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休闲的具体方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27 共892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休闲的方式

  休闲活动是生活中的特定部分,它蕴含在日常生活中,休闲美学在于能还原日常生活的诗性,通过去除日常生活世界的平庸而去体验它的神奇。梳理生活中的休闲方式,发现休闲的审美意蕴,有助于提升生活中的审美品质。休闲不是简单的远离工作,也不是无聊和消遣。尽管生理上的休息和精神上的放松让我们得到了短暂的休憩,但这不是幸福和快乐的真正来源。休闲是用一种审美的态度对生活加以修饰和体验,当我们用审美化的眼光去休闲时,我们将发现往日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也变得充满了美好、和谐与宁静。休闲是一种自我完善,在沉思、欣赏和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可能我们并不需要从很高远的精神目标出发追求理想生活,例如艺术、文学、道德和宗教,我们只需要稍微关注周围人们的生活。每一天我们是否留心注意过一朵花,是否凝看过一片云,是否用心倾听过一首动人的旋律?精彩的生活是由很多这样的细节构成的,我们很可能不屑于欣赏这样的细节。但人不能局限于生存层次上的满足,人应该有自己独有的对生命的热情。自我实现应该是人的最高追求目标,在现代化的今天,休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实现的家园。真正的休闲首先要求我们用审美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休闲为我们提供了多种生活方式的可能。在闲暇时间里,投入身心去和周遭的世界对话,和一本书交流,和大自然交流,在和万物的交流中生成一个全新的世界和自我。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相互关爱,我们的精神充实而快乐,我们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第一节 在自然中休闲。

  现代城市越来越发展,我们一方面尽享城市的繁华与便捷,一方面却要承受城市中的虚无、苍白甚至堕落。亲近自然,去野外看看名山秀水,闻闻泥土花香,听听幽山鸟鸣,走向大自然,聆听自然的召唤,切近本源的生命世界里有鸟语花香、鹰飞鱼跃,找回天人共生的生命之根。对自然山水的欣赏,首先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审美的态度。我们不是认识山水,也不是考虑如何使用山水,我们是直接面对山水生机勃勃的活的生命形象。如果有一种闲适的心境,一种艺术的眼光,所见的一切自然景物,都可能成为美的图画。审美的静观只是获得审美愉悦的第一步,要想得到审美愉悦的真正实现,我们还得走向事物本身作深入的体验,就是神与物游。在静观和神与物游中,不仅呈现了自然山水的美,同时创造了一个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理想世界,一个美的世界。

  叔本华说:"大自然是多么的富有美感!每一块荒芜、野生、完全未经种植亦即听其自然的地方--哪怕这只是很小的一块--只要不受到人爪的亵渎,就会马上被大自然以最雅致、讲究的方式装扮起来,饰以花草植物;这些花草植物从容不迫、自然而然的风韵,以及优雅的布置和编排显示出这些东西并不是在人们膨胀的自我的严厉督管下长成,而是听从了大自然的自由调遣。"科林伍德说:

