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企业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企业管理论文 >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相关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12 共454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2 章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相关理论

  2.1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2.1.1 理论发展

  汇率变动可以对商品的数量与价格产生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对一国贸易收支产生影响。汇率变动能够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最早可追溯到重商主义时代,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托马斯·孟认为汇率的变动可以对贸易的差额产生影响。David·Home在其基础上完善了该理论,提出了现金、价格的流动机制,David·Home认为如果一国贸易收支是顺差,那么其国际储备会相应增加,货币的供给也会增加,价格上升,本国的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会减少,进口增加,贸易收支出现恶化的现象。

  汇率风险又可以称外汇风险,指的是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者运用外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当中,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的遭受损失可能性。因为国际分工日益精细,国家和国家的金融及贸易已经成为必然,并且成为了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然而,国际上的汇率波动,给那些从事国际投资或者国际贸易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般来说,汇率风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济风险、折算风险和交易风险,经济汇率风险又可以称为经营风险,指的是由于汇率意料之外的变动对企业的成本、价格、销售数量带来的影响,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减少的一种潜在损失。折算风险又可以称为会计风险,主要指的是经济主体如何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把功能货币向记账货币转变,因此,汇率变动可能会导致账面的损失。交易风险指的是交易主体在使用外币结算的交易中,由于汇率变动而给交易主体带来的损失可能性。

  2.1.2 弹性分析理论

  在局部的均衡分析以及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美国的勒纳教授和英国的琼·罗宾逊教授研究出了弹性分析理论。勒纳和琼·罗宾将马歇尔对单一产品的生产及价格供求分析应用到进出口中,对汇率的变化进出口影响进行了研究,弹性分析理论包括马歇尔--勒纳条件理论及J曲线理论。

  (1)马歇尔--勒纳条件理论

  马歇尔--勒纳条件理论对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进行了重点分析,比较重视货币的贬值是否能够改善贸易收支,如果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则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以及进出口的数量就只由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来决定,当货币贬值的时候,出口商品的货币价格不会发生变化,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就会因为货币贬值出现等幅下降的情况,从而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产生刺激作用,使得出口的数量增加,出口的需求弹性决定了增加的幅度。同样的,当货币贬值的时候,进口商品的货币价格不会发生变化,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就会因为货币贬值出现等幅上升的情况,从而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出口的数量减少,出口的需求弹性决定了减少的幅度。在一个国家的货币编制之后,能否改善贸易收支主要依赖以下4个弹性:○1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2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3 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4 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即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和和1之间的关系:EX+EM>1,货币的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EX+EM<1货币的贬值使得贸易的收支恶化;EX+EM=1货币贬值不影响贸易收支(EX表示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M表示进口商品需求弹性)(2)J曲线效应理论。

  假设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那么贬值是否对一个国家贸易的收支起到改善作用主要取决于调整该国进口的数量。假设仍未收入不变且充分就业,可以改善贸易的收支是由于经济中资源转移效应的存在:当货币编制之后,相对于非贸易品来说,贸易品的价格会提升,这就会促使资源从非贸易部门流向贸易部门,通过这种手段满足对贸易品需求的增加。所以,从这一方面而言,贬值不能立即改善贸易收支,这是一个过程,即改善贸易收支和贬值之间有一个时滞,我们称这种时滞为"J曲线效应"."J曲线效应"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完全竞争、生产者反应时滞以及消费者反应时滞等。

  2.1.3 吸收分析理论

  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西德尼·亚历山大和詹姆斯·米德提出了吸收分析论。吸收分析理论从国民收入方程进行分析,呼吁改变总支出及总收入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经常项目收支是用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之间的差来表示,如果国民收入比国内吸收大时,项目逆差就经常会出现,则一个国家贸易收支有所改善一方可以利用调整实际国民的收入达到目的,另一方则可以通过缩小国内吸收来实现,增加的收入必须比增加的吸收大才能使得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如果收入太少,为增加收入就可以采用扩张政策,货币的贬值能够通过贸易条件效应以及闲置资源效应来影响国民收入的水平,通过预期效应、税收效应、货币幻觉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现金余额效应的实现直接影响吸收;若国内吸收太多引起了逆差,就可以采用适当的政策来减少吸收。收支两方互相依存,改变一方则可以导致另一方的改变,因此,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指出转换政策的支持,以此来降低相关政策的不利影响,若经常项目出现顺差时,就可以应用一些相反的措施。

  2.1.4 货币分析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货币分析理论开始流行开来,货币分析理论的代表人是弗兰克尔、约翰逊和蒙代尔。货币分析理论把国际收支的失衡看做是一种货币现象,重视货币的供求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发挥的作用。在货币的供应量和货币的希望持有量间差异存在时,货币就会失衡,从而导致了国际收支失衡,可以利用国内的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平衡进行调节,若货币政策是扩张的,则可以缩小国际收支顺差,若货币政策是紧缩的,则会缩小国际收支逆差。货币的贬值会通过一个国家纸币的降低来对企业国家的货币价值发挥作用,所以,通过减少国内信贷的增长率对货币贬值进行替换,能够使得政策的效果更加的明显;一些实际因素,比如外汇管制、金融干预、关税、进口的限额等等通过调节货币的需求来作用于国际收支。当货币供给量不发生变化时,价格的上升和收入的增加通过调节货币需求使得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当利率上升时,利用货币需求的降低使得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当国际收支逆差发生时,应该重视紧缩国内信贷,当价格定律成立时,央行就要在本国价格水平和汇率中做政策的选择。

