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毕业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探析绪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8 共540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贾玉武(2011)指出特约商户的 pos 操作给持卡人刷卡没有按照规定严格把关,特约商户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骗取银行款项也是信用卡风险点之一。

  陈晓静(2011)指出虚假申请仍然是信用卡最主要的欺诈类型,互联网支付方式作为欺诈更是日益增长,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易方式通过木马病毒“钓鱼”来榨取信用卡持卡人。

  程芳(2012)认为个人信息无论是被自己不小心泄露还是以其他形式通过不法者代办信用卡,而银行业没有尽到审批的责任,造成虚假申请、未打卡、账户盗用也将造成欺诈风险。

  肖春波、赵征(2010)认为银行卡系统不健全,银行与 ATM 机、特约商户pos 机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络,银行卡犯罪通过时间差进行的可能性极大,特约商户不能在第一时间判断伪卡、恶意透支,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李敏(2013)认为侥幸心理是信用卡持卡人不还款的一种心理,他们没有计划的刷卡消费,而套现就是持卡客户办理多张银行的信用卡进行高风险虚假交易其目的为提取现金。这都可以通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来防范。银行业务人员通过联网核查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来了解申请人的资金、财务和信用状况。

  梁万泉(2009)对 visa 国际组织、大莱信用卡有限公司、jcb 日本国际信用卡公司、万事达国际组织、美国运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这世界五大国际银行卡组织的运行形式进行了了解分析,以便了解为什么国际卡能迅速扩张,来改善我国银行卡的营运方法、战略目标。

  吴晓光,郭娟,薛涛(2011)中指出,国际信用卡在消费中存在 5 个风险点,他们分别是持卡人、特约商户、收单银行、国际清算组织(visa、master)和发卡行,这 5 个机构或个人环环相扣,消费和单据的保管都发生在境外,追索起来较为琐碎,跨境犯罪的密集化、智能化和团伙化的日益加剧,EMV 卡的出现一定在程度上减轻了“伪卡欺诈”问题。

  高鸿斋(2010)指出美国通过颁布不同的法律对还款条款信息披露等情况进行明确规定;德国会配专人解释用卡需知且通过专门的协会披露申请者的信用情况;法国规定如持卡人做过对信用有影响的事情后,即便解释或弥补,信用卡也将被没收,总而言之,健全的法律法规、信息对称的技术的完善,市场监督的强化,有惩有戒都可以减低信用卡的风险。

  王文静(2013)指出在 pos 机遍布大街小巷的美国,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持卡消费者的利益,让美国的银行承担起举证的责任,于中国不同,银行没能识别无权交易,损失由银行赔偿,这就使美国的银行更加关注银行的操作风险。

  刘允斌(2013),由于信用卡是一款无抵押的循环产品,所以可以说信用卡业务是银行最高风险业务之一。客户的层面广,且时刻与客户的经济相牵扯。

  从美国银行过去的信贷业务得出结论,越是信贷金额小,风险越是大,反之越低。从微观的环境来说,信用卡的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客户是否愿意还款。另一方面,客户是否有能力还款。两个方面既是独立的,但又互相影响。

  贺燕军(2010)对我国的信用卡业务持乐观态度,因为银行作为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的企业,只要把风险的控制放到合理的概率里面,就没有问题。在国外银行业的信用卡风险事件的概率达到 5%以上,甚至有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前后,概率可达到 13%.而对比我国,目前可控制在 3%以上。虽然我国的信用体系并不尽如人意,但发展趋势还是不错。

  戴兵(2010)中国信用卡的风险控制要走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因为这需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也要将风险控制的成本考虑进去。银行作为企业,将风险的防范用于概率发展低的风险事件里,将是不明智的。

  吴春林(2011),透析信用卡操作风险发现许多信用卡风险防范中的许多问题,它们分别是缺少一个完备的风险管理理念或者说这种理念并未深入人心;缺少正确的风险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在科学的前提下,要完整、严谨且具有一致性;缺少信用卡风险管理人才;第四方面是缺少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它作为风险管理的智慧结晶,应该摒弃仅靠经验或低级的管理。

  二、 国外文献综述

  Anthony Saunders 和 Nadia Massoud(2011)研究方向为持卡者违约的罚金的影响。他们发觉费用的增加与发卡行和客户的风险成正比,通过对持卡人的罚金来映射银行信用卡的份额,从而得到了持卡人违约罚金可以直接表示信用卡的市场利率。

  (Akerlof、stigliitz&weiss,1981)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意思是在市场的经济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问题的同时出现且出现频率非常多是缘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在信用卡市场里,“逆向选择”是因为金融机构在信息获得与申请人不对等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为了弥补资金有可能的损失,通过收益来 cover 风险。

  Souleles 和 Gross(2001)从信用卡对持卡人的消费进行了分析,他们从金融机构得到了一些真实且有效的数据,发现当信用卡的额度提高 1 美元,持卡人将多消费 0.13 美元,如果持卡人经常将额度的使用率提高到 90%,那么额度的提高对他们的消费影响更是巨大,1 美元额度的提高,消费将提升 0.5 美元。

  但同时他们也指出,由于这些数据的来源性,他们对持卡者全部的消费行为研究有一定的片面性。

  Lawrence M.Ausubel(2010)曾提出,对于持卡人的违约跟经济周期由明显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周期在衰退的时候违约情况明显增加,在经济周期发展期间则减少。这是因为 GDP 的表现情况影响着持卡者的收入,持卡者可以利用的收入随着 GDP 的增长而增长,这样就使得持卡人的债务与可以利用的收入的比例在下降,最终使得信用卡违约的情况较少发生。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况的时间不完全是按照经济周期而产生,一般情况下,比经济周期往后拖延 9至 15 个月。

  Devaney和Chien对研究分期付款和信用卡的透支金额通过逐步回归和托比特回归两种方法。而这种两种方法的自变量为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统计特征、家庭年收入、家庭持有现金比例等经济情况和持卡人对信用的态度。他们发现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高端的工作的人信用卡透支数额要大一些。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因为信用卡作为现如今比较热门的话题,本文的研究已然不是特别创新;第二国内外信用卡的研究文献有限,相关数据都并非 2014 年的,所以有一定的滞后性;第三信用卡风险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业务,它着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难把文章写出一定的理论高度;第四笔者通过对信用卡风险管理文献大量阅读,发现信用卡风险的分类并没有严格划分,本文划分的 5 个方面都是笔者自己对文献分析的结果。

  本文对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理论分析,了解信用卡的基本用途、风险原因、国外信用卡风险可借鉴之处。再通过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这一面镜子,来了解我国一个普通商业银行管理信用卡风险的措施。且本文蕴含了大量笔者对于中国银行信用卡文件的了解。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mba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