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5 共472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析

  3.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3.1.1 对外贸易总体规模。

  随着我国加入 WTO,尤其是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见表 3-1)。新疆进出口额从 2001 年的 17.71 亿美元增加到 2013 的275.62 亿美元,年均增长 25.7%.2001-2013 年,新疆的进出口额和出口额除个别年份和 2009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外,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虽然进口额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出口额。2001 年新疆进出口额为 17.71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 6.68亿美元,进口额为 11.03 亿美元,分别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 37. 74%和 62. 26%.2008 年新疆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 200 亿美元,达到 222.17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 192.99 亿美元,进口额为 29.18 亿美元,分别占新疆进出口额的 86. 87% 和 13. 13%.此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新疆的进出口额有所下降,2009 年仅为 138.28 亿美元,2010 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13 年新疆进出口额再创历史新高,增加至 275.62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9.50%,比全国高出 1.9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 222.70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5.11%;进口总额 52.92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 9.13%.

  3.1.2 对外贸易市场分布。

  新疆对外贸易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见图 3-1、图 3-2)。从 2001-2012 年的市场平均份额来看,亚洲 48.68%、欧洲 45.02%、北美洲 3.51%、拉丁美洲 1.07%、非洲 0.97%、大洋洲 0.53%.2001-2006 年,新疆对外贸易中在欧洲市场份额一直稳定在75.51%-88.39%,2007 年则急剧下降至 9.99%,此后一直保持在 9.99%-11.43% 之间,即表现出"高稳定-骤降-低稳定"的波动趋势;而亚洲市场的份额从 2001-2006 年一直稳定在 10% 左右,2007 年开始则突然上升至 86.95%,此后一直保持在 80%-90%的水平,表现出"低稳定-骤升-高稳定"的波动趋势;在北美洲的市场份额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份的趋势,从 2001 年的 7.83%一直下降到 2010 年的 1.52%,此后略微上升至4.45%;在非洲市场的份额总体表现出起伏不定的状态,2001-2003 年呈"V 型"趋势,2004 年达到最大值 1.27%,此后开始下降,2008 年降至最低值 0.6%,从 2009 年开始上升直至 2012 的 3.6%;在拉丁美洲的市场份额在 2005 年之前最高达到 3.56%,之后则从2006 年的 0.28%一直缓慢上升至 2012 年的 1.69%;2001-2012 年间大洋洲的市场份额呈标准的"V"型趋势,2008 年为谷底最低值,之后逐渐上升。

  3.1.3 对外贸易进出口产品结构。

  本文采用联合国"标准国际贸易产品分类"方法对新疆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进行分析,联合国秘书处起草的《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分类》(SITC)中将商品分为十大类(SITC0-SITC9),其中将 SITC0-SITC4 划分为初级产品,即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0)、饮料及烟类(SITC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原料(SITC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3)、动植物油脂(SITC4),SITC5-SITC9 划分为工业制成品。按照这种商品分类方法对新疆 2001-2012 年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一)出口产品结构。

  从表 3-2 中可知,除个别年份外,新疆出口的初级产品呈下降趋势,由 2001 年的33.14%下降到 2009 年的 15.54%,其中,2005 年为最低值,仅占出口额的 9.81%.2005年开始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渐增加,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由于随着发达省区产业转移的深入,新疆不断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大力发展部分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从表 2 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新疆出口商品结构通过调整而不断优化,从 2001 年开始新疆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比重已经超过了60%,基本完成了出口商品从初级产品向工业产品的转变。

  为了进一步分析新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问题,本文将新疆对外贸易商品在 SITC分类的基础上再分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三大类。总体来看,个别年份除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额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 2012 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达到 72.29%.这由于新疆对外贸易虽然在资源禀赋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缺乏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资金,技术水平较低,人才也相当匮乏等原因的限制,只能在一些成本低,投入资本较少的产业上发挥自身的优势,比如,农产品,防止、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在 2003年后呈平稳性发展,基本在 10%左右保持稳定,略有起伏。2001-2002 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高于其他两类产品,而从 2003 年开始,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快速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却大幅上升,并且不断拉大与资源、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之间的距离,从此占据新疆出口产品的主导地位,成为新疆对外贸易出口的主要推动力。

  (二)进口产品结构。
  
  从 2001 年到 2012 年,对新疆进口产品结构总体而言,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上升而工业制成品比重下降,进口产品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初级产品的比例由 34.72%增加至 62.92%,且在 2008 年比重达到最高值 67.62%,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 65.28%下降到 38.88%,且在 2008 年比重达到最低值 24.89%.原因是这几年来新疆外贸企业的生产能力有所提升,企业为生产而服务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使产品附加值逐渐增加,从而部分本地生产的工业制成品逐步替代国外产品的进口,大大降低了多进口产品的依赖。

