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旅游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旅游管理论文 >

博物馆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相关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27 共1094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1 博物馆服务管理相关研究

  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是发端于对博物馆本身的研究,包括博物馆自身功能的进步、设施的变革及经营管理的提升。纵观国内外大多数的博物馆,其功能几乎都是由“访问”走向“游览”,收藏的展品也是由最初的少数变成多数,之后又逐步融合了学术研究、参观教育、娱乐休闲等多项功能。可见,随着博物馆旅游产业不断地发展,博物馆的主体功能仍在不断地延伸和拓展[10]。针对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贾志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博物馆在充分发挥收藏、展陈、科研等基本功能基础上,还需要积极融入地方文化、旅游、会展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经营方向,不断优化自身服务水平[11]。杨国杰认为现代博物馆不单单是文物保护场所和文化旅游景点地,更是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他指出现代博物馆要克服传统职能的局限性,在传统功能的基上融合休闲娱乐等新兴功能,为大众提供了多方位的教育休闲服务,这才符合现代博物馆的科学定位[12]。李健文等人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出博物馆由核心职能拓展出学习、休闲、娱乐等“外缘性职能”,这种变化趋势给博物馆经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重点论述了博物馆的学习化与休闲化取向,即今后的发展趋势[13]。

  此外,针对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方面,国内的研究者也有深入的探讨。林美珍认为博物馆和会展旅游之间是有非常切合的联系的,博物馆可以借助会展的形式获取到政策、资源,客流量等诸多好处,除了以上定性的分析,学者们还从合作、营销、产品等方面结合数字化管理的理论对博物馆的经营方式做了大量研究[14];以张敏为代表的部分研究者对博物馆如何进行市场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博物馆的市场化的动因以及特征,提出了良好的博物馆市场化运营的评价标准:一是通过通俗化的手段进行展示,二是服务对象呈现大众化趋势,三是采用企业化的运营机制,四是呈现特色化的发展方向。谷峻岭等研究者将“绩效管理”的概念融入到博物馆管理的领域中,确定了博物馆领域中实施“绩效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发展方向,在博物馆管理领域中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除了从博物馆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之外,许多学者还从博物馆参观者的角度对博物馆管理进行了研究。Falk 将博物馆的旅游者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不同参观者的参观体验,重点研究了博物馆的参观者的动机、目的等问题,他认为游客在博物馆进行的参观活动是一个“互动——体验模型”,这个模型是在物理场馆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背景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15]。Rimmington 研究了对参观者回访博物馆几率有影响的几个方面,主要有参观者的体验感知、参观者的感受与满意度。Richard Prentice 分析了博物馆如何将真实性融入到参观过程当中,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同心圆模型”,这是一种基于博物馆参观真实性的营销概念。Frans Schouten 从不利于参观体验的角度分析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设计,他认为普通大众的需求非常重要,博物馆要增强自身的休闲娱乐功能、增强参观过程的参与度与体验性、增强展品陈列手段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博物馆旅游事业[16]。Nowacki 从实证角度出发,对旅游者的需求进行调研,他将波兰博物馆设定为研究环境,使用“SERVQUAL”的评价方法,对博物馆参观者的需求进行调查,并创立了博物馆旅游参观者满意度的评价体系,其中包含了展览、解说等三十六种指标,认为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是博物馆的整体环境、展品的水平和服务水平三项[17]。

  近年来,我国的学者运用了大量的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对博物院参观者的行为特征和体验感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博物馆的市场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博物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开发作出突出的贡献[18]。史萍运用随机抽样法对上海博物馆游客进行数据调查,从年龄构成、文化水平、职业分类、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等维度研究了客源市场的需求偏好,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上海博物馆市场的开发提出了几点设想。刘俊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游客,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来研究游客的游览方式、游览目的、游览偏好、满意度及重游意愿,并对未来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祝晔运用 ASEB 栅格,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分析了游客的体验感知,研究认为游客需求与实际产品特征之间存在差距,并据此提出以游客体验为出发点的博物馆旅游开发策略[19]。

  根据调查和研究表明,目前博物馆旅游者的参观目的逐步由最初的“接受教育”转向现阶段的“娱乐休闲”,需求和动机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20]。项隆元等研究者针对目前的这种发展趋势,从博物馆的角度,分析了博物馆的参观者对娱乐休闲是如何认识的,提出游客中具有娱乐休闲的人群占有最大比例,认为博物馆当前过分重视教育的手段,而没有将娱乐功能充分发挥,只有将教育与娱乐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当然,发挥娱乐功能也并不是说将博物馆变为一个娱乐场所[21]。黄晓宏利用实证研究将博物馆参观者的动机分为寻求研究资料、获取相关知识、接受传统教育、亲身休闲娱乐等四大类[22]。

