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念探析
【第一章】弗洛姆对人的解放路径研究绪论
【第二章】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境遇
【3.1】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
【3.2】对人的生存状况的考察
【3.3】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
【第四章】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
【第五章】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
【结束语/参考文献】实现真正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4 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4.1 新人
弗洛姆认为,要想避免来自精神和经济的灾难,就必需改变人的结构,促进新人的形成,也就是精神健全的人。所谓精神健全的人,“是富于建设精神、没有异化的人;他与世界友爱地联系着,用理性客观地把握现实;他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别实体,与此同时,又感到同他人联系在一起;他不屈从于非理性的权威,而乐于接受良心和理性的合理权威;只要活上一天,他就不停地在诞生,并且把生命的赠礼当成最宝贵的机会”1.弗洛姆指出,这种精神健全的目标并不是由外在的力量强加到人身上的,也不需要人去牺牲人自身的某些天性来达到,恰恰相反,“力求精神健康、幸福、和谐、爱、创造性,这些都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本性”2.但是,人的性格有改变的可能性吗?弗洛姆对此是肯定的,他认为,只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人的性格就会变得健全:
第一,我们有病且意识到这一点;第二,我们找出了病态的原因;第三,我们认识到了这种病态是有办法克服的;第四,我们明白,为了战胜这种病态,必须树立起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必须改变我们现在这种生活实践。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和弗洛伊德的治疗方法基本上就是运用这一原理。马克思首先让他那个时代的工人认识到自身的苦难;然后指出这种苦难有其深刻的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接着指出这种苦难并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可以消除的,办法就是消灭造成这种苦难的制度;最后,就是对新生活的描述,还人们一个美好的天堂。弗洛姆在其着作中列出了新人的二十一条性格特征,这在这里举出其中重要的4条:①具有安全感、对自我个性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而且这三者都是以对现存自我的信念、要求与周围世界紧密相连,对这个世界的兴趣、爱和与其团结在一起这样一些需要为基础,而不是建立在占有、据为己有和控制世界的欲望之上;②觉悟到自己和别人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生最高目标;③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一个实现自我的机会,也就是说,自由不是种种无约束的欲望,而是一种巧妙加以平衡的结构,这一结构时时刻刻都处在成长或没落、生或者死这种选择的关头;④幸福的生活在自身活力不断增长的进程中,不管命运所允许我们达到的至远点在何处,因为我们尽可能的去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因而是那样的满足,以至于我们根本不考虑能到达或不能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
4.2 新社会
4.2.1 新社会的未来图景
1) 人是最终的价值关怀
弗洛姆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复归,即实现自然型的、丰富的、与他人和自然界发生自然关系的、没有被异化、没有被损伤的个体的复归”2.“在所有社会和经济安排中,人的价值高于一切”3,社会的目的就是为充分发挥人的才能、理性、爱、创造力提供必要的条件,社会制度的安排也必须有助于克服人的异化,并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每一个人都是他自身的目的,而不能成为别人达到目的的手段。
2)人具有自主地位
“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代表着自由,代表着从恐惧、贫困、压迫和暴力中摆脱出来的自由。然而,自由不仅仅代表着摆脱,而且还代表着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参与所有关于公民事务的自由,代表尽最大可能的限度发挥个体潜在能力的自由”4.传统的官僚主义管理被人道化的管理所取代,改变国家集权,改变人从属于国家、从属于官僚政治的状态,建立起“参与民主制”.个人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是积极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
3) 技术人道化
在人道主义社会里,技术能力服务于人的成长,人必须成为最后的价值根源,“一切计划的标准不是生产的最大限度的发展,而是人的最理想的发展”1.由人发明和制造的机器、计算机等必须被人的理性和意志决定,成为人实现自身目标的工具,而不能让技术统治人、工具驾驭人。技术要为人的幸福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增强人的生命力和活力,而不是相反,使人成为消极被动接受型的人。
4)生产人道化
在弗洛姆看来 ,在工业中,工人变成了一个 “经济原子”,它依据原子学家管理的调子而运动;干活时站立的位置、如何干,大腿、胳膊应在多大范围和多少时间内活动都已经被严格规定,工人的工作已变得越来越带有重复性、单调和无思想性。在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中 ,生产必须服从于人的健康发展和需要 ,而不是相反。生产以对社会有用为原则 ,而不以能否带来利润为原则。为了保证工人能够自觉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必须为工人提供“有保证的收入”,这是基于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这种权利不容忽视,也不能受任何条件的限制。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上完成一个巨大的转变:从以消费为目的生产转向保证和提高人的生存条件,促进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
