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休闲的一般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27 共784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休闲的特征

  休闲的历史悠久深远。在中国,休闲的观念最早在老子的思想中体现出来,他奉行"致虚极,守静笃",表达了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极致追求。孔子曾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体现出一种理想化的人生状态。诸葛亮提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陶渊明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古人们普遍认为休闲是心灵的驿站,很多古老的智慧和哲学就是从游山玩水中或者静坐冥思中产生的,在休闲中能体悟到极高的精神境界。从休闲的字义来说,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休"具有"吉庆、欢乐"的意思。《论语﹒子张》中说"大德不逾闲。"[1]

  即在不违背大的道德的前提下,可以放任一些对细节的苛求。这里的"闲"有限制、约束的意思。《易﹒家人》[2]:"闲有家。"即治家要从一开始就打好规矩。"闲"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可见古代人认为的"休闲"不仅仅具有消遣、娱乐的作用,还有精神状态上的安宁。"休"由一个"人"和一个"木"构成,表达了人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休闲"不仅是解除生理上的劳顿,达到身体的平衡,还是一种精神生命活动,使人的精神处于和谐安宁的状态,具有解放心灵的价值意义。

  在西方,休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通过休闲,人们因心灵的滋养而感到精神上的欢跃,因深入地思考人与天地的关系而心存敬畏之心。古希腊着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休闲,他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他认为休闲的本质不是劳动之后的一段时间间隔,也不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娱乐活动,他认为休闲的本质是人可以自由思考和创造。后世很多休闲学者受到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的影响。本章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休闲独有的特征:休闲不同于需严格遵守制度的工作,具有自由性;休闲不同于平庸无目的的无聊和消遣,具有创造性;休闲不同于肆意妄为、逞一时之快的放纵,具有生态性。休闲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沉浸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通过自由的思考和创造来获得精神愉悦的活动。

  第一节 休闲具有自由性。

  工作和休闲都是人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在工作和休闲中同样都有一件事情占据着我们的心,在周期限度之内,工作有它的价值,也有它的快慰。人可以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与满足感,在于工作使人发挥创造力。不同的是,工作是有所为而为,带有实用目的,人不能在工作中自由安排时间来做自己喜爱的事。休闲时人有高度自由做自己喜爱的事情,人可以对多种活动进行选择。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合理的去解读工作与休闲之间不断生成的互文关系。

  对于个人来说,工作是每个社会人实现各自社会分工的具体方式,通过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完善相互之间的联系,资源的合理配置能让我们在比较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尽管每个人从事工作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人为了经济报酬,有的人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人因为喜爱某种职业。无论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工作,例如织布、建筑等,还是看起来进行精神建设的工作,例如教师、科学研究等,从事工作的人都被固定在各自的工作制度里,且从事的工作都具有各自的目的和实用价值,从事工作的人必然会得到经济报酬,哪怕只是很少。工作总是被限制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即使是自由职业也不例外。这个自由不仅是时间上的自由、地点上的自由,还有目的的自由。工作的本质是为了求得一个目的和结果,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才设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同时,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专业化机器应运而生,劳动者不再被需要专业技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管理机器,这样的工作是简单重复的,是机械、乏味的,他被动地跟随周而复始运转的机器,只需把精力放在关注机器的工作上,用体力来适应机器运转的速度。社会分工使机器在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劳动者则被排斥于生产的主导过程之外,盲目地跟随机器运转的脚步,导致人类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

  即使拥有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最后人们也会发现,物质财富不能给人类带来全部的快乐,因为人是有思维的人,人还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当社会财富增长到一定阶段,人类对精神的追求愈加凸显。想要实现精神上的满足,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归人类支配。马克思认为,"闲暇"是人实现自由的重要前提。在马克思看来,"闲暇"就是非劳动时间,即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人类要获得自由,首先要保证获得足够的闲暇。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的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从理论上来讲,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之后。人们有了充裕的空闲时间,就拥有了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思想、才能的广阔空间,就拥有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广大舞台;同时,个人的全面发展又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认为,首先,人类解放的基本前提是拥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自由使人的本质得到实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人之所以能从万事万物中脱离出来,能与动物区别开来,来源于人类具有对自然界说"不"的权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兽性,人类进行的劳动、发明,都是为了从自然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人类给自己增添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色彩,也愈来愈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其次,自由时间促使个人充分全面发展。工作占据的时间越多,人类进行其他活动的时间就越少,工作中可能会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却远远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因为全面的发展包括身体与头脑、心灵与情感、品质与精神状态等的发展。在自由的时间里,人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对多种科学艺术活动进行选择,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心灵的愉悦,达到精神上的满足。第三,自由时间的增多促进文化繁荣。马克思指出,以劳动时间的长短作为衡量社会是否富足,说明社会财富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当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转变为自由时间的多少时,表明自由时间已经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决定因素,自由时间多用在发展文化艺术方面,这将有利于促进人类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有利于人类共享文化成果。