  王学敏等人分析了当前国内游客对博物馆需求的趋势,认为总体而言需求变得更为社会会与市场化,具体来讲,就是游客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游客将更加注重休闲娱乐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23]。所以,当博物馆的参观者大众化之后,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已经趋向于世俗化,大众的参观动机必然会开始倾向于休闲与娱乐。由于博物馆类的场馆特殊属性,其不可能变为一个纯娱乐的机构,当然博物馆的管理者也不能无视这个变化趋势,可以将教育的功能采用更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这种趋势,在不改变博物馆建立目的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营销方式,扩大其旅游方面的功能[24]。

  2.2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相关研究
  
  2.2.1 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概念及特征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25]。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26]。MIS 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例如,可以利用 MIS 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换句话说,MIS 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

  MIS 的特点首先是闭环管理,没有闭环,信息的正确性无法得到验证。完善的 MIS 具有以下四个标准: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与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 MIS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象征着 MIS 是软件工程的产物。通过 MIS 实现信息增值,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数据,实现辅助决策。MIS 是发展变化的,MIS 有生命周期[27]。【1】

论文摘要

  
  MIS 的开发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工作基础。只有在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的生产秩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准确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MIS 的开发[28]。因此,为适应 MIS 的开发需求,企业管理工作必须逐步完善以下工作:程序化的管理,标准化的作业规范,统一化的报表系统,完善的数据资料。

  2.2.2 管理信息系统分类

  1.基于职能的划分

  按职能可以划分为办公系统、决策系统、生产系统和信息系统等。
  
  2.基于信息处理层次进行划分

  MIS 基于信息处理层次进行划分为面向数量的执行系统、面向价值的核算系统、报告监控系统,分析信息系统、规划决策系统,自底向上形成信息金字塔。

  3.基于历史发展进行划分
  
  第一代 MIS 是由手工操作,使用工具是文件柜、笔记本等。第二代 MIS 增加了机械辅助办公设备,如打字机、收款机、自动记账机等。第三代 MIS 使用计算机、电传、电话、打印机等电子设备。

  4.基于规模进行划分
  
  随着电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 MIS 从地域上划分已逐渐由局域范围走向广域范围。

  5.MIS 的综合结构
  
  MIS 可以划分为横向综合结构和纵向综合结构,横向综合结构指同一管理层次各种职能部门的综合,如劳资、人事部门。纵向综合结构指具有某种职能的各管理层的业务组织在一起,如上下级的对口部门[29]。

  2.2.3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1.MIS 的开发原则

  创新原则,体现先进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要及时了解新技术,使用新技术,使目标系统较原系统有质的飞跃。

  整体原则,体现完整性。企业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合理的‘闭环’系统。目标系统应当是这个‘闭环’系统的完善。企业完整的实现计算机管理不一定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同时实现,但必须完整的设计系统的各个方面。

  不断发展原则,体现超前性。为了提高使用率,有效的发挥 MIS 的作用,应当注意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MIS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不断发展和超前意识。

  经济原则,过于的完善和高端的 MIS 并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如果盲目追求高端的技术与新潮的理念,而忽视了要身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那么就很难开发出一个成功的系统。所以 MIS 的开发还要重视其实用性。

  2.MIS 的开发方式

  企业与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技术力量等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大概分为自主研发、委托研发、联合研发或购买现有的软件[30]。一般来说,如果企业的技术实力较强,可以选择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研发的过程可控性强,知识产权归自身所有;如果技术实力略弱,就只能采用委托或购买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成本投入较低,但是企业对研发过程是不可见的,也要受制于其它企业。【2】

论文摘要

 
  3.MIS 的开发策略

  组织结构法,这种方法只是照搬了现在的组织机构划分,不遵循 MIS 自身的开发原则。

  数据库法,以数据为核心进行开发,一切以数据的合理规划为主。

  想象系统法,基于对系统的想象进行开发。

  以上几种方法当前都基本不被采用,组织结构法只是机械地照搬现有的组织结构划分,不遵循 MIS 自身的开发原则;数据库法的开发过分集中于数据,对于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难以划清;想象系统法容易产生脱离于实际操作的问题。

