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

“灰姑娘型”彝族故事中的民俗文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13 共649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论
  
  笔者从云、贵、川三地的彝族“灰姑娘型”故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七篇故事异文,从故事情节单元(母题)结构与特征为出发点,对其故事类型所产生的意义进行探究,深入挖掘区域民俗文化对彝族“灰姑娘型”故事独特性的生成因素并得出以下结论:
  
  1.核心母题相似性高、故事结构成复合型
  
  中国境内的“灰姑娘型”故事按照区域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可分为西藏“灰姑娘型”、东北“灰姑娘型”、西北“灰姑娘型”与西南“灰姑娘型”的四个区域类型。西藏“灰姑娘型”故事与印度民间故事如《阿耶本》、《金树上的鹦鹉》、《月亮的母亲》等在叙事结构和故事母题上较为相似。印度佛教在向西藏传播的同时,将包含“后母型”与“难题考验型”的母题融入西藏地区的民间故事,形成西藏地区独特的“灰姑娘型”故事;“东北”灰姑娘型“”故事则较多的借取了“无手姑娘”型故事母题,与之临近的日本也同样流传着相似的故事类型;“西北”灰姑娘型“故事则属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阿拉伯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共同作用结果。流传于西北地区民间的故事异文《阿姐儿》中的”风吹棉花“与”幸遇仙人“母题与印度故事《月亮母亲》有血缘关系,《白兔姑娘》和《白羽飞衣》中的”人兽异性“母题与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中的《白第鲁·巴西睦太子和赵赫兰公主的故事》的故事母题又极为相似75;”西南地区“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相较于其它三个地区而言更具有复合型的特征。该地区的”灰姑娘型“故事以”基本型“和”复合型“两种类型为主。”基本型“的代表为记载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中的《叶限》,该文是现存于世界最早的一篇灰姑娘故事的完整记载。故事主要结构与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灰姑娘型“故事非常相似,在中越边境及壮族地区广泛流传,因此学术界对于其故事起源有:”越人发源说“和”壮族发源说“;而”复合型“的灰姑娘故事则主要是指由 AT510A 型与丁乃通索引 433D 型的复合,其中以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最为特殊,一个篇幅完整的彝族”灰姑娘型“故事结构如下:503E 狗耕田型+510A 灰姑娘型+433D 蛇郎型前部分+400C 螺女型+433D 蛇郎型后部分复合而成。部分异文故事虽不与此结构类型完全符合,但其核心母题也至少由:510A 灰姑娘型+503E 蛇郎型前部分+400C螺女型的复合稳定构成。
  
  2. 独特的复合型”三段式“描述
  
  民间故事在被民众自觉创造与流传过程中,其故事情节往往通过反复来表达同一主题,以此引人入胜,增强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凑性和听众对故事的记忆性,而情节的反复次数又以”三“为多,这种出现在民间故事的情节组合形式,就是所谓的”三段式“.在世界性发生的灰姑娘故事中,灰姑娘多次受到神奇助手的帮助、数次在舞会或教堂里与王子相遇、完成来自王子考验次数,这些情节的大多都以”三次“反复发生,情节组合正是民间故事中经典的”三段式“描述。
  
  所谓故事情节的”三段式“是指由一个三段式故事情节联缀起来的故事结构,而”三段式“又能再分为”单一型三段式“与”复合型三段式“,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上百个版本的灰姑娘故事来说,其故事情节不是简单的”三段式“结构。
  
