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微信互动中点赞的内容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1-09 共979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3 内容分析。

  微信中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赞"在发生,本研究认为这些赞都是具有不同内涵意义的,根据发布者、信息内容、点赞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有所差异。

  在深度访谈中,研究者提问获取每位受访者近期的十个点赞行为,并截图存档,同时请受访者以三到五句话描述当时点赞的想法,以每个点赞原因的陈述作为本研究分析样本。

  以每一"个"点赞行为为主要单位,在深度访谈中共有 10 位受访者,每位搜集 10 个点赞行为,共有 100 个。每个点赞行为都会对应搭配一"则"信息,以每则信息为分析单位。

  3.3.1 栏目建构。

  内容分析利用栏目的定义与建构,再以栏目表进行编码。本研究依照研究问题,将栏目表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用户资料,第二部分为信息形式,第三部分为点赞行为。第三部分点赞行为为本研究重点,而第一部分用户资料及第二部分信息形式的栏目定义,是希望可以透过栏目间的差异,解释第三部分的差异,检视这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分成三部分编码。其中第一部分微信用户资料以人为分析单位,第二部分信息形式及第三部分点赞行为均以每个"点赞"想法为分析单位。

  本研究将影响"点赞"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三大变量--"对信息的态度"、"人际互动"动机及"自我呈现"意向。"对信息的态度"分为认知途径和情感途径,认知途径又分知晓度、认同感和功利性三方面。"人际互动"动机共有五种,分别为互惠利他动机、社交动机、归属动机、信息性动机和娱乐动机。"自我呈现"意向在经营微信和发布信息时,具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但点赞时就较为单纯,故本研究不再予以细分。

  具体编码时,先针对"对信息的态度"、"人际互动"动机及"自我呈现"意向这层次编码,这三个概念根据文献资料发展成栏目定义,再根据访谈资料展开关键字。

  根据研究者体验式观察法获得的微信使用经验及访谈资料,以上三点是可以同时影响"点赞"行为的,因此编码时无法仅勾选一项,而是依据编码者判断这三者影响程度的大小,在进行数字上的分配。因这三者通常是交互作用后一起发挥影响,三者是可以同时拥有,只是程度上具有差异。个别栏目的满分为 2,最低分为 0,当编码者认为个体点这个赞时,受到信息态度的影响程度非常大时,则给信息态度 2 分,若是程度中等,则给 1 分,若在搜集的点赞资料中,编码者认为完全没有提及对信息态度,则给 0 分。分数除了个别栏目程度高低以外,还必须以栏目间的差异来判断,举例说,若同时受到两个栏目影响,且影响程度相当,都很大,可以都给到 2 分。如果有一强一弱两个栏目影响,可分别给 2 分和 1 分。每则信息的栏目总分必须达到 2 分以上,因为 2 分就是点赞行为的门槛,所以若受访者完全是受某一栏目所影响,则给该栏目 2 分,即使没有很显着的关键词让编码者觉得影响程度很高,但若其他两栏目都完全没有影响程度,相较之下这个栏目的影响程度还是很高的,因此也要给到 2 分。

  这一层次的栏目完成编码后,再向下一层次推进,"对信息的态度"及"人际互动"动机又分别包含更细致的分类,如果这两项在首层次的编码不是 0 的话,则必须进行下一层次的分类,下面加以说明。

  1.自变量:"对信息的态度".

  根据文献及访谈资料,将对信息的态度分为认知途径和情感途径,其中认知途径又分为知晓度、认同感和功利性。为了避免过于繁琐的分类,因此认知途径的分类不再推演至新的层次,以该层次进行编码。因此,"对信息的态度"分为四个栏目,分别为"情感途径-主观性"、"认知途径-知晓度"、"认知途径-认同感"及"认知途径-功利性",分别的定义及关键字。

  透过访谈资料,本研究认为受访者对信息的态度基本是由这四个途径之一产生,较明显分辨出最主要的途径为何,因此进行编码时,只能以其中之一登记录入,情感途径-主观性编入 1,认知途径-知晓度编入 2,认知途径-认同感编入 3,认知途径-功利性编入 4.