  经常被使用的几种开发方法是,自上而下(Top Down),先分析企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模式,然后抽象出一个模型,再进行具体的详细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结构化的思想。自下而上(Bottom Up),先将整个系统模块化,然后将模块逐个构建起来,完成一个整体的设计[31]。这两种方法往往会结合使用,同时进行整个设计与模块设计,这也是一种螺旋式的循环优化过程。

  4.MIS 的开发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中在 MIS 开发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有生命周期法(Life Cycle Approach)、结构化方法(Structured Approach)、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和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OrientedDeveloping Approach)。面向对象的方法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OOA)、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OOD)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OP)[32]。这些开发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具体如何进行组合还是单独使用要根据具体的系统进行分析。一般来说讲,采用哪种方法与系统的规模有关,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比较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系统,而结构化的方法则比较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系统。当前比较主流的方式是结构化方法为主,结合原型与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开发,许多开发工具都支持面向对象的开发方式。可以预知,这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开发方法将会是今后开发 MIS 的主要使用方法。

  (一)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法(Life Cycle Approach) 也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目前国内外较流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在系统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对结构化方法和原型法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开发复杂的大系统时,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33]

  生命周期法是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它也是迄今为止开发方法中应用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种。

  生命周期法分为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为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

  系统规划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规划目标,其次是规划解决方式方法,三是确定信息系统的构建目标,四是确定工程项目的流程,五是进行可行性研究。在进行规划的同时,要分析构建新系统将会受到的各种约束,新系统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如果可行性报告审议通过,就可以编写系统建设方案与实施计划书,最终完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系统分析的内容包括系统数据的采集、数据的计算分析、数据流程图的确定以及系统实施方案的确定等,这一阶段的所有工作成果将会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这也将成为系统落地实施的指导依据。

  系统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确定计算机系统的流程图,二是编码、输入输出的设计,三是文件设计,四是程序设计。处于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被称为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现的过程包含,购买、安装、调试机器,切换系统运行,维护系统运行。处在这个阶段时,各个任务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因此,设计者与实施者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

  系统实施阶段按照提前制订的实施计划完成,实施计划将会分为若干阶段,进行到每个阶段都要求实施者写出实施进度报告。在进行系统测试后,要写出相应的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用户手册和操作手册的编写要在这个阶段完成。

  进入系统投入运行阶段,维护和评价非常重要,系统要有专门的日志记录模块,用于记录系统的日常运行状况,根据相应的规则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一些修改,同时也要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与经济效益。如果遇到不能修改或难以修改的问题,要将问题整理后写出需求建议书,为之后的系统开发做准备。

  (二)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structured Approach)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他是将是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与生命周期法相结合,可是说是生命周期法的继承与发展,它是由结构化分析(SA)、结构化设(SD)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P)三部分组合而成的。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相对复杂问题的求解过程分解成若干个阶段,逐层分解,使得每个阶段处理的问题都控制在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范围内。这种方法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根据用户的理解程度和处理范围,按照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34]。结构化方法是由生命周期法演化而来,其工作流程仍然符合生命周期法的基本框架,但结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向用户的观点为基础。结构化方法强调用户的需求,认为用户是MIS 开发的起点和最终归宿,所以系统成功开发的关键取决于用户的参与程度以及满意度评价。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应当更多地面向用户,让顾客伴随整个开发过程,开发者要随时从业务和用户的角度提炼出新的要求,明确后续的研发方向;另一方面,由于顾客的高度地参与行,使得系统开发人员可以从多方面了解用户需求,深入调查和分析系统开发过程,使系统更加地符合用户体验,过程也就更为科学和合理。

  第二,结构化方法的设计过程是把自顶向下的分析设计同自底向上的系统实施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自顶向下的方法是这样的,设计者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当涉及到各项具体的业务时,要将其放置到整个的环境下进行考察。在保证全局正确的前提下,再逐步地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当系统的整体设计使用自顶向下的方法时,具体实施时要采用自底向上的方式,也就是说要将每个模块逐一进行开发、高度,再进行递归测试,直到整个系统实现完成为止。

  第三,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判。由于 MIS 的运行过程是动态的,系统会随其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处在系统设计阶段,还是在系统实施的阶段,都需要将变化的因素考虑在内,预先判断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因素本身就会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

  第四,严格的系统阶段划分。结构化的设计方法要求设计者必须要严格定义出系统开发的过程阶段,并按照规定的阶段实施。各个阶段之间环环相扣,每一个阶段的进行都是后一个阶段的前提条件与工作依据。每个阶段本身也要进行详细的设计,比如工作步骤与作业顺序等等。每个阶段或步骤的行进都要建立各自的文档,通过文档对关键的阶段和步骤进行控制。

