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

教育社会学与创造教育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04 共2113字
论文摘要

  1、创造与教育

  1.1 创造的重要性

  时光在飞速的流逝,世界在飞速的发展,人类在不断的进步。近年来,一个词在中国乃至世界之用的强度和频度特别突出,上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下至从事百业、来去匆匆的平头百姓,都在议论和纵谈,这就是“创造”。因为有了创造,人们愉快祥和地享受生活的惬意,因为有了创造,时代发展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因为有了创造,人们得以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下进化到今天有高度的思想和文化的现代人类。

  1.2 创造与教育的联系

  创造的根本靠人才,谁能培养一批批高水平的创造型人才,谁就可能占领取胜的制高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教育,因此,实施高等学校创造教育是历史发展之必需,时代变更之必然。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社会创造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中国也认识到了创造教育的重要性,并在 199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中着重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走科技创新道路。”

  中国是一个人口庞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与创造是基于每一名华夏子孙自身的发展创造之上的。

  只有全民众 13 亿人的素质、文化、科技、知识含量和创造意识提升了,我们的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现代化强国,才能走上真正的科技创新道路。因此,我认为,要想真正实现中国的腾飞和崛起,就要把教育与创造相结合,从根本上教育和培养我们的社会和民族要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

  因此,当今教育界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就是推行创造教育的培养、践行、发展。政治家高屋建瓴的全力推动,国家创新教育体系的努力构建,专家学者们的广泛而睿智的探究,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各方面践行,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深刻把握创造教育的时代背景,努力探索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旨所在,精心构建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扎实推进创新素质教育的稳步开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2、教育社会学与创造教育

  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看待中国创造教育,探讨和分析中国创造教育中的现象、问题、结构,就是站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把其当作一个工具性学科来解决中国创造教育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首先就要充分了解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以及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2.1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1949 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的定义问题”一文,被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教育社会学发展至今,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基本的研究路径:第一种传统源于主要以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学术渊源,其研究的基本路径是:社会结构(或制度)——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第二种传统源于主要以韦伯为代表的学术渊源,其研究的基本路径是:个体事实——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20 世纪 80年代以后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整合上述两种研究取向的努力极为突出。

  一直以来,教育社会中一些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认识。“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联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社会其他制度(如经济、政治、宗教和亲属)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2.2 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界定

  教育社会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塑造学校生活的外部社会力量的信息;它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教育对于个体、社会、国家的功能;它可以使我们分析、解释和预见教育问题的原因;在研究教育问题、寻找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时,教育社会学知识还将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思想自由与新的思维途径。

  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是帮助我们去理解一个教育问题多方面的社会致因,帮助我们去认识整个学校教育体系是如何运转的,以及学校是如何与更大的社会体系发生联系的。这种整体观和有机观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思路,它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育世界”并非我们的“第一印象”,我们关于教育的经验和常识往往掩盖了教育事实的复杂性。因此,要真正认识教育事实的真相,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寻找作为原因的社会因素。这种跨越“经验”、“常识”、“想当然”的表面现象的过程,被社会学家彼得 · 伯格(Peter L. Berger,1963)称 之 为“ 揭 穿 真 相”。 而 美 国 社 会 学 家 米 尔 斯(C.WrighMills,1959)则称之为“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突破“常识”和“经验”,揭示教育事实的真相。

  参考文献 :

  [1] 于中海 制度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机制研究 . 现代大学教育,2010(3)
  [2] 董刚 . 蔡宗模,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制建设探讨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0)
  [3] 冯振业 . 李晓倩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看教育制度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5)
  [4] 朱军文 . 新制独立学院概念及其本质特征:基于产权的分析 [J]. 复旦教育论坛,2004,(5)
  [5] 蒋雅俊.从封闭到开放——教育研究方法范式的转换,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办),2009(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