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

“一带一路”环境下加强中欧经贸合作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9 共58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一带一路”战略下中欧经贸发展探究
  【第一章】“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欧盟贸易合作研究绪论
  【第二章】“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欧经贸合作关系解析
  【第三章】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成就、特点 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一带一路”环境下加强中欧经贸合作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一带一路”对中欧经贸关系的促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加强中欧经贸合作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加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欧贸易关系的规划和管控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欧盟是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集团,双方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引起了个别国家的恐慌,甚至借此在此大谈"中国威胁论"、"转移过剩产能"等。中欧双方本着增加认同、减少分歧的原则,建立起了多层次的高层政治对话机制,这包括中欧首脑每年一次的会晤机制、亚欧会议上中欧高官会谈等。这些政治对话机制为中欧双方增强政治互信、扩大政治认同提供了平台和机制保证。

  中欧对话机制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搁置制度差异引发的分歧,从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出发,把加强双方在国际事务上的交流与合作作为突破口,为双边政治对话创造更多的共同语言,进而为中欧双边政治对话营造良好的氛围,逐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扩大政治认同。这样,在发展对华经贸关系时,欧盟将经济问题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问题脱钩的意愿就可能会大大提升,对于降低政治因素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负面影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带一路"需要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参与的热情,但更需要理智决策和配合。

  一方面,应在《中欧合作 2020 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对欧经贸总体战略规划,并拟订详尽的可操作的行动方案。中国政府可以效仿欧盟 2006 年发表的对华政策文件,在 2003 年《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形成一份单独的对欧经贸领域的政策文件,详细阐述中方在对欧经贸领域的关切以及对欧经贸政策建议,实现中欧双方经贸领域政策的顺利对接,将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尽早签署完成新的中欧经贸协定,为中欧经贸关系在 21 世纪的持续、稳定、深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另一方面,应有针对性的深化《愿景与行动》,进一步明晰沿线各省区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资源整合等重大事项,加快形成区域产业协同融合、资源互补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主体不应该是政府,而应该是企业,是资本。当前,各地方政府热衷争取项目,其背后寄望参与大战略提振当地经济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这期间政府务必要定好位,或者说是回归本位。"一带一路"本质更应该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要注意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而政府只是顺水推舟,是辅助地位。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做的就是为"一带一路"搭建平台,加强宣传制造声势。当前很多国家、地区的一些学者质疑中国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图,这些势必会给"一带一路"建设造成不良的影响和阻碍,所以,在当前的倡议起步和宣传阶段,中国各级政府应重点宣传"一带一路"建设只是经贸活动,所有经贸往来项目都体现的是企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

  (一)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应对贸易摩擦。

  在当前一些贸易摩擦争端中,中国企业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应对贸易摩擦的有效机制。中国加入 WTO 以后,中国政府和企业均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建立快速反应的贸易摩擦处置机制的重要性,具体到中国与欧盟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针对性的对欧盟反倾销的法律体系和技术性壁垒制定预案。这是专业性极强的法律领域,作为政府应为中国企业做好靠山。比如将其作为重要课题交给一些大学或专门的研究机构,由政府立项出资进行深入研究,争取做到梳理清晰、分析透彻、预案针对性强且切实有效,为有关企业提供参考,打消其后顾之忧;第二,要针对欧盟经贸关系建立健全信息追踪、反馈和披露制度。当今网络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极其快速,但是如何排除错误信息干扰、有效利用各种信息难度也不断加大。政府应尽快搭建一个信息平台,针对欧盟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重要信息,要全面收集、密切跟踪、深入分析、提早公布,对一些重要事项和重点企业,也可以建立及时通报制度;第三,尽快建立中国针对欧盟的技术法规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国内的制度建设是将对外经贸关系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中国在国际经贸关系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政府部门更有抓住机遇,积极引导、支持科研部门加强本国技术标准的研制、推广工作;第四,进一步研究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磋商、协调机制。在制定规则之前,首先要学会别人的规则并为我所有。

