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智慧城市与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概念、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0 共686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智慧城市下民生档案信息服务探究 
【第一章】民生档案信息服务问题探析序言 
【第二章】智慧城市与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概念、特征 
【第三章】民生档案信息服务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及作用 
【第四章】智慧城市背景下影响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因素 
【第五章】智慧城市中民生档案信息服务存在的主要困难 
【第六章】智慧都市民生档案信息服务应对困难的主要举措 
【第七章】智慧城市民生档案信息服务发展方向展望 
【结语/参考文献】民生档案信息服务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智慧城市与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概念、特征

  2.1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2.1.1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在2008年底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愿景基础上衍生而来。“智慧地球”概念是一个系统的大概念,在这个大系统中包含了许多子系统,如智慧城市、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银行、智慧气象、智慧食品系统、智慧金融等等[11].在这些构成“智慧地球”的子系统中,“智慧城市”无疑是最综合、最重要、最关系民生的部分,因而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对智慧城市进行研究。

  自“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只短短五年的时间,无论是对“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建设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出认同。IBM 提出的“智慧城市”概念可概括如下,充分而全面的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传感技术、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在城市运行管理中运用整合型、系统型的方式,实现城市各功能间的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无限的创新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12].结合 IBM 的“智慧城市”定义并考虑 IBM的国际角色,我们不难发现 IBM 的期望在于将新的信息技术深入引进到 “智慧城市”

  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的运行方式,侧重强调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2.1.2 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2013年1月29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9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正式拉开了由国家统一规划和施行的智慧城市建设序幕[13].我国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自我特色的国家,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社会大环境,IBM提出的智慧城市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世界普遍意义基础上研究的智慧城市建设理论是否能应用于中国,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纵观IBM所处的国家环境和它的企业性质,可以发现IBM的“智慧城市”概念所涵盖并强调的最多的是其商业的驱动价值。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对“智慧城市”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建设也绝大多数的都将重点放在了信息技术上,这样的重点侧重是否也适用于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待我们探讨。

  我国不同的学术界和研究者对“智慧城市”给出了不同措辞的定义、概括和说明。例如:作者逄金玉在文章《“智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中指出“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城市形态,是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应用普及化和产业高端化的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内涵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以泛在高速光纤网络为基础,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对环境的透彻感知以及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14];作者巫细波、杨再高在文章《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中认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5];作者张永民在文章《智慧城市总体方案》中将“智慧城市”的内涵定义为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16];作者张云霞、来勐、成建波在文章《智慧城市概念辨析》中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的无缝链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功能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实现城市系统的优化升级,使城市整个系统更完善、更智能、更协调、更发达,使城市中的人和物更智慧、更和谐,使城市中的人生活的更幸福[17].

  智慧城市的建设以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为动因,期望通过新的智慧型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的可自我调节和可持续发展。从这些不同定义中我们却可以找出其共有的方面和重点,本文将它归纳为三点:一是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二是重视信息和知识的利用;三是服务民生幸福。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该如何看待“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建设,是否应该同国外一样将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上。本文赞同于作者胡小明在文章《智慧城市的思维逻辑》中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智慧城市不同于IBM最初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在IBM的智慧城市定义中侧重于智能技术的充分应用,而我国理解的智慧城市更应是信息化应用取得良好效益的知识型城市,是公众视角对未来城市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应将信息化看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将服务社会民生看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18].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也对中国的“智慧城市”给出了特别的定义,认为中国的智慧城市是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对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进行感测、分析、整合,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的城市,能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2]

  因此,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更重视信息的价值,更重视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利用新的理念和模式为民生服务的建设行为,在这样的认识和观点上,我国已有了许多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优秀案例,例如:重庆、上海、深圳、广州、宁波等等。

  2.1.3 智慧城市的共性特征

  不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其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在个性特征之中,又不可避免的拥有一些智慧城市的共性特征。

  (一)对信息资源高度依赖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城市中积攒了越来越多的海量信息资源。特别是在智慧城市中,通过分布在城市各处的基础设施、传感系统、自动监测、监控设施,及个人、组织、政府信息系统等,使城市中的海量信息与数据实现了实时的收集、存储[16].这些信息构成了智慧城市智能化管理及运营不可缺少的信息基础。