  "自然界不仅是一个运动不息而充满活力的世界,而且是有秩序的和规律的世界,他们理所当然地就会说,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不仅是一个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的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在中国,老子把大自然认为是"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类对自然表达了很多田园牧歌式的理性主义生活,自然因为人类的审美眼光变得可爱、可亲,甚至把自然作为人类道德的某种象征。但这不是自然的本来面目,而是人类美好愿望的一种投射,人类把自己对象化把自然人化,恰恰容易弄巧成拙,把人类的小美当成自然的大美。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自然成了一个可提供给人类无尽能源和宝藏的发掘地,人们从自然中学习到的是残酷的生存法则,这使自然的美大打折扣。真实的自然是无言的,大音希声,大美无言,它更需要人们去用心倾听而不是去言说。倾听不是付诸自然理性的倾听,是一种审美直觉,是专注不设偏见的倾听。只有完全听从纯粹感觉本身,才能全身心地沉醉于自然的本色之美中。在倾听中,我们把自己交给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只有当我们学会心怀自由,去感赞外物时,休闲感才能出现。当人的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时,思绪就能飘然放飞,自由穿梭于天地之间,心无挂碍,就能把注意力投射到周遭的环境中,更易于发现世界的美好之处。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探寻前人留下的足迹,体会古人当时的心情和那段悠远的历史,感慨人生短暂,白云苍狗,唯有那神奇的大自然永存。认识到人的渺小,对自然就有了敬畏之心。在休闲中感知时间宝贵、自由可贵,把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自然中,人感知自然的变化顺序,顺应四时变化调养身心,实现天人合一,获得人生最大的快乐。人在自然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内在的统一,享受劳动的愉悦。人类通过不断地改造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自然界的束缚,但人类进行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还是来自于自然,归根结底,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类与自然应是和谐发展的。人类从大自然中来,重新回归到自然的怀抱时,必然能享受到宁静自然带给人类的舒适与轻松。"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人在自然中休闲时自由感悟、自由选择的结果,在与山水的游玩中,人如同回到了孩童时代无忧无虑的状态,心无挂碍,眼中的山清水秀涤荡着蒙尘已久的心灵,耳中是流水富有节奏和律动的轻吟,身心自由舒展犹如在享受一场心灵 SPA.人只有回归自然后才能如此自如畅快,才能幸福宁静、祥和、畅达。健康就是身心舒畅,人的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和谐才能保证人的健康,当代生活节奏加快,脑力劳动者增多,电脑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带来的后果是:眼睛、颈椎等器官的过度使用;久坐不动,闲置了脚等一些器官,手部得到更多锻炼,全身气血不能很好的循环运行。在自然中漫步,远离了现代科技带来的困扰,回归本原状态,吹一吹山风,闻一闻花香,可以调节徒闲置的器官,打通淤塞的经络血脉,颐养疲惫的心灵,铸就健康的生命。

  美国美学家安妮﹒谢泼德如是说:"我们在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想白云笼罩的高塔或豪华宫殿的情况下,也能够享受傍晚的天空中存在的晚霞之美。我们也可以在并不想象这条不断流淌的小溪的潺潺水声再现某种其他的声音的情况下,快乐地倾听这种流水声。"自我与自然同在,倾听自然就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以一颗空明的心,用一种艺术的眼光,走向自然,把自我投身于自然,我的思绪随着自然舒展、震颤。出游自然表现出的正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即美感。人一旦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就会获得强大的心理和精神的支持,并形成一种审美的心胸,进而培养出自信和有气度的心胸。郊野的清风、明月、阳光和溪流给予我们生活的感动,让我们发现了从远古走来的那种积极的内心生活。这种积极的内心生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升华成为一种虚怀若谷的优美人生。

  第二节 在艺术中休闲。

  人类的发展历史,其实是一部不断同自身固有的动物性作斗争的历史。正是因为人类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而不是一般物质,才促进人类文明史的持续发展。人类不仅关注自身的命运、尊严、价值、追求人生理想,还对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充满探索的欲望与无限的虔敬。这种精神体现在艺术中,就是对自然、社会以及个体人格的关注与热爱,及对人性自由的肯定和召唤。由于艺术具有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来自各个领域的人们走进这样一个神圣的心灵殿堂,在悠然而心意相通的交流中达到共鸣,获得情感的慰籍和灵魂的放飞。也正是通过这种灌注在艺术家人格中的精神,艺术中的诸多元素才能被动态地统一起来,才能保证艺术存在的独特个性和发展的生命力。

  艺术活动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却能为人类提供一个美妙的精神世界。艺术世界既是纯粹唯美的精神世界,也指引着生活世界的创造和自我更新。艺术活动是非功利性的,在美妙纯净的艺术活动中,精神自由和情感的丰富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泄心理压力、平衡身心的重要窗口。沉浸在艺术中的人,能够逐渐排除外界干扰和消除人内心杂念,最终达到内心世界中的各种情感的纯粹性和身心合一的宁静境界。诗歌有制止愤怒、怨恨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具有安抚情绪、净化心灵的作用。一方面艺术活动能够宣泄、排解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在艺术中汲取巨大的能量,能对积极的情绪起到丰富、强化的作用,使之更加充实、丰盈。艺术与生活之间保持一种特别的张力,艺术高于生活,又丰富、指引着生活,显得既亲近又远离。音乐的抒情性激发了人们的感情,并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感情世界中。人们在听音乐的同时,被音乐中蕴含的剧烈的情感冲击着、感动着,情不自禁地沉醉在音乐带来的强烈情感体验中。欣赏音乐的最高层次,是人在欣赏音乐时得到升华和鼓舞。伟大的作曲家如贝多芬,他的《命运交响曲》不仅有催人奋发的力量,还蕴含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理性的领悟。