  (二)熟练运用世贸规则,保护本国利益。

  首先,要熟悉、了解世贸规则,明确入世后中国企业所拥有的权力和义务,对于一些国家提出的不符合世贸规则的、不合理的要求要予以坚决的回绝,用法律的手段保互自身利益;其次,要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努力拓展亚洲和欧盟市场,"一带一路"只是一个平台,企业真正的走出去,抢占市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才是目标;再次,要善于利用世贸规则,关注并广泛收集各种利用世贸规则的成功案例,分析、学习并汲取教训和力量,在欧盟或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不公正待遇时,能够使用国际公认的世贸规则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最后,要充分利用世贸规则的特别待遇,尤其是世贸规则中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些过渡性政策待遇,中国要继续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打好发展中国家这张牌,合理利用规则保护自己、发展自己。

  (三)为中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提供政策、信息支持。

  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从政策制定和信息提供方面为中国企业利用好"一带一路"的平台,赴欧盟直接投资提供全方面支持,做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靠山".

  首先,中国政府应积极主导与欧盟尽快签订多边或双边政府协定。当前,欧盟主导的与其他国家的双边或多边经贸协定很多,中国政府应积极主动进一步拉近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积极加入欧盟主导的一些多边协定,努力促进欧盟与中国政府签订更加符合双方利益的双边贸易协定,为中国企业公平参与竞争争取到更加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杜绝中国企业的遭受更多的不平等待遇;其次,引导中国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实现对欧直接投资的科学决策。当前很多中国企业有资金、有技术,更有赴欧投资兴业的热情,各级政府要做的就是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善加引导,最好是可以提供出权威的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指导性文件,帮助这些企业尽量去规避掉一些投资的误区,引导它们能够到更适合自身特点、区位环境更为优越的欧盟国家进行投资建厂,从而实现投资企业与被投资的欧盟国家实现双赢;第三,从政府的角度为中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政府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必将从资金支持方面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政府应积极考虑建立专门支持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的融资性国际金融机构或是发展基金,直接为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中国入世之后,各级政府和国内企业逐渐认识到企业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还要继续加强。首先,要注意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在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中规定,行业协会可以代表行业应诉其他国家发起的针对本国某一行业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一方面行业协会具有信息较为集中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行业协会统一牵头可以避免大量重复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地降低应诉的成本,还可以提高应诉、胜诉的几率;其次,各行业协会能够为商务部提供一手的资料,协助商务部对欧盟统一市场、法律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开拓欧盟市场的战略;最后,由于行业协会更靠近行业内的企业,行业协会还能够对这些企业给予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它们了解欧盟市场,选择更适合自身情况的欧盟国家,使得这些企业不仅能够快速的进入欧盟市场,而且还能够很快的适应欧盟市场,在欧盟内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快站稳脚跟,并力争占据更为有利的市场地位。

  三、开放包容、互利双赢

  "一带一路"建设将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和欧盟将成为利益高度交融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在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应有利于推动欧盟经济的复苏和更好发展。

  (一)积极缓解贸易失衡局面。

  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缓解中欧贸易失衡的局面。首先,中国政府应该加强与欧盟相应部门的沟通,努力统一双方的统计口径,消除贸易统计误差,防止欧盟方面的天文数字一次一次地刺激欧盟本就敏感的神经;其次,加强与欧盟在人民币汇率以及市场准入方面的沟通与协调,更为详尽、全面地向欧盟解释中国在开放市场方面的基本立场,以及中国在这一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从而获得欧盟在这一问题上对中国更多的理解;再次,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维持对欧美市场出口的平衡发展,同时加大开拓非洲、拉美地区新兴市场的力度,逐步形成更为合理的多元化的出口体制;最后,全面提升贸易结构,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

