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财务会计论文 >

我国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4-25 共292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5 章 我国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建议

  以上部分,笔者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我国目前应用资产减值会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那么寻找应对这一问题好的对策和措施成为本章节的重点。

  5.1 关于改善企业外部环境方面的建议。

  5.1.1 加强财政部门对相关法律的控制和会计准则的制定。

  1.修订和完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政策。

  很多上市公司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操纵,本文认为为了减少上市公司的这一行为,应避免给予上市公司较多的选择空间。目前来看,我国的会计信息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配套的准则存在许多的漏洞,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在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Scott在1997年的研究可以看出,即使在市场条件成熟的西方国家,其在处理减值问题时也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政策信息。

  我国必须跟踪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希望能够早日实现制定该政策的初衷。

  2.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确认更加合理。

  新的准则禁止长期资产的转回可能会导致新的滥用,当有确切证据证明以前年度的资产减值损失已经不存在或者减少,企业应该重新估计该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并确认相应的转回金额,不应该担心企业滥用资产转回而偏离了资产的实质。允许企业转回资产减值损失,并且对其转回做出严格的规范。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可以把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暂时计入资本公积,从而有效的阻止了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的转回调控利润。

  3.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更加准确。

  准则规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是公允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在孰高确定。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中包含了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两个因素,这对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很多情况下依赖专业人员的判断,因此在一定程度会受到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应该采用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的基础,不用再单独设置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会计计量里面的仅包含五大基本计量属性,可回收金额是在其资产减值的基础上建立起类的第六种计量属性,既不是公允价值,也不是可变现净值,所以可回收金额作为资产减值的一种计量属性无疑是加大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难度。另外一点就是"孰高"原则的改革,笔者认为,在企业资产的用途基础之上将资产分为"在用"和"在交换"两种。对于在用的资产,基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二者较低者计量;则对于"在交换"的资产,基于长期资产的流动性很弱的特点,在处置长期资产的过程之中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处置费用,因此,对于"在交换"的资产我们应该选用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和资产的原账面价值较低者。

  5.1.2 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

  通常情况下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根据相关因素的估计,因此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较大,同时上市公司对于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非常有限,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与被审单位管理层信息不对称,因此注册会计师就应当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强化审计职责,使其真正的成为"经济警察".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时,应该严格按照审计准则中要求的程序进行,对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依据的资料、计提方法、以及假设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应该详细复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数值。最后希望我国审计准则中能够规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程序,与此同时应该完善CPA的轮换和聘用制度,使得注册会计师作为第三方能够保证其独立性,通过防止审计失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遏制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

  5.1.3 加大证券监管部门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赋予了企业较多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选择权,主要表现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以及可收回金额,资产组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上。但是这种较为成熟的会计制度在我国目前还不够成熟的市场上实行有可能导致较高的实施成本。众多实证研究结果亦显示那些面临"报表压力"的上市公司并未合理应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选择权,而是将其视作操纵"报表利润"的机会,违背了资产减值会计规定的初衷。所以,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资产减值等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5.2 关于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建议。

  5.2.1 健全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首先需要斩断企业管理层考核指标与资产减值准备之间的关系,以此阻止企业试图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动机。以往企业通常净利润作为管理人员的主要考核目标,不重视该利润是如何形成的,以营业利润作为企业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的主要考核指标,这样做防止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达到业绩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平滑,企业只有通过吧一些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考核,才能够使得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更加完善。与此同时,改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以短期激励为主的激励体制,通过建立健全有限的约束机制,使得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挂钩。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对于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大多数是通过年薪制和奖金分红等于短期的公司业绩挂钩,这样就会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层出现短期化现象。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设计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对管理层采取综合的、长期的业绩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公司目标与管理者目标一致,减少其道德风险。

  5.2.2 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主管随意性,因此为了保证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准确性,企业必须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通过规范授权机制、分类不相容职务,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监督制度等措施。在实务的操作中,想要准确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存在很大的难度,必须从两个方面对其计提金额和比例测试,一个是财务,另外一方面就是技术。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由不同的部门共同负责测算、合理的分工等,通过编制相关的预案;经过企业计算审计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应该按照其重要性程度分别经管理层、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批准方可生效。凡是超出权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必须由内部审计部门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披露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审查,从而找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相应的内部管理。

  5.2.3 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不管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或者是计量,对于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都很高,即除了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要他们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比如,在确定长期资产可回收金额时,对于折现率的估计、坏账准备的计提率等这对于从业人员的只有判断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就目前看,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有限,所以应该从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方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增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其管理水平和会计理论素养,使企业真真切切地实现从简单的记账算账走向以管理为主导的跨越。其次,重视高线会计专业学生的高等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在会计实务操作方面的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为日后的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只有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才能够在我国更好的应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