  人类可以在艺术中休闲,因为人对自由与创造的心理渴望可以在艺术中得到实现。每一个现实中生活着的个体,都渴望不断地超越现实中自我的既成状态,使自己得到越来越充分的拓展与提升,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尽可能充分地享受自由的快乐。孔子所神往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境界,应该说这是每个人都渴望并竭力追求达到的境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更加关注人的需求,文明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多种思想方式,使人类体验到更广阔的自由。正因如此,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才能永无止境。动物的一切活动源自本能,并没有主动意识,人则使自己的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正因为这一点,人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然而现实总是由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的,人免不了为功利性和社会关系所奴役,多数人自由的愿望很少能够在现实中获得满足。艺术活动在给人审美快感的同时,让人醍醐灌顶,突然感悟到美妙绝伦却又难以言说的玄思哲理,艺术活动将感性和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于是,在任人天马行空的意象性世界里,自我成为最大的王,挣脱了在现实世界中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束缚,自由地扮演着中意的角色,体悟他们的生活和心理世界,以想象的方式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而不必担心遭到惩罚。人们在电影的世界里尽情感受美的视听享受,又体验人生百态、了解各国文明。理想的生活总是显得那么完美,而现实生活常常充满了许多缺憾。当心灵蒙上灰尘,人们渴望寻找一片清泉来净化功利的心,这样纯粹的情感只有存在电影中。电影为人们编织了很多美梦,人们在看电影中满足了各种美好的幻想,释放了压抑的情绪。电影为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精神空间。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人们生活在纯粹感性的世界中,情感回到最初的形式,人们不会感受到任何精神负担。

  经历了多样化的运动后,情感解除了它的物质重负,归于静谧。艺术虽然不能像科学那样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出可用于实际生活的先进工具,却可以通过为人类建造一座自由的精神殿堂来净化心灵、实现灵魂的升华。艺术能给人们用其他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心理自由,惟有在自己的心灵里而非世俗的现实生活和自身以外的宗教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只有艺术才能给人类提供这样的理想境界。

  艺术凭借瞬间的闪耀把生活中的精彩定格为永恒,把物理时间的短暂变为心理时间的漫长。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缺少美和感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注意到平凡而微小的事物,其实只要用心去观察,用饱含深情的方式去体会它,人们反而会因为它的平凡更加感动。正如摄影家劳伦斯说:"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你可以关上自己感受外部世界的许许多多的门,也可以打开那些关上的门。"第三节 在生活中休闲。

  东晋陶渊明辞官隐居、醉卧南山;唐代白居易以诗明意,成闲适诗人之代表;北宋苏东坡修身养性、亦朝亦隐,成一代风流人物;清代袁枚游遍全国名山大川,着书表达自己的悠游心得;李渔以《闲情偶寄》来表明自己对生活品味的崇尚;近代梁实秋把陋室当作雅舍;当代汪曾祺以尝遍四方美味为雅趣;人们总是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彰显个体的存在,提醒我们用超功利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林语堂认为休闲与财富没有必然联系,有钱人未必能体会到休闲的乐趣,普通人也可以尽享精神的喜悦和畅达。休闲来源于淡泊名利的人生观,来源于丰富的心灵和达观的意识。他认为只有不汲汲于富贵与功名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休闲之道。可见,有了审美的态度平淡的生活才有可能明亮起来。除此之外,还需要人结合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自由创造。如完成一道可口的佳肴,读完一本可心的好书,舒展筋骨,展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自主性的选择让人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志向,按照自己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才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在生活中的休闲活动,要求讲审美与生活结合起来,即借助欣赏和创造来提升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比如在烹饪、美容、服饰、家居装饰、体育竞技等活动中,通过休闲活动,抽象的审美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纯粹的艺术转化为人生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享受,审美的生活化由此得到真实的体现。

  孔子把人生大欲总结为食和色,食欲维持生命,吃饭对每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吃饭首先要解决果腹的问题,吃饱以后人就不仅仅满足于肠胃的需要了。吃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充饥,而是上升为一种审美和艺术的活动。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谷物舂的白,鱼肉切的细才好。不仅要求食物的多样和营养,而且要强调"精".他还说:"割不正,不食。",要求切肉的时候按照肉的纹理来,胡乱切的肉就会破坏肉的味道。孔子力图把普通的吃饭提升为美食活动。汉语中的"美"来源于饮食,可见已经从口腹之欲上升为精神心理的愉悦感受。精美的食具里摆放精心装饰的食物,看上去让人大饱眼福,食欲大增。

