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战略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战略管理论文 >

多元化理论及文献回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06 共397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2章多元化理论及文献回顾

  2.1多元化的概念

  美国学者安索夫(H.I.Ansoff)最早对多元化经营战略定义,并由安索夫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论文《多元化战略》中正式提出。安索夫通过研究1909-1948年间美国最大的一百家企业的发展,总结出了这些企业成长的四种基本方向:不开发新的市场而选择在现有市场内增长、开发新市场、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多元化ni。安索夫同时归纳了四类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原因:1.在预定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凭借现有扩张战略已经无法实现,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企业选择向多元化发展;2.虽然预定目标能够达成,如果公司可利用资源(盈余)较多,远远超过扩张需要,为了充分利用盈余资源,企业可能实施多元化战略;3.新市场涌现的机会有更大的机遇的情况下,企业也可能采取多元化战略;4.特定情况下,在扩张与多元化前景都不明朗时,企业有可能米取多兀化战略。

  此外,安索夫还提出了“协同性”的概念,指出两事物充分地有机地结合,可超过简单相加的力量,达到“2+2=5”的效果。

  继安索夫之后,罗宾逊(Robinson)于1958年将多元化经营定义为“企业既不像水平一体化那样横向扩张,也不像垂直一体化那样向供销方向延展,而是向不同的、却大致类似的方向扩张”。

  1959年,彭罗斯(E.Penrose)多元化定义为企业既生产现有产品,又开发新产品,这些产品与原有产品在生产和营销中有很大的不同m。按照彭罗斯的理解,多元化“包括了各种最终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程度的增加,以及企业运营的生产领域数目的增加。”彭罗斯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量越多,则多元化发展程度越深。彭罗斯的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弥补了安索夫多元化定义的不足,更接近多元化经营的实质,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他认为企业一体化属于多元化,是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实际上这混淆了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定义。

  1962年,美国经济史学家钱德勒(A.D.Chandler,JR)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一工业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在学术界和工业界轰动一时。钱德勒认为美国的企业一般都经历了四个阶段,与每个阶段的公司战略相适应则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组织结构,其中四个阶段的公司战略包括:数量扩大战略,地区扩展战略、垂直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m。在与多元化战略相适应的第四个阶段,产生了总公司本部和事业部,简称“事业部制”的分权管理结构,这是现代大型工商企业的基本组织结构形式。钱德勒通过对通用汽车公司、标准石油公司和杜邦公司等的发展进行分析,指出多元化经营的结果将导致企业最终产品线的增加。同时,钱德勒认为为了适应企业多元化的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应该做出调整,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不随多元化战略发生相应的变化,企业的绩效将会受到不利影响。

  1962年,高特(M.Gort)采用了数量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多元化战略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其著作《美国工业中的多元化与一体化》上。在书中,高特以《美国标准行业分类和代码》(SIC)中的四位数行业分类为依据测算企业多元化程度。高特指出,"多元化可定义为单个企业所活动的异质市场数目的增加。生产活动的异质性如果仅仅涉及有些差异的同类产品或垂直结合方式,并不是多元化。”W高特在四年后进一步指出,“多元化的含义是一个企业所活动的行业数目的增加”。

  1970年,赖利(L.Wrigley)在其博士论文《事业部制与多元化》中提出了多元化程度的测量方法和类型划分的依据。赖利提出,以一个企业的某一类产品占销售的比重大小,即专业化率来测量该企业的多元化程度:1.当某一类产品所占销售的比重大于或等于95%时,该企业为单一产品型企业;2.当某一类产品所占比重在70%到90%之间时,该企业为主导产品型;3.当任何一类产品所占比重都小于70%,但产品相关时,该企业为相关产品型;4.当任何一类产品所占比重都小于70%,但产品无关时,该企业为无关产品型。赖利认为后三种企业为多元化类型的企业。

  1974年,罗尔美特(Richard P.Rumelt)的著作《战略、结构和经济绩效》出版,书中指出,多元化的是企业将业务延伸到新的领域,在增强现有企业实力的基础上发展新的能力。罗尔美特将多元化战略定义为:1.企业本身具有多元化的性质;2.通过结合有限的多元化的实力、技能或目标,与原来活动相关联的新的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战略。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定义充满争议,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论文摘要

  2.2多元化的分类

  西方学者将多元化企业做了分类,内容如下:

  1.安索夫采用的分类法

  1965年,安索夫在《企业战略》一书中将企业多元化的类型分为四种,它们包括:(1).水平型多元化,指企业推出新产品,向原有市场销售;(2).垂直一体化,指企业将业务按照产品价值链条进行拓展,打造从产品前端(原材料)到后端(深加工)的价值链;(3).同心圆型多元化,此种类型又可以进一步分类,即分为:销售相关型、技术相关型、销售和技术相关型;(4).混合型多元化,指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过剩资源和降低单一行业的投资风险,增加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2.利格列类别法