5) 消费人道化
在现代社会,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异化。消费欲望已彻底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而异化成工业与广告为了投资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需要。“今天 ,人们往往满足于占有要保存的物品 ,而不是满足于占有要使用的物品。但这并没有改变这一事实 ,在人们对占有使用物品感到愉快中 ,由财富而感到显赫的满足仍然占第一位”2.弗洛姆批评由于现代社会在物质财富虚假的繁荣而造成的人的深刻的精神危机,指出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还是一种更好的、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本来,消费的意义在于给人一种更舒服、更满足的生活,它是人通往幸福的一种手段,但现在消费却成了它自身的目的。为此,弗洛姆提出了人道化的消费原则:消费行为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 富于创造性的体验活动。“消费的行为应当是一种具体的人的行为,包括我们的感觉、身体需要、审美感--这就是说,在消费中我们是实在的、有感觉的、有感情的、有判断力的人”1.
6) 爱的王国
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上是建立在爱的丧失的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的一切活动都服从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忽略了人的最高需要--爱的需要。而社会主义就是对这种爱的丧失的抗议,抗议人剥削人,抗议“人以牺牲今天的和尤其是后代的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而滥用自然,浪费我们的自然资源”2.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不再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每个人都体现着对他人的关怀、责任感、尊重和理解,重新弘扬人与人直接普遍、无差别的爱,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冲突和矛盾,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
4.2.2 通向“健全的社会”之路
弗洛姆指出,尽管各个思想家们,像普鲁东、托尔斯泰、马克思等,都指出了工业化状态下人的处境:人失去了他的中心地位,变成了达到经济目标的工具,人已经同他人、同自然相疏离,失去了具体联系,人的生命已不再有什么意义。但对于如何诊断和改善这一处境,却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十九世纪初期,人们将这一状况归结为没有政治自由;马克思主义者强调了经济因素的重要性;托尔斯泰、伯克哈特之类的思想家说精神和道德贫困是西方人堕落的原因;弗洛伊德则认为现代人的问题是过于压抑自己的本能以及由此而来的神经症的各种表现形式。弗洛姆认为,如果只是单独考虑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这些“处方”无疑都是对症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了其中的复杂性,如果考虑到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就会知道:“只有在工业和政治组织上、精神和哲学方向上、性格结构和文化活动方面同时发生变革时,才能达到健全和精神健康”1.如果只注意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变化而忽视其它方面,这对整个变化来说是有害的,而且注定是会失败的。因此,弗洛姆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面的改革措施,而且这种改革需要同步进行。
1)经济变革
弗洛姆认为,虽然苏联按照马克思的要求在经济领域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计划经济体制,但它并没有改变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状况,也就是说没有达到马克思所描述的自由、平等、非异化的社会,恰恰相反,苏联的不平等现象,异化现象更为严重,特别是人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剥夺。为此,弗洛姆认为“我们有必要从对原则的一般性讨论转入对实际问题(即这些原则如何实现)的探讨”2,也就是“讨论实施政治民主以及把政治民主转变为真正人本社会的方式和方法”3.关于生产资料的社会化问题,弗洛姆批评马克思仍然停留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范畴之内,他认为,“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主要的不是关注法律上的所有权问题,而是关注对大的、 强有力的工业实行社会管理的问题”4,“把产权从私人资本家手中转移到社会或国家手中的作法本身对工人的处境只有微乎其微的影响,而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则在于改变工作环境”5,在这种新的工作环境之中,“人将其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某种对他有意义的事业,他知道他在做什么,并且对他所做的事施加自己的影响;同时,他感到同他的同伴团结在一起,而不是同他们分离”6.弗洛姆认为,首先要让工人积极的、有兴趣的参与管理和决策。这要求工人不仅要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熟悉整个企业工作的过程和地位,还要让工人成为奴役资本的责任主体,让工人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同时,弗洛姆也强调,工人参与管理的同时也要把视野放在整个社会,而不能只关心自己企业的发展。