  2.中介变量:"人际互动"动机。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及文献资料,研究者将"人际互动"动机归纳为五种,分别为互惠利他动机、社交动机、归属动机、信息性动机及娱乐动机。深度访谈中,受访者的回答资料也能够与这些动机相对应,因此本研究以此五项动机为人际互动的细分栏目,分别的定义及关键字。

  访谈资料中,上述五个动机是可以共存的,但在点赞行为发生的一刻,还是会受到某一个最主要的动机所影响,同时本研究也认为在微信这一即时通讯应用中,用户受互惠利他动机或社交动机影响最深,因此在编码时仍以择一方式进行,选择一个最明显的动机登记录入,互惠利他动机编入 1,社交动机编入 2,归属认同动机编入 3,信息性动机编入 4,娱乐性动机编入 5.

  3.中介变量:"自我呈现"意向。

  自我呈现又称为印象管理,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把握自己外在形象的理论。通常,在不同的人际交往和公众面前,人们总是对不同的人展现不同的自我,以便给他人留下最佳印象。E·戈夫曼对自我呈现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每个人为了获得肯定的评价,总试图在社会生活各个情境中控制恰当的形象,因而很多时候向他人表演自己。

  微信用户的个人形象管理在微信及朋友圈这样的强关系社区中是不可忽视的概念,而"点赞"除了关乎信息及发布者,也因"点赞"的朋友间可见性,传达了"点赞"用户的个人意向,影响到自我形象呈现。

  3.3.2 信度分析。

  本研究确认编码栏目后,抽取样本数的 30%进行检测,共计 30 则。由研究者邀请另一位本科就读新闻学专业,硕士就读传播学专业的同学作为评判者参与进行检测。研究者先对评判者进行培训,帮助评判者了解本研究的方法、内容与主旨,明确影响"点赞"行为的三大变量在栏目表中的定义及区分,保持相同的分析维度,判断访谈材料,将研究者与评判者的评判结果根据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进行信度分析。

  本文依据李克东教授提出的内容分析法信度公式进行计算,公式如下R=n×K/[1+(n-1)×K]

  其中,R 为信度,n 为评判人数量,K 为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K=2M/(N1+N2),其中 M 为两个评判者都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 为第一评判者分析的栏目数,N2 为第二评判者分析的栏目数。

  通过计算二位评判者对三大变量的影响、信息态度产生途径、人际互动动机的相同则数 M 分别为 22、24 和 27,平均相互同意度 K 分别为 0.73、0.8 和0.9,信度 R 分别为 0.84、0.89 及 0.95,结合经验,信度大于 0.80,可作为内容分析的资料。

  3.3.3 资料分析。

  在深度访谈中,研究者发现,所提出的影响微信用户点赞的三个变量很少单独地影响点赞行为的发生,较多数的情况是"对信息的态度"、"人际互动"动机、"自我呈现"意向三者彼此交互影响,透过受访者近期的十个"点赞"行为及想法资料,比对分析各变量,加以整理归纳。

  3.3.3.1 "对信息的态度"的分析。

  Engel、Blackwell 和 Miniard(1995)提出的态度的两个组成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认为二者会影响到行为意向,进而影响最后的行为。本研究以微信用户对信息的知识信念产生正面态度归为认知途径,又细分为对知识信念的知晓度、认同感及信息内容的功利性;将微信用户对信息的感觉产生正面态度归为情感途径。

  通过总结受访资料,获得上表认知途径与情感途径的差异对比。可以发现,因认知途径要经过认知基本模型的过滤,对信息处理速度较慢,需要较多的资源协同处理,透过文字为主的信息,能够更深度的传达信息,也正因为认知途径处理的资源较多,微信用户在看到于自己知晓度低、认同感低、功利性低的信息,用户就不会再继续处理,因此不太容易产生负面态度。

  相反,情感途径不需透过太深层的处理,也不需要较多资源去处理,处理较快速,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图片、照片无论篇幅或色彩,相比于文字更容易被看到,所以照片为主的信息容易产生情感途径的正面态度,同时也容易产生情感途径的负面态度。在访谈资料中反馈为"总有些特别自恋的人,每天晒各个角度自拍照,要不就是晒这晒那,很反感。"在对十位受访者搜集的共 100 个"点赞"行为及想法资料中,有 64 个受到对信息态度的影响,其中情感途径占 33 个,认知途径占 31 个。对信息的态度各途径具体数量分析。

  从表格中数据可见,认知途径与情感途径的比例均接近一半,可以说,这两个途径较平均地分配在受信息态度影响的"点赞"行为中,不存在集中某一途径的趋势,也回应了 Engel、Blackwell 和 Miniard 态度组成因素的观点。