  但这还不止,造型美观还需食物有"味".伊尹在《吕氏春秋》中给国君讲述烹饪和美味的最高境界:"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1]

  ;把制作美味说成一门精妙的艺术,中国人对美味的追求从此开始积淀,更不用说烹调食物的煮、煎、炸、炒、涮、蒸、调之类,每一道家常小菜都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文化。《舌尖上的中国 2》热播,人们看的不仅是食物的制作方法,更是在欣赏烹饪食物过程中的艺术情调以及背后传承的民族精神。吃饭在于求饱求美,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追求时尚便捷,青睐于各种快餐洋餐,殊不知这正在塑造一种虚假的饮食文化心理。快餐食品不仅不能带给人们身体所需的营养,也难以永远扣动人类丰富而质朴的心灵。吃饭本应该是一件简单朴素的事情,在吃饭中升华出对世界对生活的感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饭。也许热爱生活首先是从热爱餐桌开始,浓情白米饭,蔬菜也飘香。

  餐桌上有我们对亲情友情的回忆,有对生活的期待和希望,有忙碌过后的充实感,有很多爱与美的时光。

  当我们在忙碌过后,带着疲惫的身心走进郊野,我们的身体渴望回归自然的怀抱,我们的心灵渴望着和郊野进行一场轻松随意的对话。郊野随时欢迎我们的回归,随时准备着和我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生活的意义不就是来源于对话后的反思与笃定吗?回归郊野,我们体验到的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轻松自在,收获的是重新进入生活的勇气和智慧。郊野或许没有名山胜水,但空阔的郊野并不虚无,这里还有农田、野花、杂草、丰腴的大地甚至是荒芜的丘陵。在各种交通工具日益发达的今天,徒步这种人类本能的运动方式之所以重新受到重视,在于徒步既是一种生存的状态,也是一种生命的态度,更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它代表着人类精神的需要。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习习的凉风,最好的东西都是自然无偿赠予我们的,走进郊野,是我们最原始、最天然的休闲方式。古代的中国人就对休闲很是偏爱,很多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悠然娴静的气质。在这种文化中,中国人早已学会了融情入景,寄情于山水,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与生命的壮丽。郊野和城市既相互区分又彼此归属,在郊野徒步就意味着行走在这两个差异世界的边界上。我们尽享城市生活的华美,也承受它的焦虑、虚无和平淡甚至堕落。我们珍视郊野的空气勃勃但也拒绝它的粗野、偏僻和贫瘠。穿行在城郊边界上的徒步者,拥有两种视野,两种感悟。历史上众多美丽的都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与杂草共生,而过去的荒郊野外如今却变成了美丽的城市。在欣赏中我们感悟到人的渺小和历史的沧桑变迁,从而丢弃生活中的烦恼,在向自然敞开心扉的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休闲的意义。

  人们对运动的热爱始于对身体的关注,运动意味着去享受身体,不仅享受身体的生理和心理快感,而且享受身体在文化生成中的美的提升和塑造。这种审美感知从人们喜爱观看体育比赛中可以看出来,如同足球迷一样,在欣赏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往往会在前锋射门的一瞬间不自觉地扭动身体,为没入门的球惋惜不已,为临门一脚正中球心狂欢……体育运动的美感经验,大多有心理摩仿的经验在其中,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转化为审美的快感。运动的感觉带来快乐的美感体验,还会凝聚成生命力的美感,生理性的生命力被身体不断强化,最终形成精神上的生命力,即意志力。生理性的生命力和精神性的生命力表现为一种热情洋溢的生命风采,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肯定和热爱。运动是一种感性的活动,因为人在运动时总是要和世界打交道。比如在郊游中我们直接和周围的景物对话,在操场跑步时我们和空气融为一体,参加集体性运动时直接和人交流。运动把我们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时空。运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健康和健美,而且赋予我们青春的生命感和心灵的自由感。