  信息管理的活动以信息服务为出发点、为归宿,加强对这些信息资源的重视,提高信息服务的能力,才能促使城市智慧建设目标与结果的实现。通过对城市中相关信息资源快速而准确地收集、整理、分析,为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服务,减少用户在事物中不确定性,才能提高城市中决策与行动的合理性,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性,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节约生产生活成本,及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便利。对信息资源的高度重视性构成了这个信息化、智能化高度发展的智慧城市环境下的重要特征。在智慧城市中,信息资源作为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社会生产要素,成为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慧城市的建设遵循着”多用信息少用能源“、”多用信息少用管制“、”多用信息少受灾害“及”多用信息多利民众“的原则[19].

  (二)深度以人为本

  以往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多以经济增长为根本出发点,对人本思想缺乏重视,使得城市的发展出现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与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发展历史积累的经验之上,充分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在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实现”经济一社会一生态“ 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发展, 注重以满足居民在生活中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为发展目标,实现深度的以人为本。

  (三)广泛的智慧互通性

  广泛的智慧互通性是智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类型的重要特征。智慧城市以宽带泛在网络来作为城市运行的神经网络,借助城市高带宽的固定、无线及移动通信网络现实各系统间实时在线地连接,构成了城市中自适应的系统信息获取,帮助用户全面的分析问题,并实现了实时的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了城市中各模块子系统广泛的智慧互通,从而使得城市中的民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得到智能化的服务。

  (四)高效的交换共享性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通过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通过体系性技术平台的建设,如构建信用的评估、身份的认证、目录的交换、结算的清分等平台,可以在信息资源系统间形成层次性和互联性的特征,可以实现对城市中分布在不同角落的海量信息数据进行流转、交换、共享和利用,从而为各项应用之间提供良好的协同性作业环境。在良好的协同作业环境中,利用城市各项数据的交换共享使城市治理与城市运营实现良性循环,实现城市中问题的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和功能的自我协调,最终在高效的交换共享中实现城市智慧运营。

  (五)全面的应用协作性

  在利用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在利用物联网实现全面实时反馈的基础上,智慧城市更有效的实现了数据的交换与共享。随着政府与居民及企业互动的不断加强,在其之间将逐渐形成城市运营中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协同服务,如政府办公的协同整合服务、城市治理的协同整合服务、面向城乡居民的协同整合服务、面向企业的协同整合服务等等,通过这些协同下的服务能够更智能的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也为智慧城市的管理与运营提供了更高效、更智能的运行模式,实现了城市中决策支持、管理服务、应用创新的更灵活、更及时响应。对信息资源高度依赖,深度以人为本,广泛的智慧互通性,高效的交换共享性,全面的应用协作性构成了智慧城市的五大共同特征。

  2.2 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概念和特征

  2.2.1 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概念

  谈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概念要从民生和民生档案的概念谈起。所谓民生即老百姓的需求,包括了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民生体现着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2007年10月,十七大提出了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民生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之重,实现全体人民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将”关注民生和服务民生“定为了社会服务的主题,各行各业也以民生为方向进行了转型[10].

  在国家关注和服务民生的大背景下,2007年12月29日,国家档案局颁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要求,转变以往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要求树立重视所有涉及到人的档案的观念,为建立覆盖全体人民群众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而努力;转变档案工作重视为机关团体利用,轻视个人利用,重视为机关团体服务,轻视为普通群众服务的老传统观念认识,在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利用体系上做出更大努力[10].自该意见发布之后,不断增多的档案部门和档案学者开始关注于民生档案,民生档案一词逐渐在档案界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研究和认可。