  (二)建立扶持欧盟中小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政策体系。

  由于欧盟的中小企业大都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专业化水平很高,如果它们能够顺利地进入中国市场,那么一方面这些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优势与中国的低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由产品驱动向技术和品牌驱动的战略转型,增强它们在中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这些中小企业的技术溢出效果也会对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目前欧盟中小企业来华投资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它们受到了信息来源、资本规模和融资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扶持中小企业投资的政策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业政策体系,以适应当前的形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甚至可以允许一些发达国家的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共同为国内各种类型、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融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尽快培育市场中介机构,在市场中评审中小企业的信誉等级,为国内外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作好准备工作。另外,如果一些欧盟中小企业有意愿到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那么中国政府应该给予它们更多的优惠条件,包括市场准入条件、国内融资条件、优惠的税收条件以及较低的土地出让金等。因为这些企业愿意到条件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发展不仅有助于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而且还可以缓解因外商直接投资过于集中而带来的一些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问题。

  (三)进一步优化国内投资环境。

  目前,欧盟对中国投资环境不够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软环境方面。首先,尽快制订和完善有关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其次,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要明确政府行政管理的程序和规定,增强欧盟跨国公司对中国政府行为的预期,坚决杜绝对外资企业的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行为;二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制度,更好地保护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强外资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的协调,鼓励欧盟在华投资企业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行为举措,为这类企业提供更为有利的生产、经营环境。最后,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储备。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都倾向于实行本地化经营,因此对于东道国本地的人才需求较大。但是目前欧盟在华投资企业普遍反映它们急需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太少,而那些懂外语、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懂西方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样它们不得不从本国或其他国家招聘人员到中国任职,不仅难以实现本地化经营战略,而且还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利于提升外商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要重视高层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弥补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引资软肋。

  四、早期收获、务实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伟的国家战略,涉及60多个国家,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推进"一带一路"的思路逐步清晰,用基础设施建设做突破口,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是钱,因此成立丝路基金和亚投行,开局良好。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加强中国和欧盟的经贸关系同样应将争取"早期收获"作为重要推进点。在重点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合作机制安排上,应大力体现"早期收获"的安排,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国与欧盟经济关系的深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通过推进高铁西进,连接中国西部边疆和中亚、中东直至欧洲的亚欧大陆桥,可以加速亚洲和欧洲大陆的经济整合,从而实现中国在海权和路权上两个轮子的同时驱动,形成中国在亚欧大陆的经济整合和环太平洋经济整合中的对冲格局。

  由此不但能够开辟中国和欧盟,以及沿线中亚、中东等地区的新的国际市场,缓解传统市场外需不足的压力,还能通过高速铁路带动的城市化、城镇化西进,彻底改变中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格局,从内外两个方面消解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同时,通过道路连通为中欧经贸往来带来更大的便利。

  (二)加大金融合作。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一般来说,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难度相对较大,特别是那些跨区域项目,往往会涉及重大风险和众多不确定因素。继英国之后,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等欧盟国家均已同意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欧盟国家还对参与丝路基金产生浓厚兴趣,为"一带一路"战略下加强中欧金融合作创造了良好开局。一方面,欧盟主要金融强国加入亚投行,使关于亚投行的一系列激烈国际争论告一段落,其与IMF等现存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也不再是大问题,使亚投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金融机构。另一方面,亚投行的经营运作需要借鉴和吸收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经验和人才,而欧盟国家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另外,通过金融合作,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欧盟国家的使用规模,建立服务人民币走出去的金融体系。

  (三)继续加强贸易和投资。

  如加大中国与欧盟国家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相互进口,以此形成中国和欧盟市场之间的对称性的相互支持。2014年中欧班列从9对增加到21对,运力增加了一倍多,全年货运量同比增加近3倍,通过中欧班列出口的商品金额预计已经达到140亿美元左右。通过增加出口和扩大对外投资,增加回程货源,大力提高中国开往欧洲的快速货物班列的效率和水平。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际经济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