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

高校学生微信交往伦理失范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12-14 共590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语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微信技术成为了网络社交的新秀,但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既是科技的问题,也是伦理的问题,那么就得用伦理学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很有必要。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访谈法。本文是建立在科学的调查样本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分析样本,得出数据,进而总结概括出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的现状。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微信使用人数多频次高;微信使用大多是为了结交并联系朋友;大学生对微信添加好友持审慎的态度以及大学生利用微信关注社会。通过分析数据还概括出了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失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诚信缺失、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以及不尊重他人。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失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分别为技术根源、主体根源、经济利益的追求、网络社交伦理规范的缺位以及德育的缺失。解决对策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要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努力做到慎独、要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义务感。第二,高校要发挥教育的职能。学校既要加强理论教育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政府发挥管理的职能。政府要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网络诚信体系以及加强网络法治宣传与教育。第四,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微信的监管力度。政府部门要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微信运营商要加强内部的监管。

  由于作者的理论水平与社会经验有限,可能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理论论证不足,未能把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失范的理论基础完整地说明;二是对于我国道德建设的整体性把握不足,未能将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建设与我国的道德建设大环境相结合;三是解决方法不是很到位,对策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几个方面,没有从更深的层次来论述。

  本文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大学生的微信网络社交存在伦理失范的问题,这是网络道德建设的一个全新的角度,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这个全新的课题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地探讨。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加]马修?弗雷泽,[印]苏米特拉?杜塔着。谈冠华,郭小花译。社交网络改变世界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徐志斌着。社交红利[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3]鲁洁,王逢贤着。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廖申白着。伦理学概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德]伊曼努尔?康德着。孙少伟译。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甘绍平着。应用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美]托马斯?弗里德曼着。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9][德]伊曼努尔?康德着。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0]沈善洪,王凤贤着。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钟瑛着。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2]廖梦君着。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3]吴飞着。传媒批判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4]常晋芳着。网络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5][日本]是本哲雄着。颜文君译。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6][美]马克?波斯特着。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郭玉锦,王欢着。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宋希仁着。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9]朱银端着。网络伦理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0][美]尼尔?波兹曼着。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1]沙勇忠着。信息伦理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2][美]尼奇?海斯,苏?奥雷尔着。爱丁译。心理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3]李秀林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李凌凌着。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25]赵祖地着。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6]黄寰着。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7]赵兴宏,毛牧然着。网络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28]李永健,展江着。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李希光着。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0]董焱着。信息文化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1][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着。龚群译。伦理学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2][美]凯斯?桑斯坦着。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3]段京肃着。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4]朱力等着。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5]李伦着。鼠标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6]段伟文着。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7]张震着。网络时代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8]程乐华着。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39]甘绍平着。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0]魏永征着。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1]何怀宏着。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2]卢风,肖巍着。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43][美]曼纽尔?卡斯特着。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4]梁建章着。网络社会的崛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5][美]理查德?斯皮内洛着。刘刚译。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6][美]尤尔根?哈贝马斯着。郭管义,李黎译。认识与兴趣[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47]孟繁华着。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
  [48][美]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着。龚群,戴扬毅等译。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9][美]约翰?罗尔斯着。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二、期刊类:
  