  1970年,利格列(Wrigley)在博士论文《分部制与多元化中》提出以企业最主要产品的年销售额与企业的年销售总额之比即专业化率对多元化进行分类。

  利格列对《财富》杂志名单中的五百家企业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从这些企业名单中随机抽取了一百家企业,把它们分为四类:(1).单一产品型的企业,即推行专业化而非多元化战略的企业;(2).主要从事单一业务,但有较低多元化程度的企业;(3).相关型产品企业,即广泛进入新的领域,但这些领域在技术和市场方面与现有活动相关的企业;(4).不相关型企业,即企业进入的新领域与现有业务无关联。

  3.鲁迈特类别法

  1974年,鲁迈特在《战略、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提出了相关性比率(theRelated Ratio,RR)和垂直一体化比率(the Vertical Ratio,VR),利格列专业化率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相关性比率指企业销售额最大的相关业务组的年销售额除以企业年销售总额所得的比例;垂直一体化比率指制造一体化的上下游所涉及到的所有副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年销售额除以企业年销售总额所得到的比例。具体分类见下表:

  论文摘要

  4.卡彭等采用的分类法

  对于鲁迈特的分类,卡彭等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分类指标采用了专业化比率(SR)、市场分类比率(CR)和产品比率(PR)。其中专业化比例是指企业某个规模最大的业务的销售收入在企业销售总额中的比重,根据这个(专业化)比例可将企业分为单一业务型企业(SR20.95),主导业务型企业(0.7<SR<0.95)和多元化企业(SR切.7);市场分类比例是指企业中最大市场类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总额中的比重,市场分类比例可将企业分为单类市场型企业(CR>0.80)和两类市场型企业(CR<0.80);产品比例是企业某个最大产品组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产品比例可将企业分为单组产品企业(PR>0.80)和多组产品企业(PR淡80)。

  2.3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

  首次研究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是高特,他摘取的样本为1947年到1954年间美国的111家大型企业,通过研究,高特得出以下结论:(1).大企业多元化的倾向比小企业明显;(2).多元化有利于公司的成长,属于互惠关系,但不总是正相关;(3)这111家公司在上述期间的利润率水平,与多元化发展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

  鲁迈特认为产业组织研究中单一地从产品数量衡量企业多元化水平的方法存在缺陷,从而影响得出的结论。因此,鲁迈特采用分类度量多元化进行分析。

  他选取了 246家大企业为样本,通过对它们进行统计分析,鲁迈特指出经济绩效与企业多元化战略相关联,实施与原有业务相关的多元化企业绩效超过不相关多元化的企业。

  鲁迈特得出的上述结论,得到了众多欧洲和日本学者的印证。这其中包括英国学者钱农的《英国企业的战略与结构》、欧洲戴斯和赛海泽的《欧洲企业的兴起:法国和德国工业的战略与结构》、日本吉原英树等人的《日本企业的多元化战略》等,他们通过研究,在著作中表达了与鲁迈特相似的结论。

  1985年,帕勒普采用一个关键指标一熵值度量企业多元化水平,并分析多元化与绩效在时间上的变化,他得出了以下结论:(1).企业的多元化水平的高低与利润率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企业的相关和不相关多元化也不会导致利润率之间太大的差异;(2).取一段期间做长期观察,发展与原有业务相关的多元化企业的利润增长率高于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多元化企业;(3).对继续实施相关多元化的企业,高额利润增长率似乎都转化成高额利润水平。

  1988年,卡彭等人以112家大企业为样本,对它们的经营绩效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市场因素是影响企业经营的绩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主导单类市场型的多元化企业(市场相关度大)的绩效优于主导两类市场型的多元化企业(市场相关度小)。

  20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中探讨了多元化,他认为,多元化能否取得成功关键有几点:选择本国利润率高、有足够吸引力的产业;进行相关多元化,利用原有资源;坚持内部发展或小型兼并。

  马凯兹在1990年《多元化、归核化与经济绩效》中首先提出了”归核化“的概念。马凯兹选取219家美国大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它们的多元化与绩效的关系,马凯兹得出以下结论:企业要想达到最优多元化经营水平,就必须使得企业多元化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

  2.4国内多元化理论研究进展

  国内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研究较晚,起步于上世纪90年左右。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尹义省在《企业多角化成长战略与管理》系列讲座中认为多元化并不是一种经营方式,而是企业的一种成长行为,涉及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产业方向的选择。同时,尹义省指出市场多元化、技术多元化和生产多元化的有机组合为国内企业的相关多元化实务的主要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康荣平等在《企业多元化经营》中指出多元化是“企业不仅在多个行业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向不同的市场提供多种不同的产品”,康荣平特别强调单一的产品经营和针对不同市场的同一行业范围内的多产品经营都属于专业化,而非多元化,判别企业是否是多元化企业,可以看它是否进行了跨产业经营。

  北京大学刘力选取了 21家纺织行业企业与29家电器行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并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在选取的样本内“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资产负债表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相关关系。”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mba战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