在强调工人参与管理的同时,企业的生产方向也需要得到调整。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的工业是建立在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的基础之上,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就需要不断的刺激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从而造成一种虚假的消费,这种虚假消费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使消费者不懂得尊重劳动和人的努力,使人性变的冷漠。因此,弗洛姆呼吁,我们需要将异化的消费转变为为人的消费,也就是“将生产引向那些现存的实际需要还未完全满足的领域,而不是那些人为制造需要的领域”1.他认为,国家的信用贷款、企业的社会化、改善广告业法律等都可以达到这一点。同样相关的问题是,富国要加强对穷国的经济援助,以消除二者之间的鸿沟。
世界的殖民时代已经过去,整个世界又重新成为一个整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穷国不再把富国对自己的剥削当作是理所当然,富裕地区的和平又取决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继续拉大,“或者传染病将会蔓延到白人世界里来,或者穷国的人们由于饥饿而陷入绝望,而在工业国家一些同情分子的支持下到处进行恐怖活动,也许会使用核武器或生化武器,这将在白人世界引起混乱”2.因此,弗洛姆指出,经济发达地区要想得到和平,就必须帮助非工业化国家进行经济建设,让他们远离饥饿和疾病,并且这种帮助应该是无条件的。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为人的生存提供保证。弗洛姆认为,一个人无论是否劳动,都享有能吃饱有住所的权利,并且早在基督教学说和原始部落里就有这样的规定。他认为,一旦人的生存问题被解决,他不会因为经济威胁去做自己不愿从事的工作,人就会有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自由而负有责任的人”3,并且他断言,“如果实行了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那么,事业及私人关系中基于经济考虑的最根本的强制状况就会消除,人人都能重新自由行动”4.
2) 政治变革
弗洛姆认为,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在理性条件下实现人类本性的自愿的、逻辑的引申,它是民主的实现,这种民主根植于工业社会条件下的人道主义的人类的传统”1.但是,由于社会的异化,现在的民主方式不仅行不通,反而加快了异化的进程。虽然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公民权在不断的扩大,进而发展为普选权,但是由于强大的宣传机器的操作、普通公民信息不畅以及他们面对的是政治机器、政治官僚等原因,公民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合理的选择。在弗洛姆看来,这样的选举过程只能让公民表示他对强大的政治机器的赞同或不赞同。因此,弗洛姆认为,民主制度要想进一步发展, 使那些有见识的公民能够真正参与制定所有影响他们的决策,就必须“迈出新的一步”,为此他提出三条:第一,大规模的投票无法做出真正的决定,而只能在小团体中制定;第二,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把握住事实的真相,以便能够作出合理的决定;第三,这个团体中的任何一员,无论他是谁,他作出的决定必然能够对集中选出的执行机构的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弗洛姆考虑的是“是否可能实行一种将当今存在的民主集中形式同高度的分权形式结合起来的制度”2,对此,他提出的具体建议是采用市民大会的原则,即按照市民的居住区或者工作地点,将人口分成五百人一组的小团体,并且保证团体成员的多元性。由这些小团体选出他们的官员并讨论当地或国家的政治问题,另外有一个政治上独立的“最高文化咨询委员会”提供具体、真实的情况以供他们做出判断。
经过面对面的讨论之后,合理的决策以“众议院”的名义直接进入决策层,这种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流,异化的过程就会颠倒过来,“每个公民将重新成为社会生活的参与者”3.除民主变革以外,弗洛姆还提出要改变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包括种族和两性的不平等),他认为,“实现种族和两性的完全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方针”4.在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里,没有种族优劣之分,任何种族都是平等的,种族歧视实际上是集体自恋的表现形式之一。弗洛姆认为,我们应该有“世界公民”的意识,每一个公民不仅对其他公民负有责任,而且还应对世界上的所有公民都负有责任。弗洛姆还提出“要将妇女从父权统治下解放出来”,认为“将妇女从父权统治下解放出来是建立一个人道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1,实现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对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文化变革
在弗洛姆看来,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安排,都是为了阻止或实现某种理想及价值,社会主义则是为了实现友爱、平等、正义、和个性的目标。人类的先哲和伟大导师已经为我们规定了健全生活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如何使生活健全的新知识,而是急需认真去实施我们相信的思想,他说,“我们心灵的革命并不需要新的智慧,而是需要新的严肃态度与献身精神”2,因此,他把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寄希望于教育。
弗洛姆指出,当前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授予他们在工业社会中立足的知识,而不是顺应人性的发展要求,因此,他建议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变革,并为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弗洛姆认为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应实现教育的人道化。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不仅是青少年要接受教育,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要接受教育,“一个健全的社会必须像如今使儿童有受教育的机会一样,为成年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3.教育过程不应该是一种知识的简单传递过程,教育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方式去接收和回答,以此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问题。