  第四节 在社交中休闲。

  休闲是人在社会中一系列社会活动的总和。社会中的个人通过休闲活动与外在环境产生联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稳定的社会交往群体,构筑整个社会形成的基础,休闲活动通过一定的社会群体,即通过社会群体影响来发挥其社会功能。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及其他社会群体的交流与沟通,每个人是拥有独立思想的独特个体,人既有独处的需要又热切渴望着拥有一个高山流水般的知音。缺乏理解比起独自生活更让人难以接受,有时候人的孤独并不是因为缺少同伴,而是因为所生活的地方没有友谊和仁爱。缺乏情感的交流与理解,看似喧嚣热闹的城市实则是荒芜的。友情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在现代通讯、电讯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更为密切,人与人之间更需要通过沟通来互相排解生活的压力和忧愁。

  友情不同于自然关系中建立起精神联系的爱情,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关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挚的友谊基于两人相同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因为相似而互相欣赏,惺惺相惜。因为相似而互相理解,感同身受。朋友之间必须是互相独立的个体,因为只有独立个体存在的地方,才可能有友谊的诞生,保持自己独特性的同时能够理解他人的独特性,于是一种交流的渴望便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友爱成为可能。在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社会,总是离群索居的人,缺少交流与互动的人生,他的生命空间狭窄而单调。每一个在社会中存在的人,必须靠朋友来为人生增加色彩,他的生命才能充实与欢悦。人的天性需要朋友,很多时候父母并不能真正理解你,只有真诚而知心的朋友能体会到你的处境和苦衷,他们比父母更能理解你、帮助你,这样的情意令人感激。从知心朋友身上能看到自己的缩影,他们的宽容、洞察力以及支持和鼓励,都能帮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进而从容面对挑战、克服艰难,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完整圆融。结交朋友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的交友不带有功利的目的,不以有没有利益作为交友标准。用利益引诱来的朋友不是真朋友,为了利益去维护的友情也不是真友情。

  获得朋友不能靠馈赠,必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真心的交友是思想与思想的交融、心与心的碰撞。真心的交友只在于心意相通、相知、相惜,绝对不受地位、年龄、民族、空间的阻隔。人心总是被有意、无意隐蔽着的,常说患难见真情,当巨大灾难降临,人们不得不直面重大选择,在利与弊、祸与福之间做出取舍,心灵常常在类似的情况下接受考验,真朋友不会在你危难之际落井下石,而是急你之所急,想方设法帮助你。这样的真情,是很动人的人类之间的感情。

  诚挚的友谊之爱不仅带来朋友,也必然带来朋友之间的各种聚会。在辛勤工作后的节假日里,新朋旧友欢聚一堂,实在是一件让人心满意足的事。一杯清茶,一句实话,胜过那穿肠烈酒,围坐在一起闲聊最能让人感受到友聚的感染力量。

  朋友聚会时的聊天活动成为了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启迪,谈谈每个人具体的人生遭遇,谈谈对社会历史人生的不同看法,聊天就是生命的交流。在相互倾诉和相互争论的过程中,彼此的经验不断地敞开,交流中增进了感情也产生了智慧。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真诚的友谊是人生中的一大财富,值得我们珍惜。人类悠远的进化史中,朋友一直在人类扮演的角色中占据重要地位,没有人能脱离这个角色而独活。一个人的荣辱悲喜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个人的荣辱悲喜,由于和他人建立了联系,个人的荣辱悲喜才通过他人显得有了意义。并不是因为"我"存在,"我"就有意义,而是因为我和他人之间有联系,才显得"我"的存在有意义。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人际关系中朋友这一层面,友情需要维护,也需要遵守一些规则。朋友之间可以很亲密,也要亲密有间。无论如何要给每个人自由生存的空间,以友谊的名义过度的侵占朋友私人空间,不仅极不利于友情的发展和持续,也限制了朋友和自身的自由。友情的基础是自由和尊重,互相独立而又紧紧相依,在尊重朋友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完善了自我。真正的朋友不需要时时见面,却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即刻出现,因为有彼此独立的空间,就有了各自不同的成长,每次见面都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享受到沟通的乐趣。朋友让你看到更丰富的世界,更多彩的人生,体验到多样的情感,维持友情的方法是平等。一旦一方成为给与者,另一方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朋友之间有了目的,就不会再有真挚的交流,所以切不可让物质的功名玷污了珍贵的友情。友情的聚集也不是僵硬死板的苛求一致,而是求大同存小异。相同的三观是互相理解、彼此欣赏的基础,个性的差异则丰富了彼此的生活,取长补短促进了双方的完善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