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通过产业联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Riddle(1985)指出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中间产业,是经济的粘合剂,能够极大的促进产业间的交易、刺激商品生产。Ochel(1987)以"新经济"视角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商品与服务之间的互补性使服务功能得到加强,从而刺激对于技术、信息等市场化服务的需求,不仅对于服务业本身而且对于整个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Rivera-Bratiz(1988) 强调城市服务部门的多样性能够产生更大的集聚经济,在消费方面,多样化的服务有利于消费者福利的增加;在生产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最终全面提高了城市劳动生产率。
Hansda(2001)则从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角度利用印度 1993-1994 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服务导向的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他通过估计前后向关联的拉斯姆林指数对部门间的关联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其它行业相比服务部门在前后向产业关联方面更有利于经济增长;服务部门的增长对其他部门的增长具有溢出效应。Banga(2005)在 Hansda 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服务导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他认为服务部门的发展能够导致制造业部门对各种服务的利用率,从长远来看服务部门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部市场的作用而且其本身亦能创造需求。服务部门增长不仅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对整经济具有乘数作用,而且还能够产生大量市场价格信号无法反映的外部经济或外部非经济。即我们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不仅要考虑到市场外部性(或金钱外部性)的作用,而且要注重技术外部性的影响。遗憾的是,Banga 并没有对服务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深入探讨、Andersson(2004)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对制造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对区域整体发展也没有显著影响。
2.1.2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一般是以国外相关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知识溢出效应、提高产业竞争力、与制造业关系等角度出发,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江小娟等(2004)通过实际调研发现,服务业的发展是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徐从才等(2008)以大型零售商纵向约束与供应链流程再造为视角,分析了大型零售商主导下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创新与流程再造的相互关系,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祝佳(2012)研究了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显著正向效应,但服务业集聚效应存在行业差异。其中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较大,而传统服务业集聚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魏峰等(2007)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刘湘妃(2012)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产生正外部性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软环境,最终促进一 、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刘潞(2012)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两广地区 35 个城市做实证检验,测算了各个城市的专业化系数与多样化系数,通过构建包含知识溢出效应的城市产出模型,实证检验了两广地区城市的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说明广东主要城市的产业专业化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而多样化集聚的效应不明显;广西地区无论是产业专业化集聚还是多样化集聚都显著地促进了本地区城市经济的增长。
刘丽萍(2013)通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 2009-2011 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
程大中(2010)采用中国 1991-2006 年总体数据与 1996-2005 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均衡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反映服务效率的提升)和增加服务业就业(表现为服务效果的提升)对于增加服务产出和供给同等重要;提高教育和健康服务增进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效率对货物部门与服务部门乃至总体经济的增长产生永久性的正面影响;增强对服务消费所带来的未来收益的稳定预期将会提高服务消费偏好与用于增进人力资本的服务份额,从而有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整体经济实现长期增长。
韩峰(2014)等运用 2003-2011 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 100 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 U 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金春雨(2015)等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在相邻地区之间存在负向的空间相关性,地区工业发展不仅与本地知识溢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密切相关,而且会受到其相邻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MAR溢出性和 Jacobs 溢出性对本地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并且产业专业化的促进效应大于产业多样化,在本地工业发展中 Porter 溢出性并不显著,但相邻地区的产业竞争程度对本地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作用。
张晓晓(2013)选取了浙江省 11个市区 2003-2011 年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对城市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对城市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增长。
陈增明(2015)利用 2006-2012 年福建省 9 个地市 6 大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等指标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状况进行测度。进一步利用计量经济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福建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正向拉动作用,但贡献度较低。
张玉明(2008)等以 Romer 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创新部门的空间知识溢出、产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模型,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了集聚和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当知识溢出效应全局化时,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创新部门的空间分布没有关系;当知识溢出效应局域化时,创新部门分布占优势的区域随着集聚度和知识溢出的增加,人均产出增长率提高,而创新部门分布不占优势的区域,人均产出增长率下降,但由于知识溢出产生的反向作用力将减缓人均产出增长率的下降速度。
张浩然(2015)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入手,基于 2003-2012 运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取决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跨越了门槛的城市可以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大城市的知识溢出效应及更好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匹配中提高效率,城市经济总量越大,集聚效益越显著;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在总体上并不显著,随经济体量的扩大呈现倒 U 形变化。
程中华(2015)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他认为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 外部性和 Porter 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 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2.1.3 文献评述。
综合上述,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集聚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且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产生正外部性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等促进地区全要素的提高,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还有少部分学者,会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入手,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会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性和多样性,并且以不同的样本区域进行分析,然而由实证结果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最大的分歧在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是否促进经济增长,一部分文献研究结果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一部分文献研究结果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向影响。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之上,认为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是促进经济发展,还是抑制经济发展,其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程度上,如果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程度不高,那么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将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如果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程度本身就很高了,那么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的影响。