  这就是休闲,休闲不只是身体的休息,也是心灵的自由放松。休闲的主体是人,人与生俱来对自由有极高的追求,休闲是一种自由,休闲在时间上有充分地自由,时间上的自由是休闲的充分条件。休闲的本质是自由创造,休闲也不具有目的性,是凭着个人爱好自由地发挥与创造。人不可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因此人不可能在专注工作几个小时后只通过简单的睡觉就恢复精力,睡觉的作用在于缓解身体上的劳顿,精神上的疲惫则需要通过休闲来进行调节。可以说,人一旦有了工作,必定也需要休闲。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生产力的大跃进,快节奏的生活也引起了现代人精神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疾病。人们的工作效率越高,就越需要通过休闲来缓解紧张的神经。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休闲,休闲时代的到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这意味着人们在工作和劳动之外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有助于其"成为人"的活动,如开阔眼界、扩散思维、强健身体、陶冶心灵等。休闲使人不断尝试新事物,使人越来越成为"人"自己,使人越来越体验到"人"的本质,即自由、有意义的存在状态,是人的价值存在的表现。

  休闲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更多的与自身进行对话和分析,通过认识自己的需要来愉悦自己、完善自己。这个时代越来越注重休闲生活,就是因为休闲是人类始终追求自由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关怀自己的表现。休闲意味着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自由地去选择,休闲自由是一种"积极的自由".休闲是超越必需物质生活之后的自由,这种自由以精神自由为依托,它使人们不断激发潜力,发展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使人类深刻反省自身之后和外在世界和睦相处,使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成长,使人们的心灵获得力量和滋养。与历史相比,如今的休闲从形式到内涵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生产力和文化的大发展为人类的休闲提供了更多方式和可能性,因此现代人对自由的需求更高。也许人们不应该被动地受困于快节奏的压力中,仍然要认真对待工作,但要明白工作不是真正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是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可支配的自由时间,那么真正的生活将从这里开始。

  第二节 休闲具有创造性。

  消遣和休闲的共同点是人可以高度自主支配时间,在时间上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不同点在于人在消遣时和休闲时的精神状态。休闲时,人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被"玩"吸引的状态中,聚精会神的放松中蕴藏着创造的潜力。而消遣状态下的人虽然有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却常常感到内心的空虚,因为人在这种状态下并不专注,过度的放松让人失去思考力,也就不具备创造力。而休闲是一种自我完善,在休闲时,人对自身的精神需求更加关注,在沉思、欣赏和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对很大一部分人而言,休闲等同于娱乐或消遣。吃饭、看电视、打麻将、玩游戏占据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业余时间,他们认为这种摆脱单调的活动就是休闲。

  事实上,休闲大大超过了消遣的意义。消遣以消磨时间和基本娱乐为目的,其本身的意义非常局限而单调,休闲却以激发创造力和内心的宁静为目的,它对陶冶心灵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从概念上说,消遣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疲劳期的休息,它的目的是调剂心情,使身体及精神在劳动后得到恢复的行为。从与休闲的关系来看,休闲包含消遣,因为,休闲的目的既包括促进身心发展,也包括使疲劳的身心得到恢复。 在前者的活动中,人能够主动地发挥潜力甚至创造力,人在精神上享受到超脱的自由;在后者的活动中,比如日常休息、娱乐、消遣,疲累的精神可能得到暂时的缓解,但人并没有发挥创造作用,也没有体会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某些娱乐活动过多时人反而会感觉到更加无聊的原因。由此可知,我们所倡导的休闲主要是第一类活动,并不是指消遣之类的娱乐活动,休闲可以起到消遣的功能,但休闲的功能绝不只是消遣。将休闲降格为消遣,违背了人的本质和规律而无法真正达到休闲的目的。这些消遣活动也能在某些时刻带给人们短暂的快乐,使人暂时摆脱生活中的不愉快和烦恼,但仍属于休闲的低级层面。休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自由的创造价值,即休闲主体利用空闲时间积极主动地去实现人的尊严,包括挑战自我、提升自我、使自我的精神得到升华等。休闲实际上是供人类休憩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自给自足,自身就是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而在消费时代的今天,各类消费广告无不暗示人们消费是快乐的,给人们造成"越消费越快乐"的错觉。在消费时,人类不需要想象和创造,只需要选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轻松刷卡就能占有商品,瞬间占有的快感充斥在人们心中,而新鲜感过后带来的是更大的空虚。机械的娱乐损耗了大量精力,人类只有在深入的思考和主动的创造中才能体会到精神上的充盈,只有休闲能为人类提供思考和创造所需的时间和空间。以打发时间或者享乐为目的的消遣并不符合了休闲的本来目的,远离了人的真正需求和渴望,甚至违背了人的精神需要,所以,消遣无法达成休闲原本的意愿。