  2.2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2.2.1 弹性悲观主义的论争

  在弹性分析法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国际贸易对价格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出反应,更加具体一点来说及看货币的贬值是否能够对国际贸易的收支带来改善作用,也就是ML条件能否成立。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因为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非常的低,连马歇尔--勒纳条件都满足不了,一国汇率的贬值对于贸易的收支起不到改善作用(Metzler,1948),因此一度曾经出现弹性悲观论。然而,Magee(1973)在其研究中提到,在弹性悲观主义的论战中,价格弹性不能明确地确定偏向哪一方。很多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ML条件是不一定成立的,虽然这个假设十分地重要,而且理论上的正确性尚未明确,在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面的实证证据也很少(Boyd,2001)。

  Yellen和Rose(1989)采用了回归分析法检验了美国与G7国家在1960年之后的双边贸易的季度数据,得到了如下假设,不能拒绝真实的汇率及其滞后项不是美国和G7国家双边贸易显着性的决定因素。Marquez(1990)采用了带状谱分析法对双边贸易的弹性进行了评估,在加总之后得到了多边弹性,他的最后结论具有混合性,分析中得出的政局不能够支持ML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先前的研究结论或者证据不是那么可靠,这是因为没有恰当的处理数据"非平稳性"的问题。

  随后的研究大都是采用协整来对长期贸易弹性进行估计,然而结果仍旧具有混合性。有大多数的研究比较倾向于ML条件是成立的,比如Niroomand和Bahmani-Oskooee(1998)、Bahmani-Oskooee(1998)。然而也有一小部分的研究指出ML的条件不能够确定其是否成立或者是不成立。例如Rose(1991)在检验了英、美、日、德、加等国的1974-1986-数据之后,得出上述几个国家进出口和实际汇率以及国内外的产出间协整关系都是不存在的,ML的条件也是不成立的。Boyd(2001)等人检测结果显示,长期看,英、美、日、德、荷、意、法8个发达国中5个的ML的条件是成立的,在使用混合性证据基础之上,他们得出的结论认为,整体来看,汇率对于进出口影响是显着的。

  2.2.2 汇率变动价格传导的经验估计

  在汇率传导的研究方面,主要是集中在探讨汇率不完全传导原因,Dornbush和Krugman(1987),Feldstein (1992),Rogoff和Obstfeld(1995,1998)的研究显示,在不同的国别市场或者不同的地域上某种商品会因为产品及产业组织结构的差异、沉淀成本、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定价货币选择、价格歧视、市场分割原因致使汇率的传导程度不完全。

  在汇率传导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两点:其一,汇率传导的不完全会经济带来的影响(Jane Ihrig、Joseph、Gagnon、Ayako、Saiki,2004),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稳定性及货币政策实行方面以及对国际收支的环节及国际传递的冲击方面意义重大;其二,估计汇率传导的不完全程度和动态变化经验。

  很多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汇率的波动在进口价格传递时是不完全的,而且对于进口价格长期传递的程度也要比短期的传递程度高,也就是在汇率的波动传导价格过程中时滞现象是存在的。比如Knetter和Goldberg(1997)就证实了汇率下降对DECD国家的工业产品的进口价格传递系数大约是0.5.Goldberg和Campa(2002)通过1975-1999年季度数据估计了经合组织25个国家汇率的传递系数,他们的结论是经合组织25个国家平均短期的汇率传递的系数是0.61,长期汇率的传递系数是0.77.

  此外,在不同的商品间或者不同的地区里,汇率传递进口价格的程度都是不同的,而且在长期内,汇率传递的本身也是在动态波动的。比如Piriya Pholphirnl(2003)在实证研究了泰国的9种主要的出口商品汇率传递之后,发现他们汇率传递的系数都是比较低的,植物油脂类产品的汇率传导的程度最低,是0.104,机械类产品的最高,是0.257.与此同时,他还提到,在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之后,泰铢汇率的波动性更强而且更难预测趋势的变化,因此使得汇率波动传导进口价格时有了下降的趋势。

  Werlang和Goldfajn(2000),Taylor(2002)在研究很多国家的汇率传导之后,得出了他们都呈现着下降趋势这一结论。所有这些研究都证实了汇率价格传导不完全和传导程度不断降低情况下,传统意义上汇率的变化调整贸易收支作用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汇率的变动对于一个国家价格传导的特征基本如下:其一,从传导的总水平看,传导的不完全性比较显着,其二,从传导的程度以及环节看,首先,汇率的变动影响的是一国的进口商品价格,其次才是生产的价格指数以及出口的价格指数,最后是消费的价格指数和出口的价格,而且传导的程度也是按照这一顺序逐渐地减弱的,其三,从价格传导时间看,长期内的价格传导的程度要比短期的价格传导程度高,也就是汇率的变动在向价格进行传导时会出现时滞。

  我国在2010年为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人民币汇率弹性大大增强,我国在参考国际先进的货币政策基础上,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根据外汇市场汇率浮动情况对人民币的汇率进行动态的管理调节。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可以明显地看出人民币的升值趋势,进入2011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再一次加快,2011年2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5705,而且已经在三个连续交易日中刷新了汇率改革以来的记录。图2-1为2011年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mba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