节制,这将导致祸端,所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

  很多大学生感觉压力大,还在于他们对压力缺乏辩证的认识。压力固然令人烦恼,但压力也正是人们行动的动力。人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甚至在压力下成才更能增强自我认同。但是,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对压力认知的单向性,即以一种“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来看待压力,而无视压力的积极意义,因而在面对压力时不无消沉、郁结。《道德经》中的辩证思维方式对于破除这种线性思维方式的单一化、极端化缺陷十分有益。在老子看来,事物本身就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无所谓运动、变化、发展或进步。矛盾作为常态的存在有着本体论根据。老子以阴阳作为道的两个方面———“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本身就是对立、斗争、冲突的,继而衍生出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它们总是呈现为某种动态的变化,甚至矛盾的状态中,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15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165。这充分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相对存在的,其正反面也因互相比较而存在。这对于大学生认识压力具有积极意义,即对压力不仅要看压力的消极面,还要洞悉压力的积极面,压力可以一点点克服,压力可以转化为成功。洞悉了压力与成功之间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大学生就会自觉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压力,压力并不仅是压力,而是尚未出场的成功,在压力中已然潜在地包含成功的因素。这正是道家的某种人生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压力便可能被较好地释放。

  三、《道德经》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心理压力

  首先,《道德经》指导大学生要节制欲望,以此缓解经济不宽裕带来的焦虑。从老子的视角看来,大学生中的攀比消费并没有什么优越、品位可言。攀比消费体现了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或消费社会逻辑的主宰,即他们在生活中不仅不自由,反而被严格操纵,也就是说,人成了商品的奴隶。因此,抵制外界的物欲诱惑,这本身就是一种实现自由的挑战。在老子看来,抵制诱惑不是虚无缥缈的说教,而是在比较身体、生命与名利价值的权重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大学生完全可以跳出功利主义境界,从更开阔的视域来看待物质、欲望等问题,这就是老子提倡的“贵身”,即重视自己的身体、生命,轻视荣辱之类的身外之物“,贵大患若身”[1]。这样,随着关注点的转换,压抑的心情也就随之逝去。《道德经》提醒大学生,人不应追求纵情声色,而应当遵循知足常乐的修身养性之道,所谓“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是此意。有了这种理论的支撑,大学生看到别人的奢侈消费,不仅不会羡慕,反而能体会自己简朴生活的意义,即“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1]“吾有三宝……二曰俭”[1]。当然,《道德经》不是鼓吹大学生去追求一种禁欲主义的生活,而是提醒他们顺应自然,沉溺在人与人的攀比中是极其不自然的生活方式,是虚荣心在作祟,是某种背离自然大道的矫揉造作。

  其次,就学习、就业压力而言,老子告诉大学生应从基础做起,在点点滴滴地行动中走向成功。《道德经》写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学习总是有过程的,而这个过程无疑充满了困难甚至痛苦。但是,知识的大厦都是一砖一瓦所构建起来,因此,大学生不应在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卑微,而是要行动起来,一个一个地处理学习难题。只要坚持下来,大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进步。只要大学生的学习基础牢固、专业知识储备深厚,那么就业也就不是难题,学习和就业不是一个矛盾的关系,在大学中,经常性的现象就是有了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的武装,大学生就能在社会中找到位置。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踏踏实实地搞好自己的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毋庸过多、过早地为就业而伤神,所谓“水到渠成”就是此意。因此,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和实践中,是克服学习、就业压力的良策。

  再次,《道德经》鼓励大学生要敢于和难题、压力做朋友。《道德经》运用了“水”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为人处事的哲理,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这就提示大学生要向水学习,水看似处在最不起眼的环境里,但水却有着重要的价值。这关键在于水与各种比自身更“高贵”的事物互动、交流,最终在彼此的和谐中实现了价值。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自身的不利地位、经验、处境也可能是财富,因此,不妨以包容的心态去和难题、压力相处。知道了难题、压力的所在,大学生的行动将更加有的放矢,即找准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去“涤除玄览”,那么自身也将趋于完善。这样,压力不仅不是“拦路虎”,还是导航的明灯和路标。在取得成绩后,大学生甚至会感激这些压力,正是它们的指引和锤炼,人最终成为“大器”。因此,处在压力中的大学生应坚信:暂时的不适处境未必是最终的结局,暂时的落后可能与未来的超越相统一,正如《道德经》所言,“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

  参考文献

  [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校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

上一篇: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精选5篇)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