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

生命境界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0 共427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四、生 命 境 界 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小我与大我的融合过程实则为完美人格的实现与落实过程(实际上,也只有实现了完美人格才能真正实现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的和谐圆融)。那么,完美人格如何形成,又有何特征?这就涉及到超越的具体理路和人格理论。
  
  方东美首先分析了完美人格实现的可能性。方东美认为人性为天赋的,既然赋予人性的普遍生命是至善的“宇宙之至善纯美挟普遍生命以周行,旁通于各个人。”那么人必秉这一至善而有善性。
  
  正是因这种善性,构成了人可以达到完美、全整的内在根据:“一个身为真正的人之君子,凭藉着先天的性善与种种的优美懿德,人人可以‘充其量',尽其美,发展成为’大人‘.”
  
  方东美意在说明人的性善只是为人的完美人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其真正的实现有待自身的努力与修养,“大人”的形成离不开“充其量”,“尽其美”的过程。方东美的致思趋向是由天之所命推论人性本善,又由人性的善论证成圣(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方东美以天赋善性作为人格培养的内在根据,只是一种思辨假设,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和信念,即人人都可以趋于完善完美的境界,而且这种完善的动力不在外界而在于人的内心。
  
  由人性之善论证了成圣(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方东美继续论证成圣的实现过程。人格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展开为一个层层上升的过程。“我们要把人的生命领域,一层一层地向上提升,由物质世界--生命境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借用现代人类学的一些名词,我们同时可将人性提升的历程划分为层层上跻的价值阶梯……从自然层次的行为的人,到创造行为的人,到知识合理的人,到象征人(符号运用的人),到道德人(具备道德人格的人),到宗教人(参赞化育),再到高贵的人,就是儒家所谓圣人,道家所谓至人,佛家所谓般若与菩提相应的人,就叫做觉者( Buddha),最后更进入所谓玄之又玄,神而又神,高而又高,绝一切言说与对待的神境。”
  
  这段话说明了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主体人格的完善实际上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与主体的生命精神的统一与和谐,即“情”与“理”的和谐;二是说明人格趋向完善是人性的提升与境界的递进过程。
  
  首先,在方东美看来,一个完整的,完善的人格应该是建立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和主体的生命要求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即“情”与“理”的统一。作为方东美哲学思想中的“原始意向”,在人格理论中“情”是指喜怒哀乐等情感;“理”是指思虑测度的理智活动。
  
  一方面,“情”需要以理智来加以调节和制约,否则便会“堕于无明”,陷于盲目的本能冲动;另一方面,情亦不能一味地加以压抑,如果情不能得到适当的渲畅,则理智本身也将丧失其活力。理想的人格即在于二者的统一:“一旦理与情的生活交融互摄,趋于一致,便可内得于一身,外得于万有,据以完成恢宏伟大的人格。”
  
  在理想人格中,对情与理的并重,体现了方东美的理性主义精神,又表现了他对人的感性生命的注重。一般说来,肯定人的理性品格,这是中西哲学比较一致的看法,无论是先秦的孔孟荀,抑或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是理性的存在这一点始终没有表示丝毫的怀疑。这种看法隐然含有这样的观念,即理性相对于其它人格要素(包括情)具有优先地位。这一观念本身当然并非毫无道理,但是,如果片面加以引伸,则往往导致忽视情的作用。从总体上看,中西哲学中情总被人过于苟刻地对待。事实上,情作为人的感性生命的体现,决非是一种无足轻重的因素。这不仅在于情感的怡适,情操之高尚是健全人格所不可或缺的,而且在于理智的创造性本身也需要情感的激发,情不能达,则理智活动将仅仅成为一种机械的运演。方东美以为情亏则理亦支离灭裂,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他又有将情过于引发,导向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从情理统一的观点出发,方东美进而强调人格的全整性:“人,真人,富有生活的经验,富有冲突的动机,富有努力的奋斗。富有勇猛的节概,富有绚丽的情感,富有缜密的思想……他是全整的,具体的生命中心,绝不能化为无肉无骨的逻辑学说,抽象立邈的科学。”
  
  人是情与理的统一,是完整的,对其中任何一方的偏废都会造成人的异化,科学将人还原为一堆物理元素,或者一些逻辑符号更是背离了人的本性。近代西方人所遭受的三大打击就是将人作一种科学研究的结果。
  
  人格的提升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基础的,方东美说:“把这个物质世界当做是人类生活的起点、根据、基础。把这一层建筑起来以后,才可以把物质点化了变成生命的支柱,去发扬生命的精神;根据物质的条件,去从事生命的活动,发现生命向上有更进一层的前途,在那个地方去追求更高的意义、更高的价值、更美的理想。”
  
  正是基于客观物质世界,开始了生命的提升,完美人性的逐步实现,即从自然层次的行为的人,到创造行为的人,到知识合理的人,到象征人(符号运用者),到道德人(具备道德人格的人),到宗教人(参赞化育),再到高贵的人。这一提升亦为境界的层递过程,表现为物质境界,生命境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的层层上跻。可以说,人性历经各种境界而达完美。
  
  自然层次的行为的人(Homo Faber)的最大特点就是行动,通过这种行动开辟出一个物质领域,他能通过安排一个物质世界,进而安排我们这个躯壳的健康存在,构成人类生活的起点与基础,这一层次的人是“二足而无毛”的动物,他所达到的境界为“物质境界”,所以要把它向上提升。
  
  创造行为的人不仅有行动能力,而且善于行动,这一层次的人包括疯狂行动的人(Homo Dionysiacus)和创造行为的人(HomoCreator)。前者善于行动,但人的行动有可能受不正当的才能的牵引、支配,从而产生昏念妄动,把人的生命引向危险甚至死亡的路上去,所以我们要把它修正转变成后者,发扬创造性生命精神,把它指点到真相世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境界,达到“生命境界”.
  
