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

高中地理微课设计与开发案例——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7-04-01 共348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四、高中地理微课设计与开发案例--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

  案例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一部分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选取高一年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按照微课设计流程(图 3-3)将本节内容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开发。

  第一,学科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50].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综合性、地域性;它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基础不扎实。此阶段面临着两大问题: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问题;必修一作为高一阶段主要学习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它是相对抽象的内容。这两大难题对教师、学生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教材地位;人教版必修一主要介绍了地球及地球圈层结构,其中外部圈层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第四章以岩石圈为主要内容。"它既是第一章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内容延续,也是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基础上详细地讲述营造地表形态的两个主要外力--大气和水"[51].另外,"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52]."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53]."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54].因此,推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有哪些?也就是说,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这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是:岩石圈的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这两个问题共同组成了本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全面剖析了地表形态塑造发生的条件、背景,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故本节"既是全章的总论,也是原理性知识的集中呈现,起承上启下的作用"[55].

  第三,教师、学生情况;教师是从教不足一年的新教师,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都不足。通常我们称他们为"青年教师"[56].青年教师身体、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熟高峰期,对事物感知敏锐,记忆力好,获取信息快,追求新颖,自信心强,勇于探索和革新[57].因此,他们常常是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探索的先锋。那么,他们对"微课"的实践、探索也就成了必然之举。就学生而言,高一学生地理基础层次不齐,地理学习兴趣不高。从其心理特征来看,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 15-1特点:"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58].因此,此阶段学习自然地理,这一相对抽象的知识内容,对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很大助力。另外,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科恩在《青年心理学》中说到:"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对于青年来说,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同样重要。"[59]

  青年初期的学生自我体验除了与自我外形评价联系外,增加了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感知生活。这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很重要。本节中"内外力作用"、"典型地貌""岩石圈物质循环"这类知识相对抽象,教师需给出一些情景或者景观资料,以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知识迁移。另外,此阶段的学生对于地貌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前提供此类的"先行组织者",提升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点的自我效能感。

  第四,课程标准解读;本节涉及的课程标准有:"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60].

  第一条课程标准解读如下:明确"地壳内部物质"是岩石;掌握"按照成因,岩石如何进行分类";理解"三类岩石与岩浆之间是相互转化的";熟记并运用示意图说明"三类岩石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此标准解读中,前三条是第四条的"知识与能力"的铺垫。因此,对"三类岩石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了然于胸,并学生能熟练运用才是最终目的。在此知识点的学习中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哲学观点。另外,通过"运用示意图说明"此知识点,学生可以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也为学生日后学习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本节涉及此条课程标准的所有内容。

  第二条课程标准解读如下:明确"地表形态"就是地形或地貌;了解地表形态是"变化"的;研究"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分析"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分析"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变化;此标准解读中,第六条是最终目的,前五点都作为其知识铺垫。学生最终能够列举某一典型的地貌,从内外力两大因素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此外,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两方面的认识:"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61].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前五条课程标准解读。

  第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说明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说明四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三类岩石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资料完成内外力作用表格;观看景观图、影像指明典型地表形态的主要因素;运用示意图描述三类岩石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各种地表形态成因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地理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联系、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内外力作用以及两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合实例,对地表形态形成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使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对典型地表形态成因分析;自主绘制正确的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图。

  第七,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如下:本研究针对本节教学重难点制作共制作了三件微课,这三件可分为两类微课,分别为:讲授预习型、小结复习型。在这里对各类微课列举一件,可加深两类微课理解,方便其应用。此次微课选定 Camtasia Studio8.2.录屏软件。CS 录屏软件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录制微课的软件,也是较为容易学习的软件。但是目前微课制作多采用 CS6.0.2相对于 CS6 来讲,Camtasia Studio8.2.目前不能完全汉化且软件运行占用较大系统资源,对电脑硬件要求高。但是它具有其他版本没有的新功能,如添加字幕、视频媒体编辑等。

  (一) 讲授预习型微课。

  此类微课兼有两种功能,既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又可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知识讲解教学资源。两大功能也体现了微课的两大属性,一是资源属性;二是课程属性。课程属性重在强调微课的完整性。该类型微课以"鬼斧神工之作有谁可堪比-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

  微课学习任务单是在微课建设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一般情况下它会使用在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型的教学实践当中。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的、条理的达到教师设定的目标,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内容都已完成时,"制"只差微脚本和微视频。"脚本"即"分镜头脚本",通常使用在影视创作中。它是视频制作必不可少的的前期准备。它主要介绍视频拍摄的流程。对于微课而言,微课制作脚本是设计与制作的中间桥梁,也是微视频后期剪辑的依据。但是微脚本的主要使用于拍摄式微课,即使用摄像机、手机、视频软件等制作而成微课。本论文采用的微课制作手段是 CS 录屏软件。其录制内容是来源于 PPT.因此,此类微课对于微脚本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对微课件的要求颇高。

  最后就是微视频的制作及后期剪辑。这是微课制作的最后一步。我们采用的录屏式微课,只需要将 CS 软件与 PPT 联结,使用 CS 录制 PPT 播放讲课过程即可,完成录制之后,进行剪辑。如,我们可以除去说错的部分、口头禅或者咳嗽等与课程内容无关影响视频质量的内容;添加片头字幕;降噪等。通过剪辑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微课质量。

  (二) 小结复习型微课。

  此类微课同样兼有两种功能,既可用于学生课堂总结,又可作为学生课后复习中使用的教学资源。本论文设计此类微课主要有以下特点,展示整节内容的知识结构;无教师声音,皆有舒缓悦耳的音乐为背景音乐;提供相关微课索引。之所以如此设计,其一通过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重新梳理知识,加深认知;其二不出现教师声音,防止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该微课时,教师声音这一刺激成为无效刺激。这样就达不到微课在此时使用的目的,如果添加舒缓音乐,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收获更多知识;其三为方便使用,提高微课利用率,索引提供就很有必要。

  小结复习型微课制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与讲授预习型大致相同。它也需要制作微教案、微课件、微学习任务单、微脚本以及微视频。其中 PPT 录屏式微课微脚本可以省略,另外,此类微课学习任务简单明确--回顾课堂,总结知识结构。因此,此类微课学习任务单的制作也可省去。也就是说,小结复习型微课主要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视频。另外,我们将此微课应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此类微课。这也是第四章探讨的主要问题。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现代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