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X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状况探究
【第一章】新农村社区建设困境分析引言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历程
【第三章】X县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现状
【第四章】X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解决欠发达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 解决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当由政府、社区、村民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实施。首先,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多方面促进建设: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通过金融支持、单位帮扶等方法,进行多元化筹资,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同时整合惠农、支农有关涉农项目及资金,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相应征地程序,采取适当土地补偿措施,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对宅基地进行整合;加强就业服务管理,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区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全面覆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建立宜工、宜商贸、宜旅游的特色经济;放权于社区组织,减少对社区事务的干预。其次,社区组织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转变职能,支持、促进各类合作社和村民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的发展,加强民主自治宣传,调动村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推行村民自治,保障农民民主政治权利的行使。最后,村民也应当改变观念和认识,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及社区组织中,多参加政府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加收入。通过多方努力,打造经济发达、具有当地特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集农业、工业、服务业、旅游业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
5.1 采用多元化融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
充足的资金来源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筹措到充足的资金,才能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第一,政府要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山区乡镇的农村,它们离县城区域较远,经济条件及农民收入都比非山区乡镇农村要差,所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困难也较多。一是政府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使他们自愿"上楼",广泛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来;二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行绿化,保障水、电、暖等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基本服务配套设施,如图书室、警务站、文体活动室、民间纠纷调解室、计生指导室、社会救助室、"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和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等,鼓励投资主体在社区建立卫生院、敬老院、福利院、幼儿园、学校等社会性服务设施。同时,应避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复投资建设,综合统筹分配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三是要保证房屋拆建、搬迁、重建及土地开发管理等各类专项资金的专款使用,确保资金用到实处,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进行。
第二,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及整合力度。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优惠、激励政策,建立一套保证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土地补偿补贴、社会保障等资金专款专用的保障体系,对惠农、支农有关项目及资金进行整合,使更多涉农资金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确保相应资金落实到位。政府应在政策上重点扶持那些经济基础既薄弱也没有产业支撑的社区,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专项扶持资金,着力解决制约当地社区发展的瓶颈,促进 X 县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三,多渠道融资,拓宽资金来源。一是政府可以从土地流转、社会捐助、金融支持、单位帮扶、村集体投入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筹资,提升资金持续能力;二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优惠和激励等政策引导的方法,吸引企业、组织、个人等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对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和项目开发进行投资,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打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保障社会资金的循环投入,使投资方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共赢。例如河南许昌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建立以利益补偿为核心的招商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纯公益性项目,如道路、绿化、等,通过 BT(建设、转让)投资方式来寻找投资商,由投资商负责公益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建设完成以后,政府同投资商按照等价有偿的原则将项目进行协议收购,分年偿还投资本金,并支付给投资商一定比例的投资回报;对于能够创造收益的公共服务项目,如水电管网、商业医疗设施等,通过 BOT(建设、经营、转让)投资的方式,由投资商筹资建设,建成后允许投资商在约定期限内享有项目的经营管理权,通过经营收入偿还债务、回收成本并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
5.2 整合土地资源,统筹规划建设用地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只有本着"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才能真正解决好其中的土地问题。
第一,采取适当土地补偿措施,保障农民权益。一是要完善相应的征地程序,确保征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严格依照法律进行的。二是要根据当地情况采取适当补偿措施,例如借鉴其他县市对拆迁住房进行经济补偿或同等面积更换、比例部分赠送、多余面积优惠购买及补贴水泥、贴息贷款等措施。
第二,整合土地资源,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一是要在"高效、节约、统筹利用"的原则下,对废弃土地、宅基地、空闲地等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二是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在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前,先要对建设用地的数量及类型进行科学预测,合理规划待建社区的数量、规模和布局,预留好建设用地,尤其是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农田、水利、娱乐健身场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用地的保障,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建设多层、高层住宅,减少占地面积,节约土地。三是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力度,按照宅基地整理规划进行整理,并对整理情况进行奖惩考核,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宅基地整理工作,促进土地的节约利用。在土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情况开展调查,调查全县需要退宅还耕、可撤并村和农村闲置旧房、宅基地、空闲地等土地资源的数量及分布状况。四是制定农民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例如农民想在乡镇或县市购买住房,政府可以采取货币补偿的方式换取其在农村的合法房产,并出售与其他农民;农民自行将宅基地复耕,政府按照复耕标准补偿货币给个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将原有宅基地复耕或允许拆除建设社区新房的农民,所得收益抵扣农民购买社区新房的部分费用或按比例折算房屋面积等等。
