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

星级酒店工作人员流失分析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16 共355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7 结束语

  在酒店业经历的所有时期,员工的流失现象诚然是一直存在的,而如何去平衡这一流失,或者更确切的说,如何去降低这种流失的概率,其实是我们一直在不懈研究着的事情。酒店员工流失现象的产生是复杂的,多变的,但其又具有“轴”的特性,总能让人找到一个产生此类现象的重力点,也许在我们找到了产生员工流失现象的主要成因,我们也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本文以宁波酒店业为研究背景,以宁波星级酒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宁波星级酒店的案列来进行分析,着重对于对宁波星级酒店目前存在的员工流失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当前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研究出的理论为依据,尤其是在员工流失理论和激励理论等方面的指导下,按照问卷调研所统计的结果对宁波星级酒店的员工流失现象展开解析,旨在分析并解决宁波星级酒店在未来几年中如何减少员工流失问题,尤其是具有破坏性的员工跨行业大流失现象。尝试剖析酒店企业用人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找出人员流失的内外部原因,探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

  在调查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星级酒店的员工流失已然成为一种具有行业性的问题,对其进行解决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由于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有多重,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首先,从客观情况来看,员工流失受到环境、政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尤为严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白热化的竞争压力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的涌出的就业机会之间一直无法达成一致,因此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变革导致员工流失问题无法彻底根除。其次,从酒店行业的特性来看,酒店行业具有着高密度人力使用的要求,受到利润和竞争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员工的薪酬体系、福利待遇体系均无法令员工满意并可以达到提升员工归属感的目标,尽管行业的特征决定了员工必然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需要企业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关心,但是酒店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极其缺乏人文化的关怀意识。此外,由于员工个人差异较大,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同,因此,酒店在安抚员工的不满,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方面,需要深入了解企业员工,走近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家庭、关注进而从酒店自我完善角度、体制和激励制度的革新角度、为员工制定以目标为激励方式的发展计划,并刚柔并济的对其进行管理和督促员工主动进行自我管理。

  在酒店行业风风雨雨发展后的今天,我们需要研究、探讨和总结的确实有很多,酒店行业员工的流失也只是其行业发展进程中的其中一个现象,其渐变的特性,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出现新的特点,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深入探索、发现、分析研究,也许才能给予酒店业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致 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俞海山教授,本篇论文从选题,到架构的制定和修改,再到大纲的完善,再到撰写和定稿一直离不开俞老师的悉心指导。写作过程中,俞老师通过邮件和电话对我进行了多次的指导,尤其是四次面对面耐心辅导,使得论文得以顺利完成。俞老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认真的研究精神非常值得我在未来的学习中予以坚守。而本篇论文更是涵盖了俞老师的大量心血,在此,我感谢俞老师对我在论文写作过程的培养与悉心指导,向您表达我最真诚的谢意。
  其次,我要感谢宁波华侨豪生大酒店、索菲特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宁波南苑饭店、宁波万豪大酒店以及宁波柏悦酒店等酒店企业人力资源总监、人事部经理、主管以及广大基层员工,感谢他们在调查、访谈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此外,我还要感谢其他MBA教育中心的各位老师对我们论文写作的后勤服务,感谢您们作为强大的后盾所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支持。
  最后感谢今天在场的评审老师,感谢您们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莅临指导,请不吝赐教,谢谢!

  参考文献
  
  [1] 宋世东。CBS酒店绩效管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2] 刘江海。人力资源短缺下的南昌酒店业应对策略探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1.
  [3] 国家旅游局,2010年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J].中国旅游报,2011(7)。
  [4] 费照伟。北京市星级酒店员工流失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9(6)。
  [5] 罗元。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
  [6] 吴翠霞。浅析饭店人力资源的开发[J].商场现代化,2008(8): 301-302.
  [7] 庞鳕芙。西京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12.
  [8] 陈雪钧。论扩张期我国饭店集团的人力资源瓶颈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5(2): 77-78.
  [9] 徐力。人力资源与酒店文化发展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4):326-327.
  [10] 游富相。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饭店核心员工“流”与“留”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7(9): 167-171.
  [11] 林艳丽。酒店人才流失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8(1):67-68.
  [12] 郭海燕。福建酒店在发展转型期中的员工高流失率原因分析[D].广东:福建师范大学,2013.
  [13] 张静。酒店员工薪酬体系的设计[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2012.
  [14] 孟伟。上海酒店业中职生员工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5]Price.JL. TheStudyofTurnover.Ame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77. 45-60
  [16] LizHughes.AreyouremPloyeesreadytojumPshiP?W6meninBusiness.2002 (3)30-3.
  [17] Gaertner,S.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Commitment in Turnover Model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Review,Vol, 9(4),pp480-524,(1999)。
  [17] 王洪冉。高星级酒店员工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东:广东海洋大学,2012.
  [18] 唐永玲。合肥市星级酒店员工流失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2.
  [19] 龚艳艳。A酒店员工流失问题实证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
  [20] 霍然。饭店员工流动的心理学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8(8Z): 286.
  [21] 程琨。酒店员工流失问题的管理对策[J].现代商业,2013(05): 171.
  [22] 周军等。旅游企业员工流失问题浅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4期,8-20.
  [23] 郭海燕。福建酒店在发展转型期中的员工高流失率原因分析[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24] 翁丽玲。饭店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34):105-106.
  [25] 鲁旭霓。长沙通程集团酒店服务经理流失问题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1.
  [26] 王寅。江苏省高星级酒店薪酬体系优化设计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2.
  [27] 郭刚志。论饭店季节性人力资源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06(5X): 243-245.
  [28] 贾俊。浅析我国旅游饭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5(6):147-148.
  [29] 陈辉。酒店员工满意度提升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3.
  [30] 白然。北京胜利饭店人才流失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
  [31] Badawy MK (1988)。 “What we've learned about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inR&Din the last fifty years”, Res. Technol. Manage. 31(5): pp.19-35.
  [32] Alexander J,Bloom J,Nuchols B (1994)。 “Nursing turnover and hospital efficiency:an organization-level analysis”, Industrial Relations, 33 (4):505-520.
  [33] Zuber A (2001)。 “A career in food service cons: high turnover”, NationsRestaurantNews, 35 (21):147-148.
  [34] .Mano Rita -Negrin, Shay S Tzafrir (2004)。 “Job search modes and Turnover”Career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5): 442-446.
  [35] Garden AM (1989)。 “Correlates of turnover propensity of software professionals insmall high tech companies”, R&D Manage. 19 (4):325-34.
  [36] Kramer MW, Callister RR, Turban DB (1995)。 “Information-receivingandinformation-giving during job transitions”, West. J. Commun.(59):l 51 -70.ringmanagement, 28(1): 2-8.
  [37] Peters L,Bhagat R, O'Connor EJ (1981)。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andjointcontribu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on employeeintention to quit”, Group Org. Studies, 6:73-82.
  [38] Cai Fang and Dewen Wang, 2005,/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mplicit ions forGrowthO, in Garnet and Song ( ends)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Canberra:Asia Pac if ic Press.
  [39] Hackman, JR, Oldham GR (1975)。 “Development of the job diagnostic survey” J.Appl.Psychol. 60: 159-7
  [40] Summers, T.P. and W. H_ Hendrix (1991) “Modeling the Role of Pay EquityPerceptions: Afield Stud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Vol.64,No.l,145-157.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mba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