  由认知途径触发的共计 31 个点赞行为中,细分为知晓度、认同感和功利性三类,各占 9 个、21 个和 1 个。相比较可见三者数量差距较大,认知途径触发的点赞行为中,近七成的微信用户通过"点赞"表达出"我赞成"的认同意义。

  3.3.3.2 "人际互动"的分析。

  不同于"对信息的态度"是根据微信用户个人的既有概念或感觉而产生,"人际互动"的概念是基于微信用户个人与他人的人际互动而来,作为一种社会交换动机,"人际互动"的概念也反映了微信以互动为核心的本质属性。

  透过文献梳理并结合深度访谈资料,本研究将触发微信用户"点赞"行为的"人际互动"动机归纳为五点:

  A 互惠利他动机。

  "他前几天给我发的朋友圈点赞了,我得给他还一个赞""我给她点赞了,等我发东西,她也能关注,给我点赞啊"中国人"礼尚往来"的民族文化习惯在"点赞"行为中也得到了体现。因互惠利他动机触发的微信用户"点赞"行为,可能出自受惠于他人为自己"点赞"的还礼回馈,或希望通过为别人点赞换来更多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及"回赞".

  同时,这种互惠利他动机不仅源自于线上互动,还源自于线下现实生活,如生活中受到他人的关心、鼓励,将这份恩惠回馈到线上世界的朋友圈里点一个"赞".可见,无论是线上或线下的互惠都可以触发"点赞"行为的交换。

  "比如我的领导啊,老师啊,长辈发的东西,都点赞支持下""朋友发来说她要参加一个***集赞活动,帮她点个赞呗,就去点了"在人际互动中,为了他人利益的最大化,为了给朋友、师长、领导"面子"地点赞,也成为受访者"点赞"的动机。相比于微信用户出于互惠利他动机主动地"点赞",一些受朋友邀请而发生的点赞行为则略显被动。

  B 社交动机。

  "不适合发表评论,或想评论却不知该说什么""借点赞向朋友传达自己的关心关注,避免没话找话的尴尬,维护关系""都在一个圈子里的朋友全点赞了,我也得融入圈子跟着大家点个赞"结合调查问卷选项及访谈资料,将微信用户维护既有的人际关系,激活巩固社会关系网络而发生"点赞"的动机归纳为社交动机。人在很多时候有互动需求,但没有表达需求。点一个赞,虽不言不语,却流露出对朋友新动态的关心关注,不仅可化解对朋友一些状态不知该说些什么的困惑,还可以避免没话找话的尴尬,点赞成为"我在默默关注你"很好的替代。"点赞"的社交价值不仅在于"互通有无",告诉朋友自己在关注、赞同他们,同时意在获得他人的关注,融入并扩大自身的圈子。

  C 归属认同动机。

  "他发的东西真的很有道理啊,我喜欢,很认同""发自真心喜欢、认同、深有感触,惺惺相惜"在调查问卷关于"点赞"行为动机一题中,超过七成的微信用户选择出于自己对发布内容深有感触,真心认同、喜欢,有归属感和共鸣,在"点赞"同时,还会发表评论,多见于微信用户对所发布内容有相似经历或感受,惺惺相惜、有情感共鸣。

  D 信息性动机。

  "看到实用有用的信息,点赞标记后自己转发或者收藏,留着以后用"在微信朋友圈里,对微信用户这似乎是条不成文的规定,转发朋友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前,都先点个"赞"再转走,是一种涵养、礼貌。这一点,在深度访谈中,也由访谈资料得到验证。信息性动机是带有目的性的获取信息,解决微信用户的外部需求。借助朋友圈的平台,微信用户获取或分享信息,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当下遇到的或未来可能预见的问题及困难,为微信用户提供信息性的帮助。

  D 娱乐动机。

  "朋友发了遇上倒霉闹心事,给他点个赞逗逗乐,开个玩笑""一般看到什么都会给点赞,点赞上瘾啊,我是点赞党,哈哈"Wang(2004)认为人们在网络中的各类活动能让他们得到放松、娱乐、消遣等。

  对友人在朋友圈发布的烦恼或遭遇作为消遣娱乐的素材,通过"点赞"去调侃、娱乐自己和朋友,本研究归纳为娱乐动机。同时,将朋友圈里的老好人"点赞党"这类微信用户"点赞"动机也归入娱乐动机中,作为他们人际互动的一种特有模式。

  在分别理解了五种动机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搜集的受访者 100 个点赞行为及想法加以分析,受到"人际互动"动机影响触发的"点赞"行为共有71 个,其中互惠利他动机占了 24 个,社交动机占了 21 个,归属认同动机占了15 个,信息性动机占了 6 个,娱乐动机占了 5 个。

  透过以上各动机所占百分比可见,互惠利他动机所占比例将近四成,可以说是以"人际互动"动机中触发"点赞"行为最常见的动机。

  3.3.3.3 "对信息的态度"与"人际互动".

