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毕业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社会网络理论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杜老师
发布于:2019-01-15 共368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社会网络。

  Hakansson(1987)他在研究社会网络时,认为执行者、活动以及资源都会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网络主要包括互动过程、参与者、影响和互动、周围环境这四个活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个体和个体之间构建的稳定系统就是社会网络。事实上,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改变原有的社会网络关系,甚至人与人之间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弱程度也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力求分析大学生的情感纽带和利益关系。

  2.1.2 社会网络的构成。

  Hakansson(1987)他在研究社会网络时,认为执行者、活动以及资源都会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网络主要包括互动过程、参与者、影响和互动、周围环境这四个活动。

  (1)行动者(Actor),也即节点(Node),可以是个人、团体或组织;(2)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指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内容,可以是交易或咨询;(3)参与者之间的联系是指参与者之间的互动程度,包括直接或间接关系、互动频率和强度。

  根据社会网络的分类,knoke 和 kuklins(1982)将社会网络分为四种类型:自我中心网络(Egocentric Network)、成对网络(DyadNetwork)、三角网络(TriadNetwork)以及完整网络系统(The Complete NetworkSystem)。这是基于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的,虽然目前的学术研究趋向于更广泛的研究,但由于测量技术的局限性,使得对完整网络的测量非常困难,所以大部分的研究仍然集中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上。

  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不仅仅包括其个人社会关系,同时也包括创业者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信用关系。这里创业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创业者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相等的(Zaheer,1999),其中包括基于个人身份和亲属的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网络,朋友和同事,以及与供应商,供应商,竞争对手,在创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金融、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关系网络。每个关系网络提供的社会支持也不一样。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创业者社会网络可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支持。

  2.1.3 社会网络的维度。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的社会网络,那么社会网络维度的分类结果也有所不同。
 

社会网络理论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1)维度 1—网络规模。

  网络规模是指当前社会网络成员的个体存在的数目,如果它是一个小型的社交网络,那么就能够较为容易的确定社会网络,而如果社会网络规模较大时,在划分社会网络的维度时就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学者们在研究社会网络的分类时,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来区分社会网络规模,一是基于情感网络得出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二是可以根据个人意见来确定网络大小。在划分网络规模时学术界还并未拿出一个统一的说法,因此需要根据研究的内容来界定网络规模。

  (2)维度 2—网络中心性。

  网络中心性主要指的是在社交网络中,个人和网络成员的地位关系Burt(1991),利用网络中心性能够有效测量个人信息。当个体成员和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接近时,网络中心就越高。人们在研究网络中心这一课题时,通常会选择靠近中心和中心度的三种方法来衡量个人在社交网络中的位置。

  (3)维度 3—网络异质性。

  网络异构性则主要指的是在社会中各个网络成员属性的差异,这里每一个网络成员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职业、性别年龄等都存在较大差异,那么网络成员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Wheten(1982)认为正是因为彼此的复杂性才使得每一个网络成员的个人目标存在差异。

  (4)维度 4—网络关系强度。

  在测量社会网络时,通常需要从个人层面或组织层面来加以测量。从个人层面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人际关系强度主要指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例如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好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从组织层面的角度来看,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必然比非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好。不同的学者在分析网络关系强度时,提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Granovetter(1973)认为测量社会网络关系强度,可以通过情感强弱、互动频率、互惠程度这三个向度指标来测量。有学者认为,在测量社会网络关系强度时,可以采用交换数目、种类、生理性或频率等指标来衡量。

  本文在探讨大学生创业和大学生社会网络之间的相关性时,那个大学生社会网络稳定性较高,大学生所接触的人和事都较为固定,除此以外,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教育水平和年龄差异不大,这就表明大学生群体存在相似的个人背景。在社会网络和创业意愿中,并未明显感受到大学生社交网络的异质性,他们在接受外部刺激或识别机会方面相似度较高。而网络关系的强度对创业者影响比较明显。

  2.1.4 创业的概念。

  学者 Morris(1998)提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往往是从创业开始的,构体能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创业良机,并结合自身的资源创建一个新的组织,就能够为自己带来难以想象的财富。姚梅芳,葛宝山(2008)指出,个体在识别和抓住商业机遇以后,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各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借此形成产品或服务达到赚取利润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创业过程。崔健(2008)认为创业者的知识和资源,对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会带来影响,他在识别创业机会时也会受到自身能力的影响,这将在一定条件下才会产生创业。

  (1)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的创业经历中,要想实现自身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就需要大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的背景下去抓住机遇,投入劳动和其他创业因素。创业大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会利用好手中的人脉关系,资金流转渠道,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会如何去选择长久的合作伙伴,共同去创造自身以及社会的价值。本文中所说的在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是一群具有成就感、冒险精神以及敢于承担失败的特质人群,希望在校期和毕业以后,运营新的项目或成立新的企业的有为青年。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网络理论。

  Barnes(1954)是最早提出社会网络这一概念的学者,他在研究农渔村的社会结构时,发现社会阶级、地位、职业都没有办法去彻底洞悉完整的结构层次。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邻居、爱情、亲人等方面,就可以清楚了解整个渔村的运行状态,这是和研究传统角色结构不同来研究的,这也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也就是人际关系网。

  “社会网络”主要指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所建立的稳定关系,在这种稳定关系中,社会个体之间会产生相互交流。学者们在研究社会网络时,重点研究了人的社会行为受到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在上世纪 80 年代,不少学者都开始研究社会网络,在这个时期内,学术界才开始渐渐提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便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科尔曼在研究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时,分别从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进行分析,探讨了社会资本的内涵和价值,也为后来的学者研究社会资本奠定了基础。

  社会资本是由资源所展现出来的,那么社会资本的载体就是社会结构,又想将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本,其必要条件就是行动。林南进一步分析了社会资本的运作流程,他结合自己的研究结论建立了社会资本模型(如图 2.1 所示)。

 

  林南在研究社会资本时提出了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网络并不存在封闭性,信息流和影响流都会受到网络中桥梁的影响,正是因为阶级的存在才出现了封闭网络。国内的学者在研究社会资本时,主要以批判资本理论为主。中国的个人资本具有私有性,并由亲到疏一层层外延,且国内个人的资本可以转让或继承。

  2.2.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和生命有机体一样,也会经历一个由生到死的周期,这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所提出的观点(Adizes,1979),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其发展特点和发展阶段也并不相同,那么在面对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应当选择的战略规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Greiner,1972)。

  目前,学者们广泛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并得到了 20 多种研究结论,其中在系统的研究结论是艾迪斯所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论。爱迪斯(1989)在他的《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指出,如同人的成长周期一样,企业的生命周期也会经历成长和老化,在企业的成长和老化这两个阶段中,通过分析企业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就能够分析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他认为,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充满了灵活性,但此时企业通常控制能力较弱;当企业出现老化以后,尽管控制能力得以增强,但同时企业灵活性却在不断下滑。拥有较高灵活性的企业,能够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此时企业却无法有效控制自己,容易陷入创业者陷阱。当企业控制能力不断提升以后,企业就会缺乏灵活性和变革的意向,此时企业在发展中也会陷入不同的陷阱。

  Larson 和 Starr(1993)在研究中发现,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通常会利用自己的亲朋好友来获取生存资源。Bhide(1999)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创业者的创业初始资金都来源于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创立初期,创业者个人身份为基础的企业网络是保证其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当企业进入成长及以后,一个人身份为基础的企业网络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黄江圳和董俊武,2002)。

  学者们提出企业持续成长因素理论后发现,当起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管理问题并不相同,那么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处于不同的阶段,相同的成长驱动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Church ill and Lew is,198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mba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