  在古典童话法国的《Cinderella》故事中,灰姑娘得到神仙教母的帮助穿着华贵三度去往舞会,得到众人的赞许并与王子相爱。此段情节描绘出灰姑娘在受到后母虐待的困境结束之后的人生成功逆转,也是全篇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而在王子拾得灰姑娘匆匆遗落于舞会上的水晶鞋后,设下试鞋难题,继母的两个女儿先后削足试鞋,但最终只有灰姑娘的脚能够与鞋相符。三个人物的三次试鞋情节描写,刻画了继母与继女愚蠢、贪恋富贵的丑恶形象,衬托出灰姑娘善良、不慕虚荣的美好形象;在收录于德国格林兄弟(The Brothers Grimm)《儿童与家庭的短篇故事》(Kinder-und Hausmarchen,1812-1815)中的灰姑娘在得到神奇助手白鸽的帮助后顺利去参加舞会,接连三次,她都从王子身旁匆忙离去,第一次跳进鸽子棚,第二次躲在梨树上,第三次灰姑娘在向下奔逃时,左脚的金鞋被王子在台阶上涂抹的沥青粘住掉落。在这里的”三段式“情节设计出故事的悬念,激发故事听众的好奇心;而流传于俄国的古老版本灰姑娘故事--《美丽的瓦西丽莎》中的女主角则是在母亲死后得到一个能够庇护她的洋娃娃,被后母强迫去向巫婆--芭芭雅嘎借火种,在去借火种的途中先后三次遇到三位骑士,分别是巫婆芭芭雅嘎的三位忠仆:白天、红日和与黑夜。在这些故事中,”三段式“的情节组成仅仅只是以”单一型“的方式来叙述母题链中的一个情节单元,例如:
  
  灰姑娘三次受到母亲灵魂不灭的帮助;灰姑娘三次去参加舞会;灰姑娘三次遇到不同的骑士,整个情节单元的所采用的三次反复描写只是为了铺叙故事的发展,并没有促使下一个情节单元与之相对应发生。
  
  而与单一型”三段式“的灰姑娘故事相比较而言,彝族的”灰姑娘型“故事特征则为更具特色的复合型”三段式“描述。在彝族”灰姑娘型“故事中,如果把女主角设定为故事中的甲方,故事中对其造成”三次“难题困境的一方则是乙方,单一型”三段式“的故事情节中,甲方只是反复情节中的被刻画者,无主动性;而复合型”三段式“的特点在于,甲方会在乙方设置的”三次“考验中同样作出”三次“回应,以此衔接上下情节,使整个故事结构更具连贯性,人物性格特征更为鲜明,故事篇幅明显增加。例如在《阿诺楚》”寻母“情节中,阿诺楚先后遇到遇见了放猪婆、养蜂婆、撒麻婆,分别接受了三次难题考验:挡三次猪,咽下养蜂婆擤的鼻涕,吃下撒麻婆身上虱子。寻母心切的阿诺楚挡了三次猪,机智的将鼻涕换做蜂蜜咽下,眼疾手快将虱子偷偷换成了麻籽吃下,最后跟着滚进岩洞的线团找到阿妈;”后母虐待“的情节里,阿诺楚三次被安排与继女完成后母的难题考验通过神奇助手的帮忙,成功完成所有难题;在”特殊方式验证中“男主角提出”相貌辨识“ 、”选择勺子“、”攀爬铁柱“等三次难题考验;”女主角化身植物“的复仇情节里,女主角不断化身为”竹蓬“、”刺蓬“、”梨树“与继女相互斗争,报复狠毒的继女,最终破除魔惑与男主角团聚。可以看出”三段式“的描述手法不断以复合型的模式贯穿故事始终。在《阿茨姑娘》中”特殊身份的验证“的情节里,彝族女主角连续三天晚上参加作帛,男主角痴迷至深,得到女主角留下的镯子,最后通过回答问题和镯子的试验,验证了女主角的身份。
  
  除此之外的《阿诺够与阿诺楚》、《阿乌和金芝》、《阿勒姿》等众多彝族异文中都能发现女主角在”三次“反复的故事情节中体现出解决难题的聪颖、追求爱情的果敢和与恶人斗争的正义形象。为此不难看出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有着极其鲜明的复合型”三段式“故事情节组合的特征。
  
  3. 多元文化”共渗互生“、地域民俗文化凸显
  
  故事的生成往往不能一言以概之,通常都需要从内外两个因素来考察其形成。可以说,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正是由来自外部的多元文化”共渗互生“因素与内部独特的民俗文化相互作用而成。
  