  在微信朋友圈中,信息的呈现方式是以发布者的名字在左上,下面紧接发布的信息内容,因而在微信用户刷新朋友圈查看一则信息时,很难只注意到信息本身,往往会一并注意到发布者是谁,有些微信用户甚至是依据发布者是谁,再加以分配认知的资源。

  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一种社会化媒体,最重要即它的社交功能。

  微信用户在微信朋友圈进行互动,以门槛最低的互动行为"点赞"而言,信息本身和发布者同样重要,许多微信用户的"点赞"行为同时受到这二者影响:

  一些呈现出受到对信息态度影响较多,另一些呈现出受人际互动动机影响较多,但大多数时候,受到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合访谈资料,研究发现,"对信息的态度"与"人际互动"是反向的,当微信用户对信息的态度越低时,需要越高与发布者的人际互动动机,才易达到"点赞"行为的门槛;相反,对信息的态度越高时,即便微信用户与发布者人机互动动机较低,也容易触发"点赞"行为。

  "跟我特别好的朋友姐妹发的东西,都很容易给她点赞"此外,访谈资料中还可以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微信用户在刷新查看朋友圈时,不会刻意区分发布者与信息,发布者与信息空间紧密连接的显示在朋友圈里,这时用户对发布者的态度就会延伸到对信息的态度,进而影响到"点赞"行为的发生。简言之,微信用户与发布者人际关系非常紧密、互动融洽,对信息的态度也就被提高,因此而"点赞".

  3.3.3.4 "自我呈现"的分析。

  在自我呈现概念及分析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本研究试着总结出微信用户的四种自我呈现类型,并对微信用户自我呈现方式进行讨论。

  A."自我呈现"类型。

  研究者通过整理访谈资料发现,在"点赞"行为背后,部分微信用户并不会刻意的控制自己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形象,在微信朋友圈这个强关系社区中,他们并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无论是"点赞"、转发或发布状态,都源自于当时的心情及所处的环境。此外,微信中还有一种"设置朋友圈权限"功能,可以由微信用户设置"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及"不看他的朋友圈",由微信用户决定哪些人可以成为自己的观众,而在这群观众面前,他们不需刻意控制自己的某种形象,单纯自然的发布朋友圈。

  从广义上理解的自我呈现等同于印象形象管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自我呈现的一环,在微信朋友圈也不例外。在访谈资料中,研究发现一定数量的微信用户通过"点赞"反映出他们刻意的自我呈现,即经过思考刻意的印象形象管理。因此,本研究以"刻意自我呈现动机和意图的有无"为横轴划分自我呈现的类型。

  对访谈资料的研究还发现,部分受访者在使用微信及朋友圈过程中,接收到他人发布的信息时,会以对他人现有的了解(线上+线下)来推理该发布者这条信息背后的意图,再据此做出回应,也就说是这些微信用户会将信息与现实生活中的发布者结合、比较,推断发布者的自我呈现动机和意图。所以,本研究加入"推断他人自我呈现动机和意图的有无"为纵轴划分自我呈现的类型。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微信用户"有无刻意的自我呈现"及"有无推测他人自我呈现"为标准,建立坐标轴,将自我呈现的类型区分为四个象限。

  本研究将四种自我呈现意向类型区分为"不推测他人自我呈现也不进行自我呈现者"、"不推测他人自我呈现但进行自我呈现者"、"推测他人自我呈现但不进行自我呈现者"、"推测他人自我呈现且进行自我呈现者",为了在后文的分析中易于分辨,研究者保留各类型特性,将四种类型简化为"高冷"、"狗仔"、"太阳"、"演员",后文中将以简称代表各类型,首先对各类型加以解释说明。

  1.高冷--不推测他人自我呈现也不进行自我呈现者。

  此类型的微信用户既不在意别人在做什么自我呈现,也不会进行刻意的自我呈现,在现实生活中被归为高冷族,酷酷的存在,不喜欢自我表现,不介意他人的眼光,也不在意别人的自我表现。他们比较少在朋友圈发布信息,一般发布的信息内容也是想到什么就发布什么,比较随性。高冷们在发生"点赞"行为时,信息喜欢就点赞,不会考虑太多因素,诸如点这个赞对个人形象的影响、别人怎么看自己点这个赞等等。