  为了避免盲目的创造,人须以理性为指导形成各种知识系统,成为知识合理的人(Homo Sapiens),这一层次的人以理性支配、决定真理世界,排除盲目,把人的生命安排在真理世界上面,从而达到“心灵境界”.把这三层境界结合起来,所成就的人有健康的身体,有伟大的生命活动力,有开明的知识,这种人是自然人,他可以开辟出一个自然世界,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但也只是自然世界,不能构成意义、有价值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就因此变成价值贫乏的世界。人的形上追求,超越向度对自然人来说就只是一些诗意的臆想,如果人的生活与世界失去了诗意、精神的导引,那么,人以主客二分的认知理性创造出一个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为自己设置了以相互捕获为目的的牢笼。
  
  所以人的生命精神还要向上提升,向上去发现形而上的世界的秘密。从而成就运用符号的人即艺术人(Homo Sybolicus),这一层次的人本其生命的冲动,籍其创造的幻想,发为灿烂的美感,运用美的符号象征美的世界和秘密,将世界美化,从而获得“艺术境界”.艺术家均达此境界。这是方东美人格提升进程中人的形上世界的开启。
  
  但是艺术家是凭着“主观的感受”来创造艺术世界,因受情绪和意志的影响,可表现美也可表现丑,还不是完美的生命领域。故艺术家的品德须再向上面点化,成就纯洁高尚的精神人格、道德人格,成为道德人(Homo Honestatis),从而使他所创造的艺术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因而实现“道德境界”.所谓圣者气象即指这一境界。
  
  一个人在依次经历了前五层境界之后,就将他的生命精神提升到一个极高尚的地位,成为宗教人(Homo Religiosus),“他不是人这一点,人的那一点,更不是人的小数点,那是个真正的大人,而这个大人,他整个的生命可以包容全世界,可以统摄全世界,也可以左右,支配全世界。”
  
  在方东美看来,生命的提升,到此已达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即“高贵的人”(Homo Nobilis)。这种“高贵的人”在儒家称为“圣人”,在道家称为“至人”,在佛家称为“觉者”,从提升所达的“神境”而言,又可称为“神人”.无论是“大人”、“全人”、“宗教”、“高贵的人”、“神人”,所获得的境界都是“宗教境界”,一种自由、无蔽、纯粹的境界。
  
  方东美的人格理论实质上是一套境界哲学。人秉纯美至善普遍生命之流的贯注而得善性,但是由于人执着于人的当下生存,执着于物欲的追逐,丧失了超越性,从而将人本身所具有的美与善的本性遮蔽起来。方东美完美人格的实现,人性的提升就是要将人的本真存在彰显出来。但是,这一彰显活动是逐步实现的,不同层次的人形成不同的境界。按照人实现生命精神的程度,按照人的意义与价值所达到的高度,方东美形成对人的境界的划分,即物质、生命、心灵、艺术、道德、宗教境界。物质境界的人只是一存在的生物,并未形成真正意义的人,生命境界的人虽有行动但失去知识的导引,是愚昧、盲目的;心灵境界的人虽有知识理性的引导却不给于关于人的生存的意义的回答。三种境界结合所成的自然人即使行动、忙碌,却因局限于物质生活而无法超越,蔽于物而不知天,必然会追逐现实而忘记人之根本,人之纯美、高尚本性无从呈现,也就无法与普遍生命之流融合。艺术境界之人通过艺术的方式在瞬间中生成对生命本质的把握,在艺术境界中可通过美的方式不断“返乡”,超越或跨越现实生活,把握人之为人的本真。但是艺术的遗忘是暂时的、易逝的,人不可能永远栖居其中,短暂的满足不能解除永久的困惑。道德境界克服了艺术境界暂时性、易逝性的缺点,道德境界中人的至善纯美得以呈现,人与生命本身相遇,就个体而言达到了人性的完美。而宗教境界真正突破个体性,实现对生活本身的全然了悟,与普遍生命和谐圆融,一体俱化。只有在宗教境界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脱,淡泊与洒落才真正实现,遮蔽生活真谛的面纱被揭开,“在”直接呈现,而且,这种“在”非艺术审美的遗忘现实,也不是道德修养的执着,而是一种无蔽、自由。
  
  方东美通过境界的提升告诉人们,人虽生活于现实世界,但必须不断地超越,不断地与普遍生命精神,与人的真实相遇,摆脱主客二分的对立与敌对。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分,方东美承认人由于具体生活处境的差异导致的对人的本真的理解与实现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境界。而且,他并没有为人的超越设置一个顶点,即人的超越是无止境的,只有在这种境界的不断提升中,人才不断地去除对生活的遮蔽跨越到本真存在,即实现人的至善纯美。
  
  人生境界是现代新儒家普遍讨论的话题,提高人生境界被现代新儒家视为哲学的神圣使命和最后归宿。无论是熊十力的“习心”与“本心”,还是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抑或唐君毅的九境界,其本旨都在于说明生命的超越性,与方东美的境界说立意相似。境界对他们而言,是对生活与生命的真谛的了悟与实现。而且,他们都突破了传统的以道德为标准来衡量人生境界的局限,而从道德、认知、审美、宗教等不同角度来思考人生境界问题。人生境界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以现实的物质世界为基础,以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达到与宇宙精神合一的形上境界为归依。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生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