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研究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08-22 共416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 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是事关城市化和社会改革成败的重要关键。当前外来务工者的主要流向是各大中城市。如何让那些为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经济腾飞付出过巨大努力的老一辈、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有序流动、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并且实现由农民性质向居民性质的转变,避免发生部分国家因人口和劳动力转移造成大量贫民窟、社会贫富分化加大、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严重社会和经济问题,是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东莞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东莞,使东莞成为全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东莞人口规模急剧扩张并从经济上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必然会面临着在新的社会构成下的利益关系调整、文化冲突、社会管理体制变革及新体制构建等问题,其实质是由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引发人口迁移过程中的社会融合问题,也就是"外来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问题".2007 年 4 月,东莞市把外来流动人口统一改称为"新莞人".

  外来人口融入城市问题的愈益突出,既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标志,也是城市化进一步推进中的一大难点。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产物。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加强城市化的质量,关键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化。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新莞人"这一群体非工非农,亦工亦农,非城非乡,亦城亦乡,具有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内涵。我国正处于人口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具有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目前学者研究人口城市化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重要城市和一线城市,而对二三线城市的研究得较少。本文拟从外来务工融入东莞这一社会现象入手,以实地调研为手段,以相关的社会学、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对比国内外人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研究成果,探索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东莞应对外来公务人员的社会和经济融入的对策,以期对二三线城市应对和解决人口城市化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2.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改变中国固有的城镇化路径,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如何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点,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东莞地处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也是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城市人口结构比较特殊的大中型城市,"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社会,不仅是加速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扩大东莞内需的需要,也是维护东莞社会稳定的有力举措。

  积极促进"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社会是管理好"新莞人"群体、从根本上解决"新莞人"问题、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新东莞的战略措施。

  近年来,东莞市在推进"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社会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实际上东莞所面临的问题远比政府所想象的复杂和特殊。本文拟立足于中国城市化背景,运用公共管理治理理论,对东莞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在对外来务工者("新莞人")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一特殊群体,并对推进其加速融入东莞,最终实现市民化的现实意义进行阐述。在研究东莞的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问题,即"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社会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揭示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因此,就现实意义而言,本人试图在剖析东莞外来人口现状和管理模式的成效与不足基础上,提出相对系统和可操作的就业、收入、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文化认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理论方案,为东莞市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改变直至终结"新莞人"社会"边缘"的状态,推动外来人口和谐融入东莞社会。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史,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缓慢,在发展初期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往往不需要太多的农村劳动力,以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则往往发展迅速,能得到资金的大量投入,从而不断扩张,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轨迹的差异,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的比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一产业的发展而不断上升,则是城市发展史的普遍情况。比如初始阶段,城市化较慢,人口比重会低于 25%,到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比重可能会拉升到 60%~70%,这是美国学者诺瑟姆的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城市的失业状况决定了一个农业劳动者是否迁入城市。

  还有学者认为,决定劳动力迁移的因素有很多,但家庭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

  (二)国内研究动态。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入(也称"新市民的培育")展开了有益探索。归纳总结相关文献,外来务工人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概念界定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心理学研究、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制度研究、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问题的社会参与研究等等。

  1.关于外来务工人员概念界定研究。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概念,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方向或重点有差别,表述上也会有区别。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新生代农民工是出生在 1980 到 1990 年代,不断从农村走向城市谋生的人群。王艳华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指 20 世纪后 20 年间出生的农民工从农村村民向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

  杨子等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具有乡村文化的农民不断适应城市文化的过程。

  刘万云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指新生代农村人口逐渐从农村走向城市并慢慢向城市居民转化的过程。

  2.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的研究。

  在城市中工作、生活,没有老一辈农民对农村的那种情感,融入城市又面临隔阂,新生代农民工就可能成为被架空的"边缘人",这是刘清华的观点。

  李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被边缘化并排除在城市之外,面对"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尴尬处境。

  陈丰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进入了城市只是"虚城市化",并不是市民化。

  3.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的研究。

  (1)制度因素的研究。除开二元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学界一致公认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之外,钟德龙、陈银蓉认为劳动力市场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及政府管理的不到位也是制约因素,贺凤娟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城市住房制度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原因。

  (2)经济因素的研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严行等认为,城市的各种物价一直以来上涨较快,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一直不高且增长缓慢,确确实实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王志勇认为城市安居的成本高于合理的水平,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不能承受之重,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阻力。

  (3)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文化因素。王新等认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时很难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及时融入城市,同时又或多或少会被城市居民歧视。

  王澎涛、陈景升也认为城市市民在心理上较难接受新生代农民工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阻力。

  (4)个体因素的研究。简新华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本身接受的系统学习不多,进入城市前后也很难有技能教育的机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自身素质上很难适应城市生活的要求。

  刘清华认为城市环境的需求高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体素质提升程度,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4.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策的研究。

  张建丽等认为国家应着力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张舒婷、赵文静认为社会政策要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要为农民工实施权益保障,加强农民工的资本建设。

  (三)研究述评。

  从以上研究现状的梳理可知,国内外学者更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立足于城市化的背景,对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会问题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而立足于公共治理的视角,从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角度,结合某个城市的个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尚属空白。而这正是本人立志于该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三、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为了尽量达到研究的预期目的,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一是文献分析法、二是实证研究方法(以东莞为个案,采取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等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综合比较分析法。

  1.文献分析法。

  本文通过查阅关于城市化和人口市民化问题的相关文献,拟归纳总结出我国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相关问题,进而对我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化提出相应对策。

  2.问卷调查及访谈法。

  为完成本研究,本人到东莞市部分镇(街)的建筑工地、娱乐场所、街头巷尾、厂矿车间、技工学校、车站码头和农民工市场等场所,对"新莞人"及部分老莞人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最后整理统计调查问卷,得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分析依据。

  3.实例分析法。

  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客观分析,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所发生的问题,分析研究我国引用借鉴外国城市化经验的可行性。

  4.比较分析法。

  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城市化和国外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对东莞市人口城市化和其他城市人口城市化进行纵向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人口城市化的现状、发展趋势、特点和不足。

  (二)创新之处。

  "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社会,不仅是加速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扩大东莞内需的需要,也是维护东莞社会稳定的有力举措。本文立足于中国城市化背景,通过对东莞市外来务工者(也称"新莞人")融入东莞的状况、国内外城市化状况和经验、东莞市容纳外来务工者的意义和条件等调研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公共管理治理理论分析"新莞人"融入东莞所存在问题和原因,并在研究东莞的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问题,即 "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社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一特殊群体,并对推进其加速融入东莞,最终实现市民化的现实意义进行阐述。通过揭示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中等城市城市化问题的应对方法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立足于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从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角度,系统地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二是围绕"新莞人"开展实证研究;三是通过对东莞这一人口结构特殊的城市的人口城市化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我国二三线城市人口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三)技术路线。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