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商标法论文 >

商标先用权法律适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24 共310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商标法中商标先用权条款解读
  【引言  第一章】商标先用权概述
  【第二章】商标先用权的构成要件
  【第三章】商标先用权的内容及其限制
  【第四章】商标先用权的行使
  【结语/参考文献】商标先用权法律适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5 结语

  从商标法现代化的角度看,商标保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新《商标法》在商标制度改革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具体制度设计的诸多亮点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意识,有力提升了我国商标制度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仅增强了全社会的商标保护意识,而且也促进了企业的品牌维护意识,有效推动了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作为商标保护这一命题之下的子论题,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高度关注在先使用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问题,其中很多研究和探讨就是围绕着商标先用权制度而展开的。

  我国新《商标法》在商标注册主义之下确立商标先用权制度,既坚持了商标专用权注册取得的一般原则,也兼顾了在先使用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从体系化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体系。

  随着我国新《商标法》的深入实施,商标先用权条款在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必然会成为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如何进一步细化操作规则、统一裁判标准,从而推动实现商标在先使用人与注册商标专用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维护公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值得持续关注和研究。本文以我国新《商标法》语境下的商标先用权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明确商标先用权制度在我国商标立法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并带着一种"问题意识"尝试着去"回答"或"应对"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本文在具体研究中,正是沿着引言部分所提到的"从争点回应到法律适用"的进路逐步推进研究的,之所以对商标先用权理论及制度中的主要争点进行概括梳理并对此作出分析回应,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更为开放的语境中,对我国新《商标法》语境下的商标先用权条款进行深入解读,为该条款的法律适用提供相关建议。希望本文的这种努力能够对人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我国法上的商标先用权制度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中文专着译着类:
  
  [1]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编:《TRIPS 协定与发展:资料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译,中国商务出版社 2013 年版。
  [2]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缩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3][英]杰里米·菲利普斯(Jeremy Phillips):《商标法:实证性分析》,马强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4]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5]王莲峰:《商标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6]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十二国商标法》翻译组译:《十二国商标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7]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8]孔祥俊:《商标法适用的基本问题》(增订版),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 年版。
  [9]刘明江:《商标权效力及其限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年版。
  [10]刘银良:《知识产权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
  [11]余俊:《商标法律进化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12][德]莱因荷德·齐佩利乌斯:《法哲学》(第六版),金振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13][日]纹谷畅男:《商标法 50 讲》,魏启学译,法律出版社 1987 年版。
  [14]徐家力:《百年商标之争--知名商标案例及解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15]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制度变革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16]张今、郭斯伦:《电子商务中的商标使用及侵权责任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年版。
  [17]孔祥俊:《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思维--知识产权司法前沿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年版。
  [18]朱庆育:《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19]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0]李阁霞:《论商标与商誉》,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 年版。
  
  2.期刊论文类:
  
  [1]杜颖:《商标先使用权解读--〈商标法〉第 59 条第 3 款的理解与适用》,《中外法学》2014 年第 5 期。
  [2]汪泽:《论商标在先使用权》,《中华商标》2003 年第 3 期。
  [3]韩俊英:《论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兼评〈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科技与法律》2012 年第 1 期。
  [4]杜颖:《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保护论纲--兼评商标法第三次修订》,《法学家》2009 年第 3 期。
  [5]大卫·维沃:《知识产权的最新状况》,李雨峰译,载《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刘春田主编,商务印书馆 2008 年版。
  [6]李扬:《商标法中在先权利的知识产权法解释》,《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 年第 5 期。
  [7]芮松艳:《"使用"对商标侵权认定及赔偿责任的影响--评 2013 年〈商标法〉》,《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 年第 10 期。
  [8]芮松艳:《〈商标法〉第三十一条中对"在先权利"的理解--评析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诉商标评审委员会、内蒙古华程科贸有限责任公司商标异议复审案》,载《北京法院商标疑难案件法官评述》(2011),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编,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9]亓蕾:《就〈商标法〉第三十一条解析"恶意"--评析郑沧宇诉商标评审委员会、娜可丝实验室有限公司商标异议复审行政案》,载《北京法院商标疑难案件法官评述》(2013),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编,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10]李茜:《"他人已经使用但并未产生一定影响的商标"是否可注册?--评析浙江力宝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诉商标评审委员会、武汉市科达云石护理材料有限公司商标异议复审行政案》,载《北京法院商标疑难案件法官评述》(2011),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编,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11]蒋利玮:《论商标在先使用抗辩--对新商标法第 59 条第 3 款的理解和适用》,《中华商标》2013 年第 11 期。
  [12]汪泽:《商标权撤销和无效制度之区分及其意义》,《中华商标》2007 年第 10 期。
  [13]石必胜:《商标共存协议只作为适用〈商标法〉第二十八条的考量因素--评析项目管理协会有限公司诉商标评审委员会商标申请驳回复审行政案》,载《北京法院商标疑难案件法官评述(2013)》,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编,法律出版社 2014年版。
  
  3.外文文献:
  
  [1]Inland Revenue Commissioners v Muller※ Co's Margarine Ltd [1901]AC217.
  [2]Prestonettes, Inc. v. Coty, 264 U.S. 359, 368 (1924)。
  [3]SidneyA. Diamo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ademarks'(1975) 65TMR 289.
  [4]Nicholas S. Economides, 'The Economics of Trademarks'(1988) 78TMR 525-6.
  [5]House Report 109-23,Trademark Dilution RevisionAct of 2005.
  [6] United Drug Co. v. Rectanus Co. , 248 U.S. 90 , at 97 (1918)。
  [7] Arthur R. Miller & Michael H. Davis,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83.
  [8] World Trademark Law and Practice, Germany, France, United Kingdom§ 6.05 MatthewBender & Company Inc (2005)。
  [9] Christopher Heath and Anselm Kamperman Sanders (e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Digital Age: Challenges for Asia,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1.
  [10]a. a. O. , Rn. 664; Dieter Medicus,AllgemeinerTeil des BGB, 10.Aufl., 2010, Rn. 93.
  [11] ROBERT G. BONE, Hunting Goodwill: A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Goodwill inTrademark Law,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June 2006.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商标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