2.2 相关理论。
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出有关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关基础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深度剖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微观影响机理,分别是外部性理论、产业关联效应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1 外部性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溢出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知识外部性特征的比较分析,梳理出知识溢出的类型和作用范围以及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MAR 外部性:MAR(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描述的是同一产业集群内不同厂商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的溢出,Marshall(1890)最早通过知识和技术外部性来分析城市经济的,他指出同一城市的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知识和技术溢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阿罗(Arrow1962)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他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罗默在阿罗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MAR 溢出性认为某一区域内同一产业的集聚有助于企业间生产信息的交换和专业人才的流动,进而引发知识溢出效应,因此产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
Porter 外部性:与 MAR 外部性相似的是,Porter(1990)也认为同一产业群内的企业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不过与 MAR 外部性强调垄断性所不同的是,Porter 强调的是竞争性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Jacob(s雅各布斯)外部性:与 MAR 外部性和 Porter 外部性所不同的是,Jacobs外部性强调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并非是在同一产业内,而是不同产业之间。也就是重要的知识溢出来源于核心产业之外。她认为地理集聚企业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行为,而不是地理集聚企业的专业化促进了创新和经济增长。某种产业特殊的需求刺激了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者某些产业的创新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创新活动。
2.2.2 产业关联效应理论。
"关联效应"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1958 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联系效应理论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联系效应"理论认为一国应该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如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关联效应"理论指的是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相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而可以分为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及旁侧关联效应。
(1)后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相关投入品产业的发展。
(2)前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活动能通过削减下游产业的投入成本而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或客观上造成产业间结构失衡而使其某些瓶颈问题的解决有利可圈,从而为新的工业活动的兴起创造基础,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可能。
(3)旁侧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引起它周围的一系列变化,如促进有技术性和纪律性的劳动力队伍的建立,促进处理法律问题和市场关系的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以及促进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等。总之,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移入区域整个经济的发展。
2.2.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起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得到了深化。内生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有所不同,它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研究理论模型和体系,它是一个众多具有共同观点的学者提出的众多理论模型的集合,而且内生增长理论相关研究者均一致认为经济增长是由经济系统中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在众多的内生因素中,由知识积累、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带来的技术进步是促进一个经济系统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是推翻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对边际报酬递减的假设,认为存在边际报酬不变或递增,并且将知识、技术进步等因素内生化,关注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分工演进、人力资本积累等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对内生增长理论作出贡献的学者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Arrow、 Romer 和 Lucas 等 Arrow (1962)研究的核心在于其提出了 "干中学"的观点,他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学习就是经验的不断总结,只有当人们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时知识学习才会产生。而经验不断总结的结果将最终表现为技术的进步。阿罗在研究中提出的是一个技术进步与学习效果相联系的经济增长模型,其存在以下两个关键假设,即干中学是在投资中获得的,每个企业资本存量的增加将会带来知识的增长,另外,知识是公共产品,每个企业都可以无成本的获得新知识,且知识在社会系统中的溢出表现为瞬间扩散的特点。正是存在干中学和以上两大假设,资本才表现出边际报酬非减的特性,从而实现经济内生的长期发展。Romer (1986)则在阿罗"干中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知识生产和知识溢出为基础的研究开发模型,创造性的将内生技术进步因素纳入模型研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研究经济增长的模型,它的基本形式:
其中,A 表示表示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知识、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等。K 表示资本,L 表示劳动力。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其中最受人关注...
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及相关理论2.1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2.1.1区域的概念。目前为止,经济学中对区域的定义尚未统一。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指出,如果把区域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对研究人员所需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进行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这样就可...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由弱变强,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与农业和工业不同,服务业部门不仅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方面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影响也会越来...
在有关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的特征.近年来在研究中国经济的问题时,学者们也考虑了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如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大陆省级区域工业全要...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
一、引言在国内国际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开始探索和寻找新的业务领域,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绩效是企业的当务之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技...
结论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棚户区改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既涉及到政府部门的认知水平和法规、政策的制定,又涉及到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时间、精力以...
1营口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1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结构不合理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8:57.4:33.8.第三产业仅占GDP的33.8%,比重偏小,第二产业占GDP的57.4%,比重偏大,且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低度化,第三产...
农业产业化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是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而龙头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效能,同时也是区域农业经济进一步提升的基础,它的众多特点与功能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如:王学林从契约理论角...
第4章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的空间效应分析4.1数据来源我国2012年2月29日通过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新标准中首次增设了对于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的浓度限值,此标准的正式生效日期为2016年1月1日,所以对于雾霾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