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军事教育论文 >

袁世凯军事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军事教育理念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12-30 共424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袁世凯军事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军事教育理念

  一、袁世凯军事教育思想的起源。

  (一) 国家形势。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大地狼烟四起。"天国"的旧式军队屡战屡败,在列强面前脆弱不堪,清政府如梦初醒。随后,资本主义列强又多次向中国发动武装侵略,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战后,腐败的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面对中国落后的现实,中国地主阶级中一些比较开明的人士比如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在抵御列强的战争不断失利,原因在于武器装备水平的落后。因此,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开办现代军事工业才能富国强兵。这一时期的改革重在学技术,改善装备质量。此外,这些开明人士还提出了加强海军建设的思想,以保护沿海,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平定国内农民起义镇压后,清政府把重点转向抵御列强入侵。多年的战乱,让清政府认识到现有军队在装备水平、训练方式、军队建制上存在诸多弊端。军事实力是政权稳固的坚实保证。由于当时普遍认为德国军事实力最强,因此以德为师,积极向德国学习最为兴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官员参照德国模式,创办了新式军事学堂以培养军事人才。1864 年,左宗棠率先督办了福州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它成功培养了第一批海军军事人才,成为推动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中流砥柱。

  1856 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原本错弱的中国雪上加霜。困境下,洋务派认识到,想要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大力整顿海防。而整顿海防需要的大量军事人才,只有通过创办学堂来解决。

  1875 年,清政府总理衙门决定成立北洋、南洋、粤洋三支海军,海军的创办,使人才匮乏的现状更加突出。受两次鸦片战争影响,清政府加大了对海军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海军学堂的兴办。从 1880 年至 1900 年,相继涌现了天津水师学堂、黄埔水雷局、广州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等众多军事院校。

  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生死存亡,清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毅然废除武举,大力革新,通过广泛创办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改革军队编制以求提升战力。

  甲午之战,大清国苦心经营的海军化为乌有,震惊朝野。甲午战争后,军事教育再次提上日程,在军事建设上要改革建制并积极效仿西方之法,是众之所望,朝中大臣争献练兵之策。

  正是在全国都开始重视军事教育的大形势下,袁世凯也不例外,他意识到了军事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他军事教育活动的强烈欲望。

  (二) 自身经历。

  袁世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父辈大都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人民起义,多因军功显赫成为清朝的显贵,权重一方。袁世凯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与熏陶,被称为"将门之后".

  袁世凯自幼因兴趣不在念书方面,所以难以考取功名。两次参加乡试,均落第,他愤然投笔从戎,于 1881 年投靠到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的军事才能在庆军营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后来在随吴长庆赴朝平定朝鲜内乱中锋芒毕露,有胆有识,在军事活动中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期间,因其卓越的表现,袁世凯还曾受命为朝鲜编练新军,这是袁世凯进行军事教育活动的初次尝试。为朝鲜编练新军因采用英德操法获得成功,使袁世凯初步认识到西方军事教育的先进性,萌发了他对中国传统军事教育进行改革的思想。袁世凯自身有军事方面的天赋,且又格外努力,加之在庆军营与朝鲜的历练,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为他回国后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94-1895 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袁世凯目睹了清军的腐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袁世凯深刻认识到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军队的落后,想要改变现状就要进行军事教育的改革,一方面要使部队进行实战演练,另一方面就是要广设学校,培养专业的军事人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袁世凯到小站练兵后就提出了要把设立学堂作为练兵的第一要义,在天津设立了行营武备学堂,并为这些学堂制定了相应的军事规章制度,揭开了袁世凯军事教育改革的序幕。

  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政权,清政府决定实行"新政".作为朝廷官员,袁世凯积极参与到这场改革中,并推动了新政的发展。新政的推行,为袁世凯的军事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在此之下,袁世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军事教育改革,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力创立了各种类型的军事学堂;制定了军事教育法规;制定军事学堂的教学大纲等。正是袁世凯这一时期在军事教育方面的贡献,使他成为近代军事教育第一人。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正是以新政时期袁世凯推行的军事教育改革为基础发展起来。

  正是认识到掌握军事教育权力对政权的重要地位,任民国大总统后的袁世凯仍然重视军事教育,并牢牢把握军校办学权力。

  从袁世凯的经历可以看出,袁世凯从小便积淀起军事方面的才能,在从军的生涯中,他善于学习研究先进的军事理念,有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在当权后,敢于实践,大胆改革,因此形成了自己的军事理念和构想,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二、 袁世凯的军事教育理念。

  袁世凯在创办军事院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教育思想。他的军事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坚持军官必须通过军事学校培养。

