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旅游经济学论文 >

体验型民族村寨旅游与白酒文化旅游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12 共560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 未来贵州应重点发展的十种旅游新业态

  结合贵州实际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未来贵州应重点发展体验型民族村寨旅游、白酒文化旅游、升级版红色旅游、分时度假、主题酒店、山地户外运动、自驾车旅游、旅游综合体、众包旅游咨询业、网络游戏旅游十种旅游新业态。其中体验型民族村寨旅游、白酒文化旅游、升级版红色旅游属于升级换代型旅游新业态;分时度假、主题酒店、山地户外运动、自驾车旅游、旅游综合体、众包旅游咨询业、网络游戏旅游属于全新型旅游新业态。

  4.1 体验型民族村寨旅游

  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54]。贵州民族村寨凭借幽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独特、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着来自国内外众多游客。逐渐兴起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朗德上寨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民族村寨旅游作为贵州旅游的重要支柱,在推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在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期后,初具规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但在快速的发展历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影响着游客的体验性和满意度,最终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贵州民族村寨旅游要想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必须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并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浅层次的文化观光型景区向深度文化体验型景区转变,提高游客的体验性和满意度。

  (1)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存在的问题

  ①传统文化受到剧烈冲击

  文化是民族村寨的灵魂,是维系民族村寨稳定与发展的根基,是旅游吸引物的内核。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前提是保护,只有更好的保护,才能更好的开发。

  但是在贵州不少民族村寨,政府、开发商,甚至是当地村民,为了一己私欲,破坏甚至是践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庸俗化、泛滥化。古朴的民居、淳朴的民风、幽美的环境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寨子和村民,他们变了,就意味着传统文化岌岌可危。

  ②低层次重复开发严重

  目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的主导产品仍然是观光型产品,游客逗留时间短,产业链短。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苗寨、侗寨游览基本上就是吃吃饭、喝喝酒、看看寨子、看看表演。延伸产品和附加值大的产品十分罕见。村寨开发模式单一,主要是资金驱动型,首先完善基础设施,然后依靠寨容寨貌及歌舞表演吸引游客,发展观光产品。各寨子特色不突出,竞争激烈。除了几个规模较大、交通方便的寨子以外,大部分寨子旅游经营惨淡,甚至无人问津。

  ③相关利益主体矛盾重重

  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问题、旅游决策问题,使得村民、政府、企业之间矛盾重重,危及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在村民、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博弈中,村民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村民没有政府的权力,没有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村民及其生活方式、生活风俗、生活环境是民族村寨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村民所做的贡献和所受的影响是最大的,理应在利益分配和补偿方面有所体现。保障民族村寨村民的合理利益,促进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至关重要。2013 年,笔者在西江带团过程中,就曾亲眼目睹,由于利益分配不均,村民堵住通往西江的道路,让游客徒步几公里走进寨子,而且还不允许游客买票,时值旅游旺季,门票损失和声誉损失都很大。

  (2)走“以生态化为基础、以差异化为特色、以股份合作制为支撑、以产业链的延伸与优化为目标”的大旅游发展模式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必须转型升级,进行“二次开发”,走“以生态化为基础、以差异化为特色、以股份合作制为支撑、以产业链的延伸与优化为目标”的大旅游发展模式,开创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新局面。

  “以生态化为基础”就是注重保护民族村寨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保护与开发辩证发展,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破坏了民族村寨良好的自然环境,冲击和腐蚀了民族村寨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村寨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是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吸引物。一旦这些核心吸引物遭到破坏和异化,民族村寨的吸引力将大打折扣,危及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开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不错的保护,二者辩证统一,协调发展。②“以差异化为体色”强调各民族村寨的差异性。“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个民族村寨都存在其个体的差异性。在开发民族村寨旅游时,首先要考虑适不适合发展旅游业,条件够不够,特色明不明显,不能一哄而上,劳民伤财。