  2.狗仔--推测他人自我呈现但不进行自我呈现者。

  此类型的微信用户不在意自己呈现出来的印象形象,却关注别人如何呈现自己,像现实社会的狗仔队一样,只注重对目标对象进行跟拍、窥视,不喜欢自我表现,不愿让微信好友了解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也不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眼光。访谈资料中,相对于其他自我呈现类型的用户,狗仔型用户微信使用都保持后台运行,随时接收信息,刷新朋友圈的次数较多,自己很少甚至不发布信息,不愿意自己被发现、被了解,但愿意发现、了解别人,因而在"点赞"行为中,他们会思考发布者信息所传达的意义,并根据对发布者个人形象及自我呈现的了解,决定是否予以"点赞".

  3.太阳--不推测他人自我呈现但进行自我呈现者。

  此类型的微信用户很重视自己在他人面前所呈现出的印象形象,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但不会在意他人的自我呈现,他们视自己为太阳系的中心太阳,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自转,而其他天体都围绕自己公转,这类型的用户似太阳呈现自己,在微信朋友圈中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却不会留意、注意他人。访谈资料发现,自我呈现为太阳型的微信用户"点赞"行为存在这样一个特点,他们会为自己发布、转发的信息内容点赞,表达"不管你们怎么想,我觉得很赞"的态度。

  4.演员--推测他人自我呈现且进行自我呈现者。

  此类型的微信用户不但注重自我形象的呈现,也会注意他人如何呈现自己,像演员一样八面玲珑,在演好自己的同时,还要留意其他演员演得如何,进而开始对戏,进行互动。综合比较四种自我呈现类型的微信用户,演员型是高级的自我呈现群体,既注重刻意的自我呈现,又推断他人的自我呈现意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追求自我呈现的自然性,不显刻意、不着痕迹地将自己欲塑造的形象传达给他人,如同演员要具备自然不做作的演技一样。演员型用户花费在微信的使用时间,是四个类型中最多的,也是最花心思经营朋友圈的,比太阳型更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在"点赞"行为中,他们会思考判断他人线下与线上自我呈现形象的一致性,推断信息的真实意图,结合主观感受去点赞,同时,演员型收到他人为自己点赞的数量也是四类型中最多的。

  通过表中数据可见,演员型人数达到受访者人数的一半,占比最大。结合当前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趋势及访谈资料,本研究认为虽然四种不同的自我呈现类型源自于微信用户的个人特质差异,但随着微信应用的不断完善、微信用户的人际互动不断增强,会促使高冷、狗仔、太阳自我呈现类型的微信用户呈现出向演员转型的趋势,从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不刻意自我呈现,不关心他人自我呈现,到开始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印象,并留意他人的自我呈现。

  综合深度访谈资料及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出这四种微信用户的自我呈现类型,及各类型群体的"点赞"行为特点,但这四种自我呈现类型的差异并不是本研究讨论的重点,只将所建立的四种类型及分析,作为自我呈现意向影响微信用户"点赞"行为的依据。

  B."自我呈现"方式。

  研究发现在微信用户的自我呈现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自然化的自我呈现方式。这种自然化,表现在微信用户会通过朋友圈发布的信息保持线上与线下自我形象的一致性,弥合差异,使线上发布信息的语境、内涵都符合自己生活中塑造的形象,并在自然而然的流露中充实丰富自己在微信好友中的个人印象形象,越是高级的自我呈现群体,越能自然的塑造形象,好似演员高超的演技一般。

  这种自然化的呈现方式,实际源自于这些微信用户几乎都会去推断、观察他人在微信朋友圈背后想要传递的形象和动机,因此在他们看来,别人也会理所应当解析他们的意图,故而尽量以不着痕迹的自然方式塑造自我形象。

  在访谈所搜集的 100 个受访者点赞行为及想法中,受到"自我呈现"意向影响的只有 7 个,数量明显少于"对信息的态度"和"人际互动"动机对"点赞"行为的影响。一个点赞行为最基本能够传达微信用户对点赞信息的认同、喜爱,折射出该用户的一个形象印象,而自我呈现是一种对个人形象印象的管理,在所要塑造的形象基础上,隐匿因"点赞"引发的他人对个人线上、线下形象的外延联想,故自我呈现对于点赞行为发生的影响是阻断的、消极的。研究者在访谈及事后资料整理中发现,"自我呈现"意向通常成为取消点赞行为的决定因素,较少情况是为塑造某种个人形象而发生点赞,所以搜集到自我呈现影响点赞行为数明显较少。举例来说,一贯塑造女神形象的女生看到朋友圈里的搞笑段子,逗得开心很想点赞,但是脑海中自我呈现意向会阻断她,不该让别人对她产生"女神经"印象,故取消了这次点赞行为。