  第五,结构和模块的设计。结构化的设计方法是将信息系统进行分层,并确定每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大规模的系统分层处理之后,会降低系统的整体设计难度,同时系统也会拥有更强的容错性。模块化就是指将复杂的大规模系统分解为有逻辑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这种划分访求可以使系统实施起来更为有效与安全。

  第六,系统工程化。工程化是指在进行系统开发时,记录每个阶段的运行情况,并归纳为系统资料。在设计者或开发者分析系统时,系统信息、用户的反馈都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依据。另外,在进行记录时,要注意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原型法

  原型法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关系数据库与程序语言的发展条件具备之后,原型法这种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开始被普遍使用[35]。相比于上文介绍过的结构化方法,原型法不再使用逐个的调查分析,然后再将每个步骤整理出文字档案,用户才能最后看到结果的方法,而是从系统设计开始就让用户参与到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让用户和开发者可以有充分的交流,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初步的、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型,之后设计者、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将持续进行,经过反复的修改之后,最后形成一个可用的系统。

  原型法这种开发方法,无论是原理还是运行的过程都非常简洁,因此也很受到设计者、开发者和用户的欢迎,在实际的系统开发工作中得到了很大的成功。

  相对于其它的方法而言,原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原型法的系统开发方法更贴近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所以更易于被人们接受;二是原型法更加注重用户在系统开发中所起到的作用,将用户与系统设计人员、开发人员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让系统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三是原型法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开发者的效率,使用系统的适应性大大增强。

  当然,原型法的方法也会有一些固有的局限性,比如在系统设计的初始阶段,如果在构造模型时不做系统分析而是直接运用原型法将会非常困难。原型法针对需要大量计算,较强逻辑性的系统也难以构造出模型。因此,在实际的运用中,原型法和结构化方法一般会相结合运用,尤其在系统分析初期,这种结构化法的引进会弥补原型法的缺点[36]。

  (四)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来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 Simula 仿真语言,该语言首次提出了“对象”的概念。上世纪 70 年代末,Smalltalk 做为第一个纯粹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是由 Simula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有语言的基础上,引入了对象、对象类、方法、实例等概念和术语[37]。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C++语言、Delphi 及 Visual Basic 等开发语言都提供了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全新程序设计思维方式,符合人们认识事务的过程,随着系统开发规模越来越大,这种面向对象的方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2.2.4 管理信息系统的优越性与效益

  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和管理的改进变革起了很大作用,这些作用包括支持业务流程再造、使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蕴涵着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还有的观点认为信息系统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和管理应对环境挑战的解决方案。

  企业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一个子系统,其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管理信息系统向企业各管理部门、各层次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具体实现大部分事务处理和部分管理职能,支持管理决策,促使企业其他子系统的协同运作[38]。为深入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本小节从管理信息的集成、管理职能的支持等方面讨论其优越性,以及可以取得的定性和定量效益。

  1.管理信息的集成方面

  (1)信息的系统组织。整个企业的信息统一组织,使其规范、惟一、完整。规范即信息的格式标准和口径统一,一种信息的涵义只有一种解释(如应收款合计或某一客户的应收款、库存结余数量与金额);惟一即各种收集获得的信息或加工产生的信息都是惟一的,各使用者使用的信息都来于相同的信息源(如销售凭证数据);完整即信息的层次之间,同层的信息之间的关系明确,信息不留空。信息的系统组织是开发与利用信息的重要基础。

  (2)信息的全体共享。在保证安全保密的前提下,企业的信息能同时为整个企业共享使用(如原材料库存、计划完成情况),对同一的信息,各部门不必重新登录,而可直接从系统中读取(如销售发票在销售部门输入,财务部门做账可读取,不必重新输入)。信息的全体人员共享是提高各职能部门协同效应和加快客户响应速度的重要基础。

  (3)信息的时空超越。计算机网络使企业的信息传递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分布于不同区域的企业分支机构不再有技术上的合作障碍,新产生的信息可无滞后地供各部门使用,在外出差的人员可通过便携机接上电话线等通信线路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连接和交互信息,显然管理工作的效率将有大大提高
  
  2.管理职能的支持方面

  (1)对计划管理的支持。借助计算机,企业的各种信息处理可以实现比较复杂的计划制定中的计算,而这些计算靠人工是难以实现的(如市场趋势预测、物料需求计划等的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对计划编制进行反复的计算,通过计划变量的调节比较各可行方案,选择最优的或满意的计划。