第三,统筹规划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扩大使用范围。《土地管理法》兴办乡镇企业、村民建设住宅、乡镇村建设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就可以使用农村集体用地开发建设。
因此,目前主要有建设农村村民住宅、乡(镇)村公共基础设施、兴办乡镇企业等项目才可以使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开发建设。而这些项目在使用土地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土地价格难以衡量、企业利润不易分配等问题,从而引发村企纠纷,不利于集体收入的增加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 在农村集体用地开发建设方面,应本着"同区域、同位置、同用途、同价格"的原则,制订当地农村集体土地价格,在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及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经依法批准后允许企业、单位及个人有偿使用集体土地。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加强流转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流转的合法化、规范化。
5.3 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上楼"后如何维持生计是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土地、产业、就业服务、农民能力素质等方面入手,增加收入来源,让社区农民在新的生活方式下、新的环境里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第一,土地方面。政府应当完善土地市场政策,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加快土地流转,努力实现农民参与到集体土地的统一规划、开发和统一管理的承包和经营活动中去,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
第二,就业服务管理方面。一是调查收集因征地而致失业的农民信息,详细登记失业农民的相关信息,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就业愿望、收入预期、工作简历等等,并开发使用相关信息系统,以利于信息的录入、核查,为当地开展就业扶持项目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收集相关企业用工情况,让失地农民能够及时得知企业用工动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
第三,培养劳动技能,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农户创业难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没有技术。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应定期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种植、养殖、加工、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有了劳动技能,农民自己实现了创业致富,有的农民开发了农家果蔬采摘园,种植草莓、甜瓜、苹果、核桃、红枣等;有的办起了养殖场,有土鸡、孔雀等;有的开办网上商店,在淘宝、天猫等网络购物网站出售商品。在创业的同时,也为不少同乡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创立了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5.4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是否有齐全的公共基础设施,关系到社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了真正的提高、生活条件是否优越;新型农村社区是否有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配套公共基础服务建设,关系到社区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否能够得到满足、生活方式是否便利;新型农村社区是否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社区农民是否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待遇、社保政策是否能够顺利执行。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以城市生活为标杆,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努力使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与城市市民享受到同等服务和待遇,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
第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制定并落实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形成城乡一体的制度框架,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整合行政职能,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实施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地方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居民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估的机制。
二是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注重社区内部功能的建设,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如社区道路修建、路灯照明、水电管网铺设、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项目,为社区农民提供便捷的服务,使他们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等的服务水平。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建立党务、居务和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其内设立如信访、人口计生、户籍警务、物业管理、工商税务、养老医疗保险、农技服务等服务窗口,图书室、棋牌文娱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学习休闲娱乐场所,使农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这些优质服务,提高社区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进而吸引周边村庄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低保、征地补偿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是提高社区社保能力。定期调查了解农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对于符合帮扶条件的困难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并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变化,按照相应程序及时对保障金进行增发、减发、停发的调整,使保障金用于实处。同时,应大力推进社区救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民间公益团体等组织以"一对一"帮扶、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社区救助工作。三是确保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如医疗卫生、教育就学、养老、低保五保户供养、大病救助等问题,不断提高社保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努力实现社保的全面覆盖,使城乡居民应保尽保、能保必保,这样才能让农民群众更愿意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来,支持社区的建设。
5.5 建立有力的产业支撑
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还应当发展非农产业,根据当地发展条件、依托自身优势,建立宜工、宜商贸、宜旅游的特色经济,并发展配套经济,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给农民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形成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如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二、三产业的支撑,农村社区就难以转变成现代城镇,社区农民也难以转化成为市民。