  3.4 模型假设检验。

  在本研究中,根据研究者本人的微信使用经验以及初次问卷调查整理出影响"点赞"行为的三个决定因素"对信息的态度"、"人际互动"动机、"自我呈现"意向,以三者为变量建立"点赞"行为模型假设,再由深度访谈资料及问卷数据内容分析的结果,探讨三个变量实际对点赞行为的影响顺序及程度,经过检验,修正完善点赞行为模型。

  本研究在科技接受模型 TAM 基础上提出的"点赞"行为模型假设认为,"对信息的态度"对"点赞"行为具有最直接的影响,而"人际互动"动机和"自我呈现"意向间接影响,三个变量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点赞行为的发生。在本章前三节对"对信息的态度"、"人际互动"动机、"自我呈现"意向三个变量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节将讨论这三个变量影响"点赞"行为程度及顺序,以验证第三章中提出的模型假设。

  在访谈资料中,受访者多次提及受到三个变量的影响发生点赞行为,但是多是单一变量或两个变量交互影响更易触发点赞行为,而非三个变量共同发挥作用。本研究认为,因为相比留言或分享等互动行为,"点赞"是门槛最低的,微信用户在发生点赞行为时,所感知到的影响因素是具有程度差别的,但不会深刻分析影响因素,通常某一个因素影响程度相对较高,或两个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程度较高,就成为触发点赞行为的主要因素。

  在对 10 位受访者搜集的 100 个点赞行为及想法资料中,受"对信息的态度"影响的有 64 个,受"人际互动"动机影响的有 71 个,受"自我呈现"意向影响的仅有 7 个。因此,本研究认为,从整体而言,微信用户在进行"点赞"行为时,受到"对信息的态度"和"人际互动"动机的影响程度不相上下,分别占到整体的 64%和 71%,而这两个变量的并集占据了整体的 100%,也就是说,在这 100 个点赞行为中,一定会受到"对信息的态度"和"人际互动"动机其中一个变量的影响,说明这两个变量对点赞行为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自我呈现"意向因对点赞行为很大程度上起到阻断的影响作用,因而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对"点赞"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不少受访者表示,在发生点赞行为的过程中,最主要受到"信息"和"发布者"的影响,然后才会考虑点了这个赞对自身形象管理的结果。经研究者总结,认为"对信息的态度"、"人际互动"动机、"自我呈现"意向三个变量对点赞行为的影响是具有阶段性的。第一阶段,微信用户受到"对信息的态度"和"人际互动"动机的影响,对所接收的信息产生态度,同时结合与发布者人际互动的动机,进而产生互动的意愿。第二阶段,"自我呈现"意向作为过滤器,阻断与微信用户自身形象不相符的信息,最后触发"点赞"行为。研究者将"点赞"行为模型整理。

  下面对本模型展开说明解释。

  (一)第一阶段。

  点开微信界面,进入朋友圈功能,若朋友圈一栏有红点,说明有微信好友更新了朋友圈动态,微信用户点开红点,则可以刷新出好友们的最新动态消息,"发布者"与"信息"紧密衔接,几乎同时进入用户视线,这两个因素是最初影响微信用户的。微信用户与信息发布者人际互动的动机及对信息产生的态度,决定了用户的个人点赞意向,不同的人对发生点赞行为的门槛高低不同,但只要超过了点赞门槛,就会触发用户点赞行为的发生。

  (二)第二阶段。

  在本阶段,微信用户思考并检视个人形象,受个体的自我呈现类型所影响,谨慎控制点赞后对其个人形象的影响。对高冷型和狗仔型用户来说,第一阶段足以发生点赞行为,第二阶段没有影响。对太阳型和演员型用户来说,他们非常在意自我呈现所塑造的形象,会检视这个点赞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形象,是否自然地传递其形象,而判定是"点赞"与否。

  综上可见,本研究第三章提出的模型假设中,"对信息的态度"、"人际互动"动机、"自我呈现"意向三个变量对点赞行为的影响程度及顺序存在偏颇,经过检验论证,修正完善,获得"点赞"行为模型。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