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状
随着中韩双边贸易、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国间经济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成为进一步加强两国经济关系的重要一步。基于此,中韩自由贸易区受到两国的高度重视,并从民间合作发展至政府间合作。
4.1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进展。
4.1.1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2004 年 2 月,在"中、韩经济通商合作第一次会议"上,中方首次提出"关于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的提议。同年 9 月,中韩经贸部长在"东盟 10+3"财长会议上就民间层次联合研究中韩自贸区一事达成协议。同年 11 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韩国总统卢武铉在智利参加 APEC 领导人会议期间就缔结中韩自贸区达成共识,并共同宣布启动中韩自贸区可行性的民间学术研究。2005-2006 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对建立中韩自贸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在静态模式下,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将使中韩两国的 GDP 分别增长 0.395%和 2.443%,在资本积累模型下,中韩两国的 GDP 将分别增长 0.584%和 3.313%.
民间研究结束后,中韩双方同意于 2007 年初启动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可行性研究。此次联合研究委员会由政府、商界和学术界的代表组成,对中韩自贸区的可行性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评估。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建立中韩自贸区的宏观经济影响、自贸协定的涵盖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对产业的影响以及敏感产品和敏感领域的处理方式等问题。2007-2008 年,双方共举行五次联合会议。
2010 年 5 月 28 日,中韩双方宣布结束中韩自由贸易区官产学联合研究,并由双方经贸部长签署谅解备忘录。中韩自贸区联合研究报告认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将促进两国经济合作和贸易增长,增强两国经济的协同效应,并提高两国在区域和多边领域中的地位。双方商定,下一步将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一步交换意见,为早日启动谈判创造条件。
4.1.2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阶段。
2012 年 1 月 9 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就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达成协议。2012 年 5 月 2 日,中韩双方在北京举行中韩经贸部长会议,双方就中韩经贸关系发展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发表了《部长联合声明》,宣布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
2012-2014 年间,中韩两国共进行了十四轮谈判。其中,1-7 轮谈判属于模式谈判阶段,双方在模式阶段达成的共识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协定范围及各领域谈判的原则、框架及内容要素等;8-14 轮谈判属于出要价阶段,就相关核心问题进行谈判。2014 年 11 月 10 日,中韩双方共同确认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并签署了结束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的会议纪要。2015 年 2 月 25日,中韩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至此,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协定有望年内生效。同时,双方承诺在协定签署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
4.2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中韩自由贸易区可以为中国扩大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机遇,同时有利于中韩两国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首先,中韩两国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通过降低关税水平和减少贸易壁垒,在区域内部实施自由贸易。一方面,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并从该成员国进口,可以实现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由购买本国高成本的产品转向购买从成员国进口的低成本产品,可以节省开支,提高福利。
其次,自贸区建立后,中韩两国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域市场。在这个区域市场中,贸易规模的扩大推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施专业化生产,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此外,规模经济的形成,能够促进中韩两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贸易摩擦。
再次,中韩建立自贸区后,中韩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进一步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中国的比较优势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的比较优势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关税的降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使得贸易成本降低,这必然一定程度上限制各自劣势产业尤其是高敏感产业部门的发展,增加中韩之间同类产品的竞争力。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通过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占领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国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中韩两国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提高两国在全球中的竞争力。
最后,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在投资方面为双方提供了稳定的政策保障。中韩自贸区建立后,投资环境会进一步优化,能够促进双边投资规模的扩大。此外,按照自由贸易区理论,实施严格的原产地原则,即只有在区域内或主要在区域内生产的产品才可进行自由贸易。这必然促进区域外国家加大对中韩的直接投资,以维护其市场份额。通过投资不仅可以引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2.3中韩贸易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分析如果两个国家的贸易互补性越强,两国加强经贸合作越有助于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而实现双赢。因此,需要定量分析中韩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达到何种程度。本文使用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具体分类方法以《国际贸易标准分...
第5章中韩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在经贸、政治、文化交流及民间往来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两国关系在总体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平稳向前发展。推进中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未来两国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两国加...
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是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据统计,中国目前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据海关数据显示,从2009年末到2013年末的四年间,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增长108.26%,2013年度达到4436亿美元;相互投资累计超...
2.2中韩服务贸易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都较晚。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服务贸易开始发展起来,而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重点发展制造业,直到90年代,服务贸易开始受...
随着国内市场消费的提升,产业链结构的调整,全国处于积极扩大进口的新阶段。义乌先前抓住了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下义乌应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转型,开辟出新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结论中非经贸关系在2000年的中非论坛机制建立后,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近年来,双边的合作、交流不断加深。研究中非经贸关系的历史发展轨迹、分析现有的合作模式、对比其他大国的合作现状、试图思考未来更有潜力的新型合作模式,是在我国对外关系...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其中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七大洲都相继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举步艰难,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各国开始...
5自由贸易区(FTA)与对外经济贸易分析5.1自由贸易区(FTA)对贸易流量影响分析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流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采取综合分析多种对贸易流量影响因素,来判断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引起了怎样的贸易流量变化。本文利用...
摘要在全球文化事业伴随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国际贸易不可分割的文化贸易,逐渐成为各个国家经济上的新增长点,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焦点由原来1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而与文化贸易相应的政策和环境对其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中韩两国地理位置临近,文化相通,产业结构互补,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程度不断提高,经济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加强。本文以中韩经济一体化作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