  ”灰姑娘型“故事在中国境内广泛流传,其异文数量在国内著名学者刘晓春的研究中据称至少有 72 篇,其中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彝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之一。先秦时期的氐羌族群一部分南迁后,融合当地土著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彝族共同体,据彝文古文献记载,彝族祖先”笃慕“在云南东北部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后,其六子,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征服了贵州西部、四川南部及云南大部分地方。
  
  76从彝族所居住的地理位置来看,川、滇、黔、桂四省也同样杂居着壮族、侗族、苗族、傣族等其它众多少数民族;从彝族所属于的汉藏语系来看,与之同属的还有藏族、土家族、白族、哈尼族等等。显而易见,深处西南腹地的彝族在自身族系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其它共同杂居的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融。
  
  彝族”灰姑娘型“故事与壮族”灰姑娘型“故事中有较多相似母题,其中”后母虐待“、”神奇助手“、”化身植物“的母题,在壮族”灰姑娘型“故事《达乍达仑》(广西田阳)与彝族《阿诺楚》(贵州黔西北地区)中就存在相似。在壮族故事的结构通常是后母虐待女主角,总有神奇力量来为她提供完成继母任务的办法和解决物质缺乏的困境。这个神奇力量则是母亲的化身或是神奇动物的帮助。通常女主角的母亲死后只有一次变身;彝族灰姑娘故事里,往往女主角母亲有两次变身。化身为牛时护佑女儿,为女主角绩麻线,死后的遗骸变作金银首饰,化身为鸟时为女儿提供困境解决方法。在对多数彝族与壮族的”灰姑娘型“故事比较之下能够发现,彝族”灰姑娘型“故事大多篇幅较长,故事的情节不仅是聚集于女主角从”灰姑娘“地位反转,更多的是在描述女主角与母亲、继母与继女两代人的相互斗争,突出女主角善良勇敢、不慕虚荣的美好品德。从壮族与彝族共同的母题来看,两个民族此型故事存在着血缘关系,但孰为源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此外在彝族周边的白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流传着少量的”灰姑娘型“故事异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间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以双行道的方式进行传递,有给予,也有接受。不同地域民俗环境生活的民众,在创造或是接收口传故事的同时,自觉对其故事内容进行改造加工,增加本民族共同心理文化,摒弃不被接受的文化元素。姑娘型故事流传较广的南方各少数民族几乎都分布在西南和中南地区。文本就是对彝族社会生活结构的折射,其中的一些母题,如”变形“既反映了民间信仰对故事的影响,如《阿诺楚》中人与神的交流、拜神为师、变牛、变乌鸦、蜜蜂、树、小鸟等又反映了彝族的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而每一次循环的变形母题中又承载了彝族特有的文学审美情趣77.


  参考文献
  
  专业基础文献(专著类):
  
  [1][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2][美]斯蒂·汤普森著。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3][美]R.D 詹姆森。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4][法]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月第一版。
  
  [6][美]凯瑟琳·奥蘭丝妲(Chatherine Orenstein)。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的性、道德与演变(Little Red Riding Hood Uncloaked:sex,Morality,and thee Evolution of a tale)[M].杨淑智译。台北:张老师文化出版社,2003.
  
  [7][美]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M].陈建宪,黄永林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俄]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9]张效英。凉山彝族奴隶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10]钟敬文。主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1]马学良。彝文经籍文化辞典[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
  
  [12]王正贤。中国彝族古代社会结构概述[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 .
  
  [13]田明才,张和平。阿诺楚[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14]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6]周北川。“解难题”母题的文化人类学溯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7]周福岩。民间故事的伦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为对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8]云南省编辑组。云南地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19]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0]杨宏峰。中国彝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21]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二十四[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68.
  
  [22]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九[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3]贵州图书馆油印本。毕节县志稿[M].1965.
  
