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传播学视阈下微信传播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11 共304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微信传播的基本属性探讨
【绪论】微信传播功能特点研究绪论
【第一章】微信传播的要素分析
【第二章】微信传播丰富了社会传播系统的运行
【第三章】微信的传播特性
【第四章】微信全新传播特性带来的传播阻碍
【结语/参考文献】传播学视阈下微信传播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本文从经典传播学理论的基础"5W 模式"入手,继而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类型区分规则来探究微信,从而总结出微信传播的特性,并提出微信的传播阻碍。在这样的梳理中,我们不难看出微信的传播特性:微信传播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十分丰富,微信传播带有强烈的个性化、娱乐化,微信传播中传授双方的关系建立门槛很低且建立的方式趣味性十足,微信传播中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均可实现这使得传播的有效性极高,微信的朋友圈传播隐私性和安全性极高,微信的朋友圈分享性传播和原创内容的可视性极高,微信朋友圈中用户的虚拟角色扮演性与现实角色寻求认同性并存,微信传播融合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兼有分众传播。以上几个特性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微信传播的实质,从而不难总结出微信传播的阻碍"信息孤岛"的传播局限性较强、自身发展较为不稳定易受竞品影响、承担社会责任是面临的难题。

  随着微信功能模块的多元化发展,如手机游戏、支付功能、购物功能、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功能等等,用户的粘性得到空前的提高,"刷微信看朋友圈"几乎是现在国内移动智能手机用户的风尚。但这也使得微信接下来的每一步走都需要考量更多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影响因素,腾讯这只巨型企鹅似乎在慢慢走出"抄袭"的骂名而收获很多高端用户,并获得了国际互联网市场的认可和赞誉,许多国外智能手机用户也喜欢 WeChat 这款来自中国的 APP.微信给腾讯带来的口碑转变似乎是微信团队收获一款产品的成功之余所未曾想到的。微信的庞大用户群和巨大影响力自然地触发了人们关于腾讯团队如何利用微信赚钱、用户如何利用微信赚钱的微信商业模式的探讨,本文虽然未曾涉及微信的商业盈利模式,但是传播学视阈下的微信探究一定可以给其他学术领域对微信的研究以借鉴。微信接下来的发展到底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还要接入多少与金钱有关的功能?怎样的植入式广告传播才不会引起用户的反感?这一系列的产品设计的相关问题无疑需要腾讯的仔细思考和全局考量。

  而作为普通微信使用者的我们,理性地使用微信是我们必须时刻铭记的。当我们依赖于微信带来的改变和其便利性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不受微信传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要善用微信的社交功能,不过于暴露自己也不过分窥探他人。我们要善用微信的支付功能,确保钱在虚拟流通中得到合理配置。要以一颗清醒的头脑阅读微信之中传播的来自网络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消息,不被流言谣言所蛊惑。正如微信团队自己所说,微信试图打造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其带给我们的体验是全方位且全新的,但科学技术终究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乐于享受微信带来的便利也必须保持清醒,这样才能让微信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A.普通图书:
  
  [01] 陈亮途。社会化营销:人人参与营销的力量[M].万卷出版社,2011.
  [02](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03]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04] 威廉·E.布隆代尔。徐扬译。《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华夏出版社,2011.
  [05] 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06](美)迈克尔·舒德森。许桂权译。新闻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2010.
  [07] 蔡文。新闻编辑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08](美)约翰·维维安。 王亦高 刘滢 朱莉莉译。大众传播媒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09] 展江。大众传播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 段京肃。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美)保罗·莱文森。何道宽译。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3](日)吉见俊哉。苏硕斌译。媒介文化论[M].(台湾)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
  [14] 邱道勇。微信改变世界[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15] 萧秋水。微信控 控微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6] 张国良。2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7](美)詹姆斯·罗尔。董洪川译。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商务印书馆,2012.
  [18] 李丹丹。手机新媒体概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19] 谢新洲。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M].华夏出版社,2010.
  [20]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四版)[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21](美)理查德·韦斯特。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美)拉里·A·萨默瓦。闵惠泉译。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3](加)罗伯特·洛根。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4] 苏宏元。网络传播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5] 严三九。网络传播学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6](美)E·M·罗杰斯。殷晓蓉译。传播学简史 一种传记的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7](美)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九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8] 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9] 马为松、罗青。新媒体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0] 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1](美)杰伊·布莱克、詹宁斯·布莱恩特、苏珊·汤姆森。大众传播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2] 程杰。网络传播学(第二版)[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33](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4] 钟鸿铎。传播学教程[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35]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6] 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7](英)丹尼斯·麦奎尔 (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8] 秦艳华 路英勇。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9] 欧阳敏。微信让你生活更精彩[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40] 朱艳婷 丁当。微信来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41] 孔斌。无"微"不至 微信这样改变世界[M].中国长安出版社,2014.
  [42] 吴银平。微信价值完全开放攻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B.科技报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2] 互联网实验室&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微信类移动通讯软件行业的发展报告》[R],2013.
  
  C.学位论文:
  
  [1] 陈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用户采纳[D].华中科技大学,2012.
  
  D.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 何煜雪。微信传播[J].快乐阅读,2012(15)
  [2] 靖鸣 周燕 马丹晨。微信传播方式、特征及其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4(07)
  [3] 张伟。微信传播的特点分析[J].科技风,2014(09)
  [4] 谢新洲 安静。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3(11)
  [5] 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11(02)
  [6] 熊称宇。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J].瞭望新闻周刊,2004(02)
  [7] 熊江卫。分众传播的成因与对策[J].视听界,2000(05)
  
  F.报纸中析出文献:
  
  [1] 刘佳。张小龙首次公开解读微信到底是什么[N].第一财经日报,2014.12.12(A16)
  [2] 邵双平。圈子就是社会关系[N].杭州日报,2007.07.14(17)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