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0.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们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和各种功名利禄的欲望也逐步膨胀,随之而来的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步伐的加快,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水污染日益严重,雾霾天气频频出现,大气污染加剧,沙尘暴肆虐,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植物多样性减少……这些问题不仅造成我们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得社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战争、恐怖活动的威胁等。这些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进而引发了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人们压力过大,精神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呈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失衡的症状。可以说生态问题不仅威胁到国家的发展与安全、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而且己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上述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但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呢?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供了可供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观点,从早前崔永元的关于转基因的调查到最近柴静的关于雾霾的调查都表明我们人类对生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普通公民,无论是公益团体组织还是国家的政府部门,都开始关注并思考生态问题,而此时要想解决生态问题,除了我们做各种各样的调查来普及知识、答疑解惑之外,我们更需要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一个形而上层面的思考,而较早的做这种思考的就是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在 1866年提出的概念,在诞生之时本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
20 世纪中期后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增大,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这个方面就成了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又由于生态问题的不断加剧,不仅生态学需要与其他一些自然学科相结合,而且一些人文学科也积极参与到生态学的研究之中,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生态哲学(eco-philosophy)、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
1982 年,由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哲学系教授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和巴里·萨德勒(Barry Sadler)主编的《环境美学:阐释性论文集》由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国外生态美学的正式出现。但这个概念在国外特别是英语世界多指景观设计、环境美化、水资源利用、森林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的构思构图,这与设计学更为接近。但是我们也发现其在解决生态问题时就面临着困境,因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就在于现代性中的一些认识误区,而在不改变西方传统的思维模式下想克服这些误区是不可能的。20 世纪 90 年代,在环境问题频发、生态危机急剧恶化的现实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决现实中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是我们美学界的一次突破,有利于解决我国在美学界"失语"的尴尬境地。
生态美学进入自觉研究阶段以后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重视对中国审美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继承,通过借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理论资源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建设性意见。而中国古代的天人观中有着丰富的生存智慧,通过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使得人对自然有一个美的感知和把握,同时也使得人对自然持有的是一种和谐共存的态度,而非当今的霸道占有的态度。大自然不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库,而是具有独立价值意义的审美对象。中国古代天人观为我们生态美学的理论完善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其融入可使生态美学的理论得以丰富,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理论上说,将中国古代天人观融入生态美学,不仅可以进一步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丰富生态美学理论的建设,拓展美学领域的研究,而且也是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加以弘扬的机会,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从现实上说,天人观中的生态智慧是我们克服现代性的认识误区,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来源,有助于我们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关系。
总之,当我们将中国古代的天人观融入到生态美学时,我们会欣喜的发现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生态美学理论的丰富,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为我们如何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提供了启发,因此中国古代天人观如何融入生态美学这一选题是基于生态危机的现实状况,建设当代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和丰富生态美学理论而提出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
0.2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当下来说,生态美学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甚者,其到底是一个西方理论的"舶来品",还是我们中国自己具有创建性的理论成果,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
本论文里所说的生态美学是指中国当代的生态美学,是我们在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这里采用曾繁仁先生的观点,即"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只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以来,生态美学已有将近三十年的研究历史。在这期间,生态美学基本上建立起进步的理念以及一整套概念、范畴、体系,并为生态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且指导了生态文学的发展。可以说生态美学是一门充满活力的新兴的一种美学理论,增进了中国美学的自身特色。但是生态美学的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利用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资源解决现实的生态危机时,我们做的还不足,虽然在生态美学的提出之日就注意到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如李欣复在《论生态美学》中就指出了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孟和道家的老庄的生态智慧,之后学者们更是挖掘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力图借此丰富我们的理论,解决当前的生态困境。但是对我国古典哲学、美学中的生态意识、生态资源的发掘上多涉及的是具体的作品和人物,而且在做法上将古代的生态智慧简单的比附到当今的生态美学理论中,想借此来克服当前的生态危机,这种做法未免欠考虑。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价值,相反我们非常重视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资源,只是当下的生态美学没有找到恰当的解读和借鉴的方法。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让人生活的更加舒适、和谐,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得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生态学的人文转向中衍生出的理论为了生态危机的化解,都致力于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例如莱奥波尔德(AldoLeopold)就提倡人和自然要建立伙伴关系,以奥雷利奥·佩切伊(Aurelio Peccei)为首的罗马俱乐部也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整个世界的核心问题。生态美学的观点也不例外,曾繁仁教授也曾说生态美学是"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在解决生态危机时,西方学者都注意到人类陷入危机的困境中从根本上是因为西方文明中的一些弊端,例如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模式,机械论的世界观,分析式思维,人类利己主义的伦理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西方学者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例如英国着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力量需要借助宗教来引导,这种宗教只能是东方的对自然抱有崇敬心的佛教或道教,因为西方的宗教由于其人类中心的特点无法予以正确指导。