  [1]苏杰初。提升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路径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5(01)。
  [2]于丽娜。微信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罗敦雄。网络社交环境下大学生心态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05)。
  [4]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02)。
  [5]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张静。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6)。
  [6]董毅,郭继志,胡善菊,高润国。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现状与教育模式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2013(04)。
  [7]陈雅静。微信,还能红多久?--以经济学 SWOT 理论分析微信[J].新闻知识,2012(06)。
  [8]阿依很?胡那西别克。探寻微信传播中的伦理问题[J].中国报业,2012(22)。
  [9]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08)。
  [10]李娟。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网络文化建设思想述略[J].理论学刊,2012(01)。
  [11]李雅梅。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1(09)。
  [12]卲妍。浅析正确处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个关系[J].才智,2011(10)。
  [13]汪为春,杨广平,郑腾。论网络社会语境下人的伦理价值诉求[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14]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
  [15]魏雷东。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3)。
  [16]邹平林。道德滑坡还是范式转换?--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及其出路[J].道德与文明,2011(02)。
  [17]阎孟伟。和谐社会呼唤公德[J].道德与文明,2011(03)。
  [18]黄少华,刘赛,袁梦遥。国外网络道德行为研究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19]杨宏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1(14)。
  [20]任倩。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1(08)。
  [21]梁丽。网络人际交往的异化[J].理论与当代,2011(04)。
  [22]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3]朱铁志。网络时代的文化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1)。
  [24]刘玉珠。网络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J].人民论坛,2011(31)。
  [25]田兆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11(10)。
  [26]郑中玉。互联网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争议与方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04)。
  [27]曾亮。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28]董伟建。自媒体的文化缺失及其传播环境重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
  [29]王莉,卢桂桃。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02)。
  [30]董德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02)。
  [31]刘菊芬。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32]马文昊。政府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信息,2010(18)。
  [33]张清。关于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伦理思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01)。
  [34]杜丽娟,张永涛,马永斌,郝杨满。浅谈互联网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电脑,2010(11)。
  [35]尧雪莲,李艳杰。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02)。
  [36]郑洁。网络伦理问题的根源及其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2)。
  [37]张玖笑。浅析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危害及成因[J].中国科技信息,2010(06)。
  [38]汤怡。网络传播视域下的伦理失范与道德规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02)。
  [39]李晓红,张朝霞。网络伦理学基本理论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
  [40]张晓冰,周静,邱晏。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J].新闻界,2009(03)。
  [41]郑洁。网络伦理:问题、原因及对策[J].桂海论丛,2009(02)。
  [42]刘玉春。试论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影响因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03)。
  [43]王雷,杨龙海。关于我国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新思考[J].内江科技,2009(06)。
  [44]鲍海波,石明,张隆。网络在社会交往中的工具属性[J].新闻知识,2009(12)。
  [45]史红明。信息社会网络诚信建立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0)。
  [46]彭晓云,吴月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与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3)。
  [47]彭兰。网络社区对网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8]匡瑾璘,王丽丽,张舒。网络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08(01)。
  [49]金家红,柳长习。浅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8(06)。
  [50]郑洁。网络社会的伦理及构建[J].学术论坛,2008(12)。
  [51]李娜。网络世界的思考及伦理关怀[J].保定学院学报,2008(04)。
  [52]李洋,郑明。论网络生活中的底线伦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4)。
  [53]朱培丽,罗会宇。建构现代科技发展的伦理原则[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8(04)。
  [54]张运松。网络的技术意蕴、特性与网络伦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02)。
  [55]仲蓓鑫。浅论高校中的网络影响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3)。
  [56]万丽。论网络传播的伦理道德[J].新闻战线,2008(06)。
  [57]蔡连玉。信息伦理:概念内涵与特征[J].情报杂志,2007(07)。
  [58]王正平。信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伦理[J].上海交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59]李娟,吕世辰。试论网络伦理的构建[J].理论探索,2007(02)。
  [60]王明亮。对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12)。
  [61]周春燕。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5)。
  [62]孙红卫,杨惠明。网络伦理与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探微[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02)。
  [63]文薪迈,高乃云。论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6(01)。
  [64]杨先顺。网络传播的道德哲学审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1)。
  [65]鲁兴虎。论网络社会交往中的个人诚信缺失现象及其治理[J].道德与文明,2006(05)。
  [66]于洋。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67]李长虹。交往方式的变革与网络主体的伦理倾向[J].理论学刊,2005(08)。
  [68]张金凤。构建网络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初探[J].理论观察,2005(06)。
  [69]王国良。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70]陈勇,刘婧。网络道德问题成因探析[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4(03)。
  [71]刘克彩。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J].甘肃科技纵横,2004(01)。
  [72]吕本修。关于构建网络道德规范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2(06)。
  [73]史云峰。网络伦理学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74]徐宝才。试论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与对策[J].新闻实践,2001(09)。
  [75]翟卫星。网络道德的失范与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1)。
  [76]陈立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科技工作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1994(02)。
  
  三、外文文献:
  
  [1]Anthony H.Normore,Stephanie Paul Doscher.Using media as the basis for a social issues approach to promoting moral literacy in university teach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7.
  [2]Don Fallis.Information ethics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library profession als.Library Hi Tech.2007.
  [3]Adam A.Computer ethics in a different voice.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 2001.
  [4]Calkins M.Rippers,portal users and profilers:three Web-based issues for business ethicists.Business and Society.2000.
  [5]Baird R,Ramsower R,Rosenbaum S.E.Cyberthics:Social and moral issues in the Computer Age.2000.
  [6]Paul A.Kirsches,Fred Paas.Web-enhanced higher education.2000.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