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城中村”社区治理困境与善治研究
【引言】善治语境下“城中村”治理探究引言
【第一章】 “城中村”社区治理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第二章】 “城中村”小区治理的问题透视
【第三章】善治语境下“城中村”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第四章】 “城中村”社区治理对于我国基层政治发展的影响
【结论/参考文献】 “城中村”社区善治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四、 “城中村”社区治理对于我国基层政治发展的影响
(一) “城中村”社区治理拓展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途径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内容。我党历来十分重视公民参与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为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建立了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等多种基层民主形式,政府主动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公民参与有序扩大,有效地发挥了社会自治功能,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善治语境下的“城中村”社区治理是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政府主动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也是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及监督符合民主最基本的价值:自由、平等、正义、公平、权利、利益等。
“城中村”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在社区治理中结成的邻里关系和社区网络逐渐向城市公民社会迈进。他们在多元协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协商、互助、妥协、宽容的现代民主品格,也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掌握了现代民主规范和参与技巧,扩大了基层民主建设的覆盖面。善治语境下的城中村治理无疑为“城中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度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进一步丰富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
(二) “城中村”社区治理开辟了基层协商民主新领域
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地方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要在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社区实现善治,必须充分发挥民主法治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平衡各方的政治权利和利益,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公民权利的合法实现。而“城中村”社区作为社会转型的产物,它的治理更加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城中村”社区进行有效治理,既是基层社会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完善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 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自治监督委员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体系是对基层民主协商的大胆尝试,它通过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培育协商民主,建立了社区治理中决策、执行和监督的管理体系,有助于保证居民话语权的实现,促进和谐社区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意识和参与协商的积极性获得激发,真正形成了以协商为魂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使协商成为居民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既体现了原有基层民主协商的精神和原则,也开辟了基层协商民主的新领域。
(三) “城中村”社区治理培育了公民现代政治文化新观念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臣民文化”,它包括许多封建的社会规范,严重束缚着我国广大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思想和行为,阻碍了公民现代政治文化观念的形成。“城中村”社区治理就是在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开始实施的。“城中村”社区治理要引导社区居民不断突破固有模式的影响,积极促成“村民”向市民的转变。“城中村”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使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的路径,使他们可以依靠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城中村”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学习民主规范、培养民主意识。他们不但关心身边的基层事务,也为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上的政治参与做好了心理准备。在“城中村”社区治理中,公民社会所要求的平等、公正、包容、诚信等公民人格开始在广大居民身上体现,从而推动了民主型公民现代政治文化新观念的发展。
(四) “城中村”社区治理推动了基层政权建设新发展
现代民主政府的产生,往往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多数人的集体认可,具有深厚的合法性基础。在我国基层政权建设中,作为基层政权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目前还大多采用政府委派的方式组建,不能实现全体居民投票产生,居委会和居民代表大会成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点。善治语境下的“城中村”社区治理从转变政府职能到促进多元主体培育,从街道管理方式的改革到社区服务和社区工作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即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层面的自治组织体系是对现在基层民主建设的优化,扩大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城中村”社区居民在社会转型期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重视传统的意识形态在社区中的宣传地位。同时又要不断吸纳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积极培育公民社会。社区治理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城中村”社区基层政权建设中遇到的“瓶颈性”难题,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服务优化,使广大居民真正享受到治理带来的益处,顺应基层政权的合法性要求,推动了我国基层政权建设新发展。
原标题:保障性住房违规出租问题的博弈分析和治理研究论文摘要:近期出现的保障性住房违规出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危害了社会公平,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博弈分析入手,重点研究保障性住房违规出租问题的发生模式及治理机制。本...
2相关概念及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历程2.1相关概念2.1.1传统农村社区不同学者对农村社区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强调农村社区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点;有的强调农村社区具有特定的社会组织和制度等,但总体概括来说,农村社区必须包含人口、设施、组织、文化等...
随着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与社会形态的多样化,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与邻里关系是目前社区建设的关键目标与重要追求。1社区权力来源的特殊性社区是居民最重要、最起码的活动场所,蕴含着人们生活的最基本形态,有着各自相对独立完整的特征。因此,在对社区进行...
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随着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信息化的来临,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进程。形成于工业化时代的治理模式在应对后工业...
5村庄公共事务治理中优化农民理性选择以提升公共价值的路径研究发现,农民理性的构成要素是公共理性、个体理性、交易理性和关系理性,它们均对农民公共价值选择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说明农民的政治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同时对其价值选择产生了积极影响...
综观世界资源型地区(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增长期---资源大量开发引起的经济高涨期---资源枯竭而导致的经济衰退期---经济转型期的过程。素有德国工业引擎的鲁尔区也是如此。20世纪50-6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了鲁尔区的煤、钢...
三、善治语境下城中村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善治是公共治理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作为治理最高目标的善治要求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各治理主体之间采取相互协作的方式共同对公共生活进行有效管理。善治从本质上说是公共权力的平行转移。国家将原先承担的...
治理一词的产生源自1992年世界银行的治理与发展的报告,此后在各领域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治理及善治概念在公共管理领域成为核心定义,并且成为各国政府改变职能的有效形式。而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指的是为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与非...
第六章沈阳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路网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交通路网布局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从这两方面做起,不断提高道路容纳水平和合理布局。第一,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道路供给是解决...
摘要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本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了很大进展。但由于经济等原因,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比较滞后,与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表面上看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