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长三角和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8 共153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4 章 长三角和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启示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是我国三个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在研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时,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验介绍是必须的。通过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验借鉴,可以让京津冀对一体化建设更好的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最大的区别在于政治因素的考量大于经济判断。下面就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验借鉴来对京津冀的一体化建设进行启示作用。

  4.1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中央给长三角的定位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和亚太大区重要的国际门户.现今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和最大的对外开放地区。长三角一体化的经验借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1)长三角产业同构,存在竞争;(2)长三角的合作由市场推动;(3)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具有外溢性。

  首先,长三角产业同构,存在竞争。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存在产业同构和竞争的问题,但是在市场的推动下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的很快,经济发展程度远远大于京津冀,主要原因有两方面:(1)长三角是市场经济催生的,虽然上海是经济中心,但在行政职能上长三角各个城市是平等的,而北京在京津冀区域中既是经济中心又是政治中心,北京具有主导权;(2)长三角中虽然存在产业同构现象,但是各地经济发展差距不大,而京津冀之间的经济差距有巨大的鸿沟,长三角各地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且产业功能逐步明确和各自产业功能错位。

  其次,长三角的合作由市场推动。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长三角之间进行由市场催之的合作发展道路。而京津冀一体化的正真上升为国家战略,确是由环境问题作为突破点进行的,北京需要宜居的生存环境,一体化合作势在必行。长三角由市场需求产生的经济联合有利于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最大利用率。

  最后,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具有外溢性。长三角的发展和上海有关,长三角对周边省市的外溢性相当大,上海在长三角的合作关系中短期内可能会产生吸虹效应,但是在长期内溢出效应是大于吸虹效应的。但是河北的发展却和北京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北京吸附了河北太多的优质资源和人才,吸虹效应大于外溢效应,这也导致了京津冀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4.2 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大的发展极之一。相对于京津冀来说,珠三角的经济要更发达。珠三角的一体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珠三角是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2)珠三角市场化程度高;(3)珠三角的灵活用工制度吸纳大量省外人力资源;(4)珠三角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

  首先,珠三角是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珠三角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借助此优势可以大量的吸引外资,而京津冀一体化中,河北和北京相邻,却没有吸收到大量的发展资金,相反大量投资引人北京,这与京津冀之间的竞争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有关。

  其次,珠三角市场化程度高,珠三角商品市场已经一体化,政府逐渐去利益化,从利益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而京津冀三地还利益纠葛之中,正真要实现一体化还需要三地政府放开各自恶性竞争,提高市场化。

  再次,珠三角灵活用工制度吸纳大量省外人力资源。珠三角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珠三角用灵活激励的用工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最后,珠三角良好内部沟通机制。珠三角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各地联系起来更为方便,各地的文化也可以更好的沟通。而京津冀三地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信息传递不及时甚至中断。

  4.3 长三角和珠三角一体化建设对京津冀的启示。

  从以上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验借鉴中,主要得出的对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减少北京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行政干预,只保留其经济中心地位。

  (2)增大北京对周边城市的外溢效应。

  (3)发挥京津冀的产业优势,逐步发展新兴产业(4)建立京津冀三地良好的沟通机制(5)制定灵活的人才留用制度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