  随着档案界对民生档案关注和研究的升温,也出现了一些对民生档案的质疑。档案领域的理论界认为,民生档案是对原有档案内容的一种新划分,并不能构成一种新的基础理论,也不具有新的学术问题。档案领域的实践部门则认为民生档案是一种新型的专门档案,民生档案概念的提出具有新的重要指引意义,是顺应国家大方针政策的新发展方向,需要有新的服务理念、制度指引和模式创新,例如作者倪丽娟在文章《民生档案及其管理辨析》中就对民生档案的内涵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社会组织与个人在民生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反映民生状况的档案,包括社会意义上的民生档案和个人意义上的民生档案,两类民生档案共同构成了民生档案体系[20].“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中的将民生档案阐述为”是包括各类与民生有关的专门档案“,它包括了社会保障档案、劳动就业档案、医疗卫生档案、科学教育档案、婚姻档案、住房建设档案、新农村建设档案、社区档案、生态环境保护档案、其他社会管理的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档案等与普通民众的生计有直接关系的档案,这些档案是人民群众查阅利用需求较高的档案,受到老百姓的高度关注。从民生档案的阐述及其包含的内容来看,民生档案涉及和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此,本文的观点将民生档案看做是在原有档案概念基础上重新整合而来的一种指导性概念,一种思想,一种引导着档案部门及其工作迎合时代,迎合国家方针政策的方向指示性概念,指示和引导着档案工作的重点和前进方向。

  民生档案信息服务是围绕民生档案开展的一系列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从广义上讲,指的是档案信息机构整个的业务工作。即所有为了促进档案信息流通,加快档案信息传播,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便于利用者获取档案信息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狭义上讲,是指档案馆(室)工作人员根据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组织利用者获取和利用档案信息的工作[21].“本文观点的民生档案信息服务是综合广义和狭义综合的档案信息服务,是以服务民生为出发点,以满足公众的利用需求为目标,全面的收集和开发民生档案资源,以方便、高效的方式不断满足民生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的档案信息服务。民生档案信息服务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的高度结合,坚持紧密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将法律和制度规范作为保障,深度的挖掘涉及解决民生问题的档案信息资源,打牢丰富的馆藏资源基础,切实以民生档案的有效利用为目的,不断推进民生档案服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十六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发表了以”服务民生-中国档案服务方向的新选择“为题的演讲,从国家层面上明确和肯定了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实质性意义。

  2.2.2 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特征

  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由于其涉及民生问题的特殊性,使其区别于其他事务性工作,及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档案服务工作,有其个性化的特征。

  (1)亲民性

  民生档案是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具有价值的档案,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原始凭证和可靠信息。民生档案的内容必定紧密的围绕民生,以民生档案信息为内容开展的服务也必定紧密的围绕着民生,这就从服务内容上决定了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亲民性。同时,民生档案概念的提出使得档案的价值主体实现了由社会主体向个人主体的转变,开展民生档案信息服务针对的服务受众群体是每一个普通的民众,这就从受众主体上决定了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亲民性特征。

  (2)广泛性

  民生档案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专门档案,而是一个由社会层面的民生档案和个人意义的民生档案共同构成的民生档案体系,涉及到与民生相关的各个领域,民生档案具有内容的广泛性、来源主体的广泛性、服务客体的广泛性等特征,这些组成部分的广泛性特征,也就构成了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广泛性特征。

  (3)动态性

  民生档案概念的提出和民生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拓展了档案工作的社会职能,民生问题涉及到社会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围绕着民生问题所产生的民生档案信息内容类型众多、纷繁复杂。民生问题是一种动态性、持续性的问题,并随着社会热点问题的变化不断发生侧重点的转移,我们无法用静止的状态涵括所有的民生问题,因此,为解决民生问题所产生的民生档案也便具有动态性特征,围绕着民生档案开展的民生档案信息服务也便呈现了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特征。

  (4)基层性

  民生档案工作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也构成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民生档案工作的开展体现着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围绕着民生档案信息内容的产生、收集、整合、开发利用等一系统工作的开展,能够为普遍公众解决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够维护公众的各项社会权益,民生档案信息来源于基层,又服务于基层,民生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作为民生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也便具有了明显的基层性特征。

  (5)公共性

  民生档案信息内容涉及着民生的诸多领域,民生档案从收集到利用的全过程工作,都大多由政府行为主导,主体面向所有公众,并不针对某一特定人群,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反映的是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能力,民生档案是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对于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极其重要。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来源于民众,又服务与民众,同时,民众也是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民众通过将自身需求的相关信息反馈至政府相关决策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依据民众需求反馈制定相关的政策,档案部门根据政策对民生档案建设和服务的方式、方法、途径进行明确。民生档案工作尤其是民生档案服务工作成为了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性也就成为了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特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