  这就需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详细的规划,以规划指导开发。其次,在适合开发民族村寨旅游的寨子,要采用恰当的开发方式,强调特色,提炼主题,让所开发出的寨子特色各异,五彩缤纷,既避免了同质竞争,又丰富了产品种类。③“以股份合作制为支撑”就是用股份合作制来协调政府、企业、村委会、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各自的责、权、利。政府、企业、村委会、村民以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量化为股本,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民族村寨的开发。年终时,纯收入除提取一部分作为公共开支外,其余按照股份进行分红。公司雇佣村民进行村寨维护、歌舞表演、交通服务等旅游服务,按月给村民发工资,这样村民不但可以获取工资收入,还能获得年终分红,更重要的是村民入股公司以后,成为公司的股东,有助于村民参与旅游决策,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和谐发展。除此之外,公司还应为村民开办餐馆、旅馆、商店等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进一步丰富村民的获益渠道,扭转村民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中所处的不利位置。股份合作制充分发挥了公司的管理、资金、技术优势,政府的资源宏观调控优势,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有效路径。④“以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为目标”就是不断拉长民族村寨旅游产业链,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首先,应该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狠下工夫。在进一步丰富六要素产品种类的同时,在各要素内部注重挖掘特色和分工细化。如苗族村寨可以发展特色餐饮,连锁化经营;可以发展特色民居和文化主题酒店;可以发展装饰性强、纪念意义大、品位高的银饰制品等等。其次,注重与其他产业、其他类型旅游活动的联动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文化,探索民族村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提高民族村寨旅游的品质,增加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作用巨大。注重与农业旅游、徒步旅游、探险旅游、修学旅游、会议旅游等其他旅游形式的联动发展,拓展民族村寨旅游的横切面。

  最后,不可忽视创意元素在民族村寨旅游中的积极意义。突破原有的思维限制,用更开放的眼光看民族村寨旅游,不断解除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束缚,用大旅游的眼光来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不断改变和创新民族村寨旅游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有益尝试。

  4.2 白酒文化旅游

  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质的水源、悠久的酿造工艺造就了贵州一大批名优白酒。

  茅台、习酒、青酒、董酒、金沙回沙酒等是贵州白酒的典型代表。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复合业态,是当今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利用白酒企业厂房、生产车间、流水线为核心吸引物发展起来的白酒文化旅游,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今天贵州发展的白酒文化旅游,主要是以茅台酒为核心的白酒文化旅游,其他种类白酒文化旅游尚处起步阶段。

  (1)茅台酒文化旅游发展意义

  发展茅台酒文化旅游意义重大:

  ①有助于促进茅台酒的长远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业,能够进一步增加消费者对茅台酒的了解,间接起到宣传促销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茅台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茅台酒的品牌价值,扩大茅台酒的销售量,优化贵州茅台酒的产业链和发展环境,为茅台酒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有助于拉动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茅台酒是贵州目前最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茅台酒工业旅游,有助于贵州提高旅游业发展品质,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业链,拉动贵州北线旅游的发展。整体上,有助于贵州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③有助于拉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发展茅台酒工业旅游,一方面带动了茅台酒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茅台酒和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助于仁怀、乃至整个遵义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2)茅台酒文化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①茅台酒文化旅游偏重于茅台酒品牌塑造和企业文化展示,忽视茅台酒文化旅游自身发展。茅台酒厂发展茅台酒文化旅游,最主要的目的不是通过发展茅台酒文化旅游来获得多大的利益,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发展茅台酒文化旅游来塑造企业品牌、展示企业文化、做好接待工作。茅台酒文化旅游成为企业营销的附属品,忽略了茅台酒文化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主体所应有的地位,不利于茅台酒文化旅游的长远发展。

  ②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短、产品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首先,作为“国酒之心”的茅台镇是茅台酒文化旅游的核心目的地,承载着为茅台酒文化旅游服务的重要职能。但是目前茅台镇旅游基础设施还十分的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仁怀市不得不承载大部分旅游服务功能。将服务功能与核心吸引物分开,可能会降低游客的满意度,同时仁怀市的旅游基础设施也很难满足大规模、高档次旅游者的需求。其次,茅台酒工业旅游产业链短,旅游六要素之外涉及较少,六要素之内主要停留在“游”上,产品主要以参观生产车间、包装车间、茅台中国酒文化城为主,产品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③单打独斗,忽视与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茅台酒文化旅游,将自身置身于区域旅游发展之外,自成体系,在产品开发、设计、销售、售后等方面单打独斗。