同时,教育过程中还要消除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危险,使理论教导和实际工作从一开始就结合起来。弗洛姆认为,教育不是堆积知识,而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为成为社会的参与者做好准备。
弗洛姆提倡“集体艺术”,他认为,一个健全社会不能建立在纯学术的基础上,还需要共享的艺术体验,因此创造非宗教式的集体艺术和仪式同教育一样是非常必要的,每个人都不应该成为“孤独的人群”中的一份子。在弗洛姆看来,所谓的“集体艺术”指“我们的感官,以一种有意义的、熟练的、创造性的、积极的、与人共享的方式,对世界作出反应”,它作为共享艺术是与他人结合在一起,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具体形式包括集体的舞蹈、戏剧、乐队、合唱队等。
文化变革中还包括着宗教变革。弗洛姆所指的宗教是“一个群体所共有的思想和行为的体系,这个体系给个人提供一个取向的框架和笃信的对象”2,它深深的根植于人的生存条件之中, 因此,当代社会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宗教,而在于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宗教。在弗洛姆看来,“当今的偶像,不是太阳神或月神,而是极权国家中神化了的国家和权力,以及我们文化中神化了的机器和成功之道;当今的偶像是威胁着人的精神素质的那无处不在的异化”3,因此,我们要坚决否定偶像崇拜,剥掉当代偶像崇拜的外衣,“把人格尊严当作人自身的目的和终结,强调友爱、理性、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4.
3.3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弗洛姆首先批评了对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思想普遍存在的误解。他指出,在有些人看来,仿佛马克思认为人的最主要的心理动机是希望获得金钱与享受,这种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做出的努力,构成个人生活中的主要动力1.这些人进而把马克思的...
1绪论1.1选题原因和选题意义1516年,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首次提出乌托邦后,这一概念广泛出现于各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描述的文献中,尤其是大量出现于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献中。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
第4章瞿秋白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当时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依据,具体结合中国基本国情,率先提出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进行全面的探索,如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战略问题、...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演变与内涵(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1952年12月,伦敦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虽然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公害事件,但由于伦敦在此之前也曾发生过几次类似的事件,因此当时并未引起英国政...
将人民性蕴含于国家建设中,从现实问题出发,围绕人民这个核心词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难题并实现有效应对,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耦合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追求。...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的持续增长,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为此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迫切性就不言而喻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迎来了迅猛发展,为世界经济...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和不可磨灭的.在这些贡献中,尤为重要的是,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危险之局转化为中国社会主义...
抽象是一切科学理论的共有性质。所谓抽象,就是借助抽象化的概念反映事物的性质、事物间的联系、总结事物运动的规律,从思维上达到对客观世界正确的把握...
第1章引论1.1《共产党宣言》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价值《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2月为当时的一个共产主义组织而写的一篇政治纲领,是用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行动指南,这不是一篇纯粹的哲学理论文献,这篇文献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列...
摘要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幻想和追求,而乌托邦即是这种思想的代名词。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宣告了过去所有乌托邦思想的终结,但是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变化发展,各种新的乌托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