  专业基础文献(期刊论文)

        [1]蓝鸿恩。“灰姑娘”和“达架”[J].广西日报,1980(6)。
  
  [2]刘晓春。“灰姑娘型”故事的世界性及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2)。
  
  [3]刘守华。闽台蛇郎故事的民俗文化根基[J].民间文学论坛,1995(4)。
  
  [4]刘晓春。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性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 1997(3)。
  
  [5]刘晓春。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1997(6)。
  
  [6]刘魁立。中国蛇郎故事类型研究[J].民间文学论坛 1998(1)。
  
  [7]陈玉平。“灰姑娘”角色的成年礼内涵-对“”灰姑娘型“”故事的一种解读[J].民族文学研究,1998(5)。
  
  [8]张士春。中西文化史上的积案--中国灰姑娘是如何走向世界的[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89(6)。
  
  [9]农学冠。论骆越文化孕育的灰姑娘故事[J].广西民族研究,1998(11)。
  
  [10]刘守华。兄弟分家与“狗耕田”--个中国民间流行故事类型的文化解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1)。
  
  [11]刘守华。两姐妹与蛇丈夫--“蛇郎”故事的中华文化特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1) .
  
  [12]肖远平。田螺姑娘形象的社会美--兼与龙女形象比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
  
  [13]刘魁立。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J].民族文学研究,2003(2)。
  
  [14]张中载。〈灰姑娘〉拿女人的脚和鞋作文章[J].外国文学,2003(5)。
  
  [15]胡梅。〈叶限〉与〈灰姑娘〉的比较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16]钱淑英。中西“灰姑娘故事型”的叙事比较--以段成式与贝洛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9)。
  
  [17]王青。“灰姑娘”故事的转输地--兼论中欧民间故事流播中的海上通道[J].民俗文学研究,2006(2)。
  
  [18]陆蓉。女人的鞋和脚的意义--解读中国版“灰姑娘” <叶限>[J].铜陵学院学报,20078(6)。
  
  [19]马筑生。“”灰姑娘型“”童话溯源[J].昆明学院学报,2008(9)。
  
  [20]肖远平。物象审美的艺术回望--螺女故事审美文化探求[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核心期刊 2009(4)。
  
  [21]罗忆。彝文典籍<阿诺楚>母题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2)。
  
  [22]赵婷。“灰姑娘”型故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中国、德国和法国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23]黎琪珍、李志红。“灰姑娘”原型看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以〈灰姑娘〉与〈叶限〉[J].大众文艺(理论版),2009(3)。
  
  [24]罗海鹏、郭亚玲。从原型批评与文学作品的互融性视角谈〈叶限〉与Cinderella的异同[J].长城,2009(4)。
  
  [25]万建中。民间故事母题学研究概念[J].文化学刊,2010,11(6)。
  
  [26]载张蕾。中国蛇郎故事浅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
  
  [27]刘红。民间文学中的“两兄弟”与“两姐妹”故事[J].当代文坛,2011(6)。
  
  [28]哈斯也提·艾比布拉。再论<灰姑娘>型故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29]董秀团。白族螺女故事类型及文化内涵研究--以大理剑川石龙村流传的故事为例[J].民俗研究,2012(5)。
  
  [30]冯秀英。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两兄弟型故事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3)。
  
  [31]李丽丹。彝族“灰姑娘”型故事<阿诺楚>的类型研究及反思[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32]杨春燕。中西灰姑娘故事之比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3]林安宁。壮族“灰姑娘型”故事的母题分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8)。


  致谢
  
  光阴荏苒,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即将结束,三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历大半年时间的磨砺,硕士毕业论文终于完稿,回首大半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现在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肖远平老师。在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和写作阶段,肖远平老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鼓励。在论文初稿完成后,肖远平老师字字句句把关,提出许多中肯的指导意见,使我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不致迷失方向。他严谨的治学之风和对学术的孜孜追求将影响和激励我的一生,他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我更将永远铭记。借此机会,我谨向肖远平老师致以深深地谢意。
  
  其次,我还要感谢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陈刚老师、陈玉平老师等,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严格、无私、高质量的教导,我才能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汲取专业知识和迅速提升能力;同时也感谢我台湾的朋友们帮助我细心收集相关论文资料以及这三年来与我互勉互励的诸位同学,在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始终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度过,是我最宝贵的回忆。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给予了我最大的精神支持。
  
  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