弗里特乔夫·卡普拉(Fritjof Capra)也认为要想更完整的把握世界应该树立生态世界观,吸收东方整体的传统智慧,尤其是道家的智慧。但是西方学者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时候毕竟是有"隔膜"的,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过分的陷入到对西方传统的批判,过多的肯定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智慧,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注重内心体验,陷入了对神秘感的着魔当中。
综观这些前期的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成就:第一、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我国古典思想中的生态智慧,这为本论文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天人观如何融入生态美学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二、中外学者分析了古代天人观中的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意义以及局限性等,这可以作为本论文进一步思考的参照物。
0.3 论文思路及创新之处。
生态美学作为新时期我们在美学界的一个理论突破,要想健康的发展,就得正确合理的利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资源,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所以生态美学在利用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资源时就需要既避免当前中国学者的简单比附又避免西方学者所犯的错误。由此本论文旨在讨论如何借鉴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资源,尝试为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和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本论文重在讨论生态美学如何借鉴中国古代的天人观。这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生态美学是如何提出的?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对生态危机的解决是否有效以及到底应该如何借鉴中国古代天人观?基于此,论文分为三章,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写生态危机的发生与生态美学的提出;第二章写生态美学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出路;第三章写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和生态美学的对话,先梳理中国古代天人观的发展,然后论述天人观对生态美学的价值所在。本论文并没有直接进入对天人观的解析,而是首先分析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和原因,进而探索了生态美学的提出和面临的困境,最后才对天人观中的生态智慧进行了具体研究。前两个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来与天人观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为了将天人观融入生态美学的理论以解决当下严重的生态危机,使古典与现代融通,前面两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前两章提出了本论文面临的问题,最后一章则就这些问题做了正面的回答。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论文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的天人观,但是本论文的目的不在于全面挖掘中国古代的天人观的含义,因为天人观作为一种我国古代的思想理论,包含着无限丰富难以穷尽的意义,本论文只是试图为生态美学借鉴中国古代天人观指出一条道路。所以,对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内涵的介绍,本论文不会面面俱到。本论文主要采用梳理归纳法,比较分析法来论述。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二:一、探索一条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资源解决生态危机的道路,这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二、丰富生态美学的理论,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思路,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创新。
幻象一词,可被用来发掘和阐释中国美学史的逻辑本质,美学幻象也是最具有中国本土性的、向现代理论开放的阐释性概念,它在世界其他美学理论系统中能找到对应物,是最切合于当代美学本体论的阐释与整合的美学范畴。幻象一词由幻与象组合而成,象作宾词,指具...
(二)中西味觉审美差异成因尽管中西之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形而上化的过程,然而中西味美其后的发展流变却截然不同。中国味美的内涵不断深化,已然成为我国古典美学世界里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西方的趣味却因审美的内在官能化而逐渐脱离了原始意义的味觉...
(二)诠释美学诠释美学是与本体美学不同类型的一种美学。与本体美学所体现的东方的思维方式--自本体诠释相反,诠释美学是本体诠释学体系中对本体诠释的美学体现。在诠释美学中,艺术作品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本体,这就需要观赏者从本体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身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n)的成就跨越了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其观念对列夫托尔斯泰、普鲁斯特(MarcelProust)以及1过深刻的影响。但是,受到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以及道德主义等...
现代性仍然是我们思考当代生活时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所谓现代性,就是与传统社会足以形成分划的、现代社会独有的一系列特性和价值观念,比如理性至上、人类中心、文明进步、科技万能等。当我们讨论现代性时,从日常生活实践出发的经验分析,总是比概念推演更切...
生态美学是个包含存在论与价值论的美学范畴,肯定自然界的内在审美价值,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趣味。根据生态美学的存在论构成和价值观指向,无论把自然生态视为审美对象,还是把生态维度纳入审美实践,生态美学的基本诉求始终明确和统一,即把自然...
汉末至魏晋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前代所未有的新画风,产生了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而且形成了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留下了我国美术史上第一批画论,无论是美术实践还是美学思想,都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
文章通过对设计美学与室内设计关系的分析以及地中海风格的概念、具体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地中海室内设计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先秦以来,一直是以思想启蒙为主题的理学文化占据主流地位。到了明代,理学文化开始出现裂痕,并从中产生了阳明心学及异端李贽的童心哲学,促使明代价值观的更迭和审美观的新变。在文学创作方面,随着市民文化娱乐的要求日益增长,明代文学发生了...
一、生活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构成了这个世界,宇宙苍茫,千万人中,每个人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他们属于自己的色彩斑斓,那便是生活。生活是美丽的,美的不仅是它多样的存在,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