  在清末创建新军时,袁世凯就认识到,军事技术和武器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新军军官必须具有新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军事技术,这不是仅靠个人使刀耍弓的武技能胜任的,所以,军官的选拔,不能再依靠传统的武举科考,必须通过军事学校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在普通教育方面,袁世凯积极主张兴办新式学堂,在军事教育方面,他更是坚持兴办新式的军事学校培养军官,反对武举取士,主张整顿兵制,停止武科,"亟应于各省省会设立武备学堂,以期培养将才,练成劲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小站练兵时,袁世凯的军事教育改革措施中就对军官有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是军事学堂出身,还需要具备先进的军事知识。清末北洋新军的军官,除部分来自原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外,基本上都来自北洋系的军事学堂。袁世凯任民国总统后,仍坚持这一原则。《陆军各师各混成旅军职平时补充暂行规则》就已规定,如果不是军营中有特别贡献的头目,所有人都必须经过军事学堂学习才有新人军官的资格。即"军官毕业见习期满,在师侯差者。得有陆军学校及讲武堂随营学堂等毕业证书之一,在师侯差者。各师随营讲授之学兵毕业在二年以上,得最优等文凭者。"[13]

  以至于在当时,提及资历时,首要的一条就是看学堂出身。武举的废除是中国军队建设走向近代化的一个开端,从军事学校培养军官作为军官生长的一条重要原则延续下来,更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一大进步。基于这一原则,袁世凯在编练新军、建设北洋军以及民国初年扩编北洋军系时,为了培养大批新式各级军官,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学堂。

  (二) 较为完整的军校教育体系的构想。

  1、提出了分级教育的办学体系。

  袁世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军事学堂的办学方案。1903 年他上书清政府"臣伏查今日中国情形,参考西洋各国章制,谨将学堂分为三等。曰小学堂,曰中学堂,曰大学堂,合计通筹,以十二年为卒业程度。"[14]

  根据这一想法,袁世凯提出了陆军小、中、大的三级学堂办学模式。陆军小学堂,学制四年,主要学习普通课程;陆军中学堂,学制三年,培养初级军官,少数优秀者经考试升入陆军大学堂继续深造,但毕业需随营历练后,才能到军队任职或进入大学堂;陆军大学堂,学制三年,主要培养高级指挥和参谋人员,生员从随营历练的陆军中学生中录取。袁世凯提出的军校三级教育体系,应该说勾勒出了较为完整的培养各级军官的军事教育体制。这相对于过去的武举取士,是很大的进步,适应了近代新式军事教育体系的需要。这一提议虽没有完全实现,但对后来的军事学校学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后来清政府提出并推行的军事教育体制就是以此为根据的。

  2、分专业培养人才的格局。

  为了适应新技术在军队的应用和新兵种的出现,在袁世凯创办的军事学堂中,不仅有培养军事指挥人才的武备学堂、军官学堂和参谋学堂,也有培养各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堂,比如军医学堂、马医学堂、测绘学堂等,并且在各专业学堂中又根据兵种的不同进行了专业的划分,奠定了军事教育指挥学校和技术院校相结合的格局。

  3、常规教育、速成教育和在职轮训多种办学方式相结合。

  袁世凯在提出军事学堂体制的同时,又根据当时中国的情形和军队的需要,创办了速成教育作为常规教育的补充。他在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 年)的上书中提到"现在中国风气初开,中学大学难以骤跻,只可从缓建立",又言"惟有赶紧兴办小学堂,以办造端之基,并拟别设速成学堂一区,以为救时之用。"为此,袁世凯在创立了常规军事学堂的同时,为应急之需,还创办了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和速成师范学堂,并在陆军军官学堂设置了速成班。另外,袁世凯还创建了一批随营学堂和讲武堂,以利于在职军官的提高和进修。多种办学形式互补,满足了军队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三) 灌输封建意识,禁锢学生思想。

  袁世凯封建军阀的本质决定了他的军事教育思想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他认为治理军队,应该训兵为主练兵为辅,训用来思想教导,练用来增长技能。所谓"训"就是进行政治灌输,要求士兵忠于君主敬重智者孔子,为此各学堂都设立有礼堂,用来供奉已逝先皇的牌位。每当先皇、圣人诞辰及开学、毕业等重大节日,学生都要集中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作为封建官僚阶级利益的维护者,注定了袁世凯军事思想的局限性,一方面要强军改制学习西方,一方面又要为士兵套牢思想的枷锁。学堂规定学员不能妄自评论时事,更不得拉帮结派和集会,甚至连新闻、报纸都不能看,而"古人嘉言懿行"、《春秋》、《左传》却是军士的必修课程,此所谓袁世凯说的"先训后练",深意在此。

  (四) 紧紧掌握办学的权力。

  军校是培养军官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够掌握军队,袁世凯始终注意牢牢掌握军校的办学权力,将军校私有化。

  1903 年 11 月,清政府设立了练兵处,下设军政、军令、军学三司,掌握新军的练兵和办学权力。当时,奕匡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而袁世凯此时正任直隶总督,不能常驻北京,为了掌握办学大权,袁世凯派自己的心腹徐世昌、刘永庆和段祺瑞分掌三司。不久,奕匡病退,袁世凯便独掌练兵处,垄断了全国的练兵和兴办军校大权。另外,在北洋军校中,袁世凯不让他人染指学校的管理大权,只委派自己的心腹比如北洋派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北洋军系军事学堂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北洋军队招生。

  这样一来,袁世凯就能通过掌握学校权利进而掌握北洋军队,使北洋军队私有化。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