  (2)对组织和领导职能的支持。信息的全体共享和随时可读取,能有效地改善部门之间、成员之间的工作协调性,职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能尽可能的避免或及时解决。决策支持功能的应用使一些管理职能下移,在组织扁平化、高层领导管理幅度加宽的情况下,组织和领导职能反而更直接和有效。

  (3)对控制职能的支持。包括计划执行的控制、质量、库存、成本和预算等的控制,其中最为主要是计划的控制。在生产经营信息全面和随手可获得的条件下,需要控制的对象的状态和偏离能被及时的掌握,这时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就可以动态地分析原因,迅速地施以调节和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效益改善和提高方面

  企业从经济角度思考,在投资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都会提出到底会产生多少效益的问题,然而现实却是极大多数的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为企业的大量投资带来多少可以计算的效益回报[39]。尽管如此,为何还是有那么多的企业执着地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显然,原因在于管理信息系统能产生难以计算的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定性效益。

  (1)管理信息系统既对内也对外。今天,一个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在与其他企业或客户开展商务活动时会处于什么地位是可想而知的。没有网站的企业无法使人相信是一个有实力的企业,依靠手工管理的企业难以让人相信是一个具有服务优势的企业。从这层意义上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对外商务活动越来越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客户和供应商而言,也是企业外在形象上一个有实质含义的象征。

  (2)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工作规范、各种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基础管理有最起码的要求,同时也会对基础管理的改善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而使其他管理工作有一个扎实的基础。这样的基础管理改善促进是其他途径难以比拟和替代的。

  (3)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可使管理人员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他们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另外,数据输入与处理的严密性还能促使管理人员加强责任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集成和信息集成,以及新的管理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加强企业部门之间和员工之间协作的机制。在这样的科学的机制下,可以大量减少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扯皮、冲突和矛盾现象,对管理人员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能改进客户服务的质量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5)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将积累起庞大的电子形式的信息资源,从这些信息资源中,企业能开发出大量的规律性知识,用以指导管理战略和策略的制定;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地予以消除或克服;能把握有利用价值的机遇,顺势做出反应。尽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定量收益一般不会大于投入,我们还是可以而且有必要进行测算。管理信息系统的收益应该是应用之前和应用之后各项相关生产经营收益之差的合计减去系统的投入[40]。系统的投入相对讲比较容易计算,但由于收益的变化不可能全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功劳,到目前为止,管理信息系统收益研究中提出的不少计算方法仍然是近似的估算方法。常用的测算方法主要是成本和利润两个方面为基数的经验比例法,例如通过一定数量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的实证调查,得出大致的平均收益比例,然后按此推算其他企业的收益情况。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量效益主要反映在降低库存占用资金、加快流动资金周转、减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销售利润等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以前一直很少进入议事日程的人力投入成本问题,随着员工薪酬的增长和在总开销中比例的提升,该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被列入管理信息系统的收益之列[41]。

  2.3 运用的主要理论

  2.3.1 排队理论

  研究系统随机聚散现象和随机服务系统工作过程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又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遇到排队问题,比如商场购物、游览景区、搭乘公共汽车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抽象为一个请求服务的过程,请求服务的对象就是顾客、游客、乘客,而为这些对象提供服务的就是商场的服务员、景区工作人员和公共车辆,这些都可以被称为服务台。服务工作的本身并不是排队论研究的对象,排队论所研究的是个体等待时间与服务台综合应用效率的最优化配置。

  本文就试图将博物馆游览的过程利用排队理论进行分析,得出最优化的服务方案,同时论证这种优化后的服务方案完全可以通过现代智能手机终端来实现。
  
  2.3.2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作为一种经常使用在经济决策中的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通过比较项目的总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差距来评判一个项目的价值。这种方法也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

  早在 19 世纪,法国的经济学家朱乐斯·帕帕特就在其着作中提出成本效益分析的概念,之后又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重新进行了界定。直到 1940 年,尼古拉斯 ·卡尔德和约翰·希克斯两位美国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卡尔德—希克斯准则,即第三者的总成本不超过交易的总收益,或者说从结果中获得的收益完全可以对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这一准则后来被当作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这一时期,政府的经济活动普遍采用了这一理论方法。

  在近代,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投资所获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回报愈加重视。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公益属性较强的经济单位,其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衡量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值得进行分析。本文就将试图通过对一个实际场馆的成本效益分析,对这个领域进行初步的探索。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返回:mba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