  拥有空闲时间并不等于休闲,人们如何度过空闲时间,在空闲时间里心灵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判断否是休闲的关键。当人们没有利用闲暇时间休闲时,闲暇时间并不会给人们带来快乐,很可能带来精神的无聊和空虚,甚至会出现休闲的堕落,人们的道德品质很有可能下降。很多学者将休闲看作一种主观感觉、心理体验和精神状态,休闲是一种理性的活动,藉由这种理性活动,人们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从而达到精神与心灵的愉悦,所以说,休闲是一种高级活动。

  休闲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形而下的活动,一个人有了自由思考的时间,有支配自己行为的自由,而不受到外界的有形或者无形强迫,休闲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主活动。但这不是休闲的本质,休闲的本质是以有形的形式,来追求某种现实世界之外的空灵,探寻人的精神家园,以期找寻到心灵的居所和人性永恒的支点。

  马克思认为人可以利用闲暇从事不同的活动,一种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即主动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时间;另一种是较低级的闲暇活动,如消遣等。

  休闲不同于普通的消遣,休闲的对象是抽象的、对人的心灵产生作用的物质,消遣的对象是具体的、对人的感官产生作用的物质。不同的活动对人的影响不同,休闲倾向于健康积极的活动。

  休闲使人处于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充分实现创造提供了积极的主观因素,使人主动不懈地追求自身本质的丰富和完善。第一,批判的精神激励人进行自我创造。休闲给与人精神的自由,人在休闲中由自身到社会不断反思,从个人的为人处事到反省整个社会制度的利弊,对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批判的思考。反对旧有的规范和制度,摒弃落后的、腐朽的、陈旧的思想意识,同时倡导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建立与时俱进的规范和行为法则,全面发挥人的创造力,为人类开拓更自由更完善的天地。第二,深入的沉思推动人进行自我创造。人在休闲时进行的思考,有助于把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想得更清楚,有利于理顺思路,按照事情的重要性进行重新排序,能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合理分配和运用。深入的思考帮助人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减法,放弃本不需要的东西,留下最重要的东西,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分配给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深入思考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把更多时间用于自我创造。第三,超越的心态促进人进行自我创造。休闲使人从劳碌琐碎的工作和生活中摆脱出来,净化思想和心灵,把人的意识从物质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不局限于看得见的实体,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休闲使人不庸俗,经常能保持对平凡世界的超脱态度,保持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使人去寻求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从而使人永葆创造活力,使人类在无限的创造中走向完美。

  第三节 休闲具有生态性。

  休闲和放纵都可以自由安排做个人喜爱之事,人的内心充满愉悦感。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心态。休闲是一种生态环保的活动,休闲时人的心态平和,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让自身得到精神的放松与精力的蓄养。放纵的人内心狂热失去理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做出危害他人和环境的事。休闲应该是有节制的行为活动,合理的休闲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休闲是一种理性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的自律,因为放纵个体的欲望就可能影响甚至危害他人的正常生活。休闲能给人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但并非就拥有了绝对自由,休闲同样要求休闲群体遵守休闲伦理,在休闲的过程中,涉及到道德与责任的方方面面。休闲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们能否健康、合理地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进步,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公众群体的价值目标追求。如何合理使用空闲时间进行促进个体发展的活动,如何避免因休闲而破坏人与自然和谐,成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关键。