  茅台酒文化旅游线路产品开发、设计主要围绕茅台酒厂展开,忽视与周边景区、景点串联,造成茅台酒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强,游客逗留时间短,不利于茅台酒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茅台酒文化旅游产品销售未充分发挥区域旅游整体营销的优势,营销效果不够理想。

  (3)茅台酒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构建目的地吸引力系统。针对茅台酒文化旅游吸引力不强的现状,必须积极构建茅台镇旅游吸引力系统。茅台镇旅游吸引力系统=核心酒旅游产品+其它旅游产品。所谓核心酒旅游产品就是围绕茅台酒所开发的一系列旅游产品;其它旅游产品就是立足茅台镇酒旅游资源之外的其它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产品。其中核心酒旅游产品主要采用酒旅游中心模式或者说酒聚落模式,即以茅台酒为中心,打造完整旅游产业链,聚拢旅游相关要素,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有机统一体,融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为一体。酒旅游中心模式立足于观光,但又不止于观光。在参观生产车间、包装车间、中国酒文化城,增长酒知识的基础上,多开发参与性、体验性项目,积极开发与酒文化相关的旅游商品。茅台酒文化旅游可以参照张裕酒庄旅游业发展模式,注重开发 DIY 产品。旅游者可以自己动手参与一道或几道茅台酒的酿造工序,然后根据旅游者的需求,买走相应份量的茅台酒,提高茅台酒文化旅游的体验性和游客满意度。茅台酒文化旅游生产工艺涉及保密性,应该设立独立的 DIY 体验空间,选择安全性强、保密性低的工序供游客体验。同时茅台酒生产周期长,可以选择游客先付款,酒厂后邮寄的方式,当然也可以用迎宾酒、王子酒来供游客体验。茅台应设立专门的品酒室,可取少量茅台酒供游客品尝,对于高端游客,则应在茅台酒年份、饮酒器皿上有所区别。

  同时酒旅游中心模式要求茅台酒文化旅游应与贵州美食、特色住宿、酒旅游节庆、娱乐活动互动发展。笼络贵州美食,统一展示;发展特色化住宿业,优先选择黔北民居;创造、设计酒旅游节庆;发展大众化娱乐活动。其它旅游产品就是要充分利用茅台镇已有的其它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盐文化、自然风光,运用创意思维进行整合和创新,开发相应旅游产品,提升目的地的吸引力。构建超强的区域旅游吸引力,才能不断推动茅台酒文化旅游的发展。②不断改善茅台酒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转变发展观念。旅游发展,设施先行。

  茅台酒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茅台镇的交通通达性和可进入性,不断提高接待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茅台集团要转变发展观念,将茅台酒文化旅游作为一个独立事业来发展,而不是茅台酒品牌的附属品。发展茅台酒文化旅游应立足长远,看到其在分散集团经营风险、拓展盈利渠道、塑造品牌价值上的巨大贡献,大力支持茅台酒文化旅游的发展。③积极投入“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开发,注重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合作共赢。西南地区是中国白酒的重要产区,白酒品质高、酿酒历史悠久、市场评价高。特别是贵州遵义、四川泸州、宜宾更是白酒的圣地,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因此这三地又被成为“中国白酒金三角”,中国的“波尔多”。

  2008 年初,由贵州省遵义市、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三市联合打造的中国名酒金三角国际旅游专线“1+3”议定书正式在上海签订[55]。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三地将围绕酒旅游而开展深入合作。茅台酒文化旅游要积极投入“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开发,贵州各级政府要为“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开发创造有利条件,积极与四川省各级政府合作,努力将这一旅游线路打造成西部旅游的标杆,共创区域旅游合作新篇章。此外,茅台酒文化旅游要注重与遵义市内其他地区、其他景区、景点的联动发展,特别是与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长征文化的互动,对于拉动整个黔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④拓宽和创新销售渠道。茅台镇位于黔北,远离旅游集散地—贵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茅台酒文化旅游的发展。因此茅台酒文化旅游必须不断拓宽和创新销售渠道。除了依靠旗下的茅台旅行社销售外,还应积极与贵阳众多有实力的旅行社、省外旅行社合作,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同时茅台文化旅游还应积极拓展电商平台,利用新媒体宣传,当然茅台酒强大的销售网络也是茅台文化旅游销售可以依托的重要优势。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酒文化论文旅游文化论文
返回:旅游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