第一,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一是兴办专业农业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建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促使合作经济组织的多元化。二是培育壮大农村龙头企业的生产,通过各种途径引导生产要素集中向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农产品市场,争创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机制,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想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的适用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造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振动机械、铜材加工、过滤分离等四大特色产业,推进产业链式扩张和集群式发展壮大。集中政府优质资源,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引资金、上项目、扩规模,通过兼并重组、合作上市、品牌创建等途径,迅速做大做强。
第三,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对于环山、环水或进行果蔬种植等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针对其有利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开发制定新型农村社区旅游线路,如生态、度假、采摘、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二是建立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区、商贸区间的建设。三是加大医疗卫生、金融保险、创业投资、物流配送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
5.6 因地制宜,建设多样化模式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保留当地特色,促进建设模式多样化,避免一刀切。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无产业支撑、村民收入的高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统筹规划,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例如,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可以采取"多个村合并成一个社区"的建设模式,在建设过程中选择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村为中心村,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推进当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在地理位置分布相对分散的地区,可以采取"一村就地滚动发展"的建设模式,就地实现滚动发展;在县郊及城中的村落,可以按照"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接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环境及发展水平。
5.7 完善社区组织建设
对于社会组织建设而言,一要转变社区居委会职能,使其由原来的"管理" 转变为"服务",打破原有利益格局,调整原有人事安排,建立适合社区发展的管理制度,保障对社区进行有效管理;二要加强民主自治宣传,推行村民自治,增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社区自治;三要政府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减少对社区事务的干预,放权于社区组织,实现政府行政与社区自治的良性互动。
5.8 加强社区文化及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社会文化建设,一是要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教师队伍力量,采取激励、奖励等政策吸引高技术、高知识、高学历的"三高"人才落地,提高农村社区人员整体素质和水平。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采取各种形式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三是要重视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对农民进行信息知识普及和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同时,建设社区电脑室,供农民浏览网页或者是学习使用。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进行开发和管理时尤其要注意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城市及周边土地管理不足与解决措施的土地资源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浅论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摘...
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是事关城市化和社会改革成败的重要关键。当前外来务工者的主要流向是各大中城市。如何让那些为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经济腾飞付出过巨大努力的老一辈、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有序流动、逐步...
结语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就业保障的缺失是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其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关系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同时也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是否能够平等地享有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而少数民...
参考文献[1]许燕。旅客心理--航班延误的冲突致因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04(44):29-32.[2]林石平。正确认识和处理航班延误[J].中国民用航空,2004(12):44-45.[3]谢云双。航班延误补偿的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民用航空,2004(44):33-34.[4]田...
结论与展望结论本文疏理了了沈阳交通拥堵现状,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实地调研和属地化分析处理,建设性的提出了解决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方案和措施,为沈阳的城市发展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为今后研究城市交通拥堵课...
第1章导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就业关乎国计民生,它不仅为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连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关系着发展稳定的大局。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更显...
第二章解决就业难与推行延迟退休两者的冲突就业难与延迟退休共存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活中,这一现象短时期是无法改变的,由两者共存而带来冲突将是未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如两者冲突导致的就业岗位减少,对产业结构优化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会是本章所探讨...
医护人员承担着治病救人的使命,尊重医护人员应该是人们基本的行为规则,但是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成为全世界医疗从业人员受伤最多的国家。作者认为,袭医事件的不断发生,有其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更有深层次...
一、社交媒体概况。。我时代的来临,让社交媒体(socialmedia)成为时下炙手可热的话题,社交媒体的概念最早由安东尼梅菲尔德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1]中提出,他认为社交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兑换、社区化、连通性几个特征。传播学者安德烈开普...
一、新时期中国面临的社会公正问题1、政府高管腐败现象猖獗自古以来,腐败问题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在现代,腐败主要是指国家的公务人员以权谋私的行为,腐败犯罪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高官犯罪,而这深刻的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不论是美国式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