  中国传统儒家讲究中庸,在德行修养方面也是如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也谈到过德性修养的"适度"问题,他认为在钱财的接受与付出方面,慷慨应是最恰当的态度,达不到慷慨是吝啬,而慷慨过了头是挥霍;在娱乐方面,恰当的幽默是机智,过度的逗趣是滑稽,达不到幽默是呆板;人际关系的适度为友爱,过度的友爱就是献媚或奉承,不及的友爱是乖戾,如此等等。这告诉我们休闲也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准则。休闲,无论作为德性修养的方法还是使人达到精神自由的途径,在方法论上都要遵循"适度原则".闲暇生活遵循快乐原则,没有快乐的人是呆板无趣的,休闲也遵循这个原则。但是享乐过头,就是放纵。人的本性中有贪图享乐的劣根性,一旦放纵这种劣根性,就导致休闲生活走向庸俗。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忙于各种应酬和饭局,经常喝的醉醺醺,以至于年纪轻轻身体发福,健康出现红色信号;许多人沉溺于麻将馆不分昼夜,意志日渐消沉;不少人追捧"三俗"歌舞表演、对当中的庸俗段子津津乐道;还有的人整日沉湎于网络游戏夜以继日,等等。这种过度的休闲,由于将大量精力消耗在消遣上,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也不利于身心的调息,严重的甚至威胁到生命。占有大量物质资源和位于权力上层的人精神空虚,极有可能浪费资源,挥霍金钱,甚至违法犯罪,网络上报道的明星吸毒、"富二代"飙车撞人事件便是明证。这种休闲方式,不仅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困扰,更有可能对青少年正在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

  在一些人看来,奢侈品最重要的价值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奢侈品代表的意义,奢侈意味着与大众分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经济飞速发展,一部分人率先拥有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成为了富裕阶层。物质丰富后本该为休闲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很多人却扭曲了休闲的含义。认为休闲是无节制地拥有金钱和时间,具体表现为拥有高档私人别墅、炫酷的跑车、昂贵的名牌服饰、碧绿的高尔夫球场和永远光鲜靓丽的外表。他们认为普通人无法奢谈休闲,拥有休闲资本的人,是有别于大众的人。于是,一部分人无限制地消费,把畸形的奢侈性、炫耀性消费当成是休闲。烧钱炫富事件、飙车肇事事件屡见不鲜,牛奶浴不满足,还要巧克力浴,洗一次澡花费几万。

  奢侈性"休闲"并不是真正的休闲,除了造成资源浪费外,只能暂时满足炫富者一时的虚荣心理,并不能真正的达到心理满足和愉悦。由于过分享受,奢侈性休闲不加节制,于提升自我不但毫无益处,反而更加放纵了人的享乐化倾向。

  对集体和社会来说,这种休闲的方式和价值观很可能起到负面的导向作用,有损人们对休闲的正确认识和应有态度。另一方面,炫富事件层出不穷体现出富人精神的空虚和迷茫,正是因为内心的贫乏才通过炫富来达到心理的满足。因此加强休闲领域的建设,势在必行。休闲领域出现的享乐主义、无节制和奢侈化并不少见,应该重视这种消极的休闲现象,从观念上抵制这种不良休闲习惯。

  生态休闲要求休闲活动要遵循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首先,要求遵循人的生理与心理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个体成长所需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和自由时间。不因过度节俭而阻碍身体的健康发育与发展,也不因过度奢侈导致扭曲的心理和价值观。要求合理安排自由时间,不因自由时间的泛滥而产生空虚、无聊的消极心理,也不因缺乏必要的自由时间而使身心得不到休憩和滋养。人们在休闲中应当保持对生活与生命意义的积极追求,维持内心的安宁平和,不断超越自己,享受和谐并提升这种和谐。其次,要求遵循求同存异的规律,多样性中求和谐。人是社会的人,个体的休闲观应符合社会休闲观,在不违背社会基本道德的同时,社会应该尊重个体独有的休闲观和价值观。过度的沉溺在个人的世界,脱离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是不利于个人及社会发展的。人们在休闲中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与外界进行对话,并且保有自己的独特世界。个体休闲既与社会紧密联系,又应当享有有个人的休闲空间和隐私。再次,要求遵循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休闲活动时,防止由于休闲的不当和休闲的过度增长造成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休闲的发展不应以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为代价,休闲活动应以维护环境发展为前提。休闲既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和谐,也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生态休闲就是过一种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活。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同,生态的休闲方式将成为广大公民生活方式的必然趋势,生态休闲必然鼓励人们从事对他人、自然和社会无害的休闲活动。

  生态休闲活动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和浪费资源为代价;以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休闲的目标。当前中国休闲活动存在很多不健康现象,想要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摒弃这些错误的休闲观念,逐渐培养合理有度的休闲伦理观。生态休闲在以后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应该逐步订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来限制不合理、无节制的休闲行为。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