  三类进口商品分类来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小,基本徘徊在 20%左右上下波动。劳动密集型产品表现为波动性下降状态,在 2002 年上升至最高点后逐渐下降,至 2008 年的谷底,2009 年开始略有上升。资源密集型产品表现为波动性上涨状态,所占比重在 2003 年为最小值,此后呈逐年递增趋势,到 2008 年年增长至最高点,2009 开始略有下降。从图中可知,2005 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增长至略低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而从 2006 年开始所占比重已经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新疆进口商品的重要推动力。这是由于一方面,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东部沿海省市对新疆支援建设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新疆工业的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增加。

  3.1.4 新疆对外贸易方式概况。

  新疆对外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其它贸易。从表 6 可以看出,新疆目前主要的贸易方式为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占新疆对外贸易额的 50%以上,占据新疆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一般贸易占比近三分之一,而加工贸易和其它贸易所占比重在 25%以下。新疆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国家边贸优惠政策的施行促使了这种贸易方式格局的形成,并且新疆对外贸易出口产品中的工业加工产品大多都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品,新疆只是这些产品的"中转站",从中获益有限。

  从 2001 年到 2012 年,新疆边境贸易占总贸易额比重平均为 63.50%,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外,总体呈倒"V"型趋势,2008 年为分界点,2008 年之前边境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在 2008 年达到最高点,占总贸易额的 79.40%,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边境贸易比重逐渐下降。加工贸易由 2001 年的 8.28%下降到 2012 年的 1.03%,平均比重为 26.23%.加工贸易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方式,其在新疆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却较小。原因是新疆被内陆包围,地域辽阔且交通运输相对不便,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在客观和主观上都要求向内陆转移。其它贸易变化趋势起伏不定,但总体来看呈上升趋势,平均比重为 6.33%.2001 年所占比重仅为 5.64%,到 2012 年比重逐渐增加至 13.73%,且在 2010 年达到最大值为 18.24%,这代表着新疆对外贸易方式不断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演变。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围高山环绕,远离海岸线,南北两面的绿洲被沙漠戈壁分片隔离,历史上交通十分困难。但在古代历史上,新疆却成为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发挥过独特作用。在数千年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新疆一方面发挥了联接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作用,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本地的经济贸易活动。自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的对外贸易事业开始步入了长足发展的历史时期。从新疆和平解放至今,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3.2.1 封闭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1950-1978 年)。

  这一阶段新疆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这一时期新疆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之中,新疆进行对外贸易的目的仅仅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对外贸易处于艰苦创业,曲折发展时期,主要以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国家管制型对外贸易行为为特征,主要贸易国为原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其中以对苏贸易为主体。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中苏两国政府协议项下的记账贸易,即按照国家间达成的协议,每年限定进出口额度与增幅比例。自 1962 年中苏贸易中断后,新疆对外贸易开始转向西方国家和港澳地区,同时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950-1978 年新疆对外贸易进出口额波动幅度较大,这一方面由于当时新疆主要的贸易伙伴国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60 年代初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对苏贸易锐减、国家设在新疆的各边境口岸也相继关闭。于是新疆的外贸地理方向由向西转为向东,贸易对象转为港澳地区和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方式也变成了国际通行的现汇贸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产业结构层次低、国内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导致新疆对外贸易商品数量少、种类单一,经济发展与社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对外贸易更是处于历史最低点。加上受当时贸易体制的影响,新疆不能直接经营进出口贸易,进口由国家各外贸公司同意购进,按计划分拨给各个地方;出口则需从新疆向沿海地区的口岸调运。因此这一时期新疆对外贸易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3.2.2 开放条件下的出口导向战略(1979-2000 年)。

  这一阶段新疆实行的是出口导向战略。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市场化对外贸易行为为特征。国家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贸政策进行了调整,即实行了倾向于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此时新疆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也从封闭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逐渐转向了出口导向战略。

  国家先后实行的一系列诸如出口退税、贸易补贴等优惠政策,也极大地促进了新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1981 年国家赋予新疆进出口贸易自营权,次年新疆外贸总额就超过了亿美元大关。1983 年 11 月新疆霍尔果斯、吐尔尕特口岸重新开通,1986 年 1 月,霍尔果斯口岸被批准正式通货,1990 年批准开放阿拉山口口岸,各口岸的陆续开放,为新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新疆边境贸易逐渐恢复发展,年均过货量持续上升。从 l992 年开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调节为主导,政府逐渐淡出贸易管制的对外贸易行为为特征。同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同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新疆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这一时期新疆对外贸易处于沿边开放,迅速发展阶段。

  3.2.3 温和的出口导向战略(2001 年至今)。

  这一阶段新疆实行的是一种温和的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参与分工更加细化,促进多元化自由贸易战略的发展。这一时期新疆对外贸易处于向西开放,突破发展阶段。自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以及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始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新疆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疆进出口额从 2001 年的 17.71 亿美元增加到 2013 的 275.62 亿美元,年均增长 25.7%.2007 年新疆外贸总额突破 100 亿美元,2013 年外贸总额上升至 275.62 亿美元。同时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新疆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实现突破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这一时期新疆对外贸易处于向西开放,突破发展阶段。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际经济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