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财政学硕士论文 >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理论依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04 共330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社会保障研究的理论依据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学认为,社会保险是社会资源的一种再分配的手段,法学认为,社会保险是一个强制性的法律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

  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在简单的自利人性的假设下,设定评价人类行为效率或效益的唯一标准是效用,它以如此简单的联系来评价和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确认人必定以自利的行为来谋求效用或福利的最大化。1939 年卡尔多发表了《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间的效用比较》,将帕雷托的系数边际效用价值论引入福利经济学,并把帕雷托提出的社会经济最大化的新标准——帕雷托最佳准则作为福利经济学的出发点。

  福利经济学认为,实际的社会经济目标是假设的,而不是由经济分析所决定的。例如,从福利的观点评价一种经济制度的作用时,首要的社会目标可能是:

  个人选择的最大自由、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每个人都能达到最适宜的生活水平,而这种生活水平决定于人们的爱好和抉择并只受可利用的资源和技术方面的限制。福利经济学通常认为,最好的答案是最大多数人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不是让某个人或某个厂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润。只有在所消费的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换率与这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变换率相等时,才有可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对生产进行最优调整。我国城市的社区服务,就是在市、区政府领导下,在各级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协调下,以街道为主体,以居民委员会为依托,发动和组织社区内成员,为社区成员提供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福利和保障。

  边沁的功利主义4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指出人类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个人的幸福总量。他认为资产阶级利益是人类的最本质的利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原则是人类的功利原则,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二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他指的是任何变化都可能会使任何一个情况更好,不会让其他人的情况变得糟糕。据此,一个状态的改变是每个人的社会福利都得到提高,而不导致某个人的社会福利减少,这种改变是好的。如果减少某个人的福利,或有些人福利增加而导致其他人减少福利,这一变化是不好的。三是马歇尔消费者剩余理论:政府征税商品收益递减,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税额,得到一些税收补贴产品,收益递增是消费者剩余会多支付的补贴税。在福利经济学中,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和他的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是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消费或服务的产品,他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最典型的公共物品就是国防、治安、外交等。在 19 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科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如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根据西方经济理论, “市场失灵”现象使市场机制难以在一切领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特别是在公共产品方面。如果由私人部分通过市场失灵,提供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免费搭车者”现象,从而导致休谟所指出的“公共的悲剧”,难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这是市场机制本身难以解决的难题,这时就需要 政府来出面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此外,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私人不能有效提供也会造成其供给不足,这也需政府出面弥补这种“市场缺陷”,提供相关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私人产品具有收益的排他性,消费者在支付了产品的价钱后,就同时取得了对这种产品的所有权,并且排除了其他消费者消费的权利。

  依据市场经济和公共产品理论,政府不仅要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还要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填空补充、矫正和调节作用。政府成为公共经济活动的中心,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和劳务。财政筹集收入和分配支出的活动,不再是一般意义的分配,也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需求的调节。这就超越了亚当·斯密把财政理解为一种分配活动的范围,财政已经成为一种生产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很少存在,有些产品可以实现收益的排他性,但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有的产品不具备非竞争性,却难以实现排他性,这些产品均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例如,“拥挤性的公共产品”,这种产品虽然效用可以被社会全体成员所享用,但是由于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会产生消费拥挤现象,使得每一位消费者获得的收益下降,导致消费者消费这种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性质,国家通过法律规范居民和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行为。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社会公共需求,包括社会保障支出也继续发展和扩大,以满足各种需要的社会成员,保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劳动者在生病、伤残等时候,需要医疗、护理等,在退出社会劳动大军后,需要得到社会的照顾,安度晚年,如此等等,都必须由政府和社会妥善安排,就必须有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干预可以弥补市场经济竞争的失败和缺陷,并能降低成本,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可以使用社会保障调节经济运行。

  2.3 国家干预主义

  国家干预主义是最早登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舞台的一种经济理论学说。在与经济自由主义的长期争斗中,国家干预主义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目前,它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暂时处于低潮阶段,但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某种复兴的迹象具体说来,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社会需求总量和社会供给总量两个方面达到基本平衡,且内部结构也必须符合国家干预主义最初的性能。

  1929-1933 年,整个西方世界陷入一场有史以来最猛烈、最严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面对这场大危机,西方经济学界要求政府调节经济的呼声开始升高,国家干预主义思潮逐渐增强。1933 年 3 月,罗斯福就职,并宣布实行“新政”,从多方面推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早在 1926 年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的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罗斯福新政”背景下,于 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系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论》的出现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主义提出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有效需求理论5,以需求管理为基础的。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形成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认为在经济萧条,社会总需求不足时,经济产出高于社会需求,政府增加其购买量,增加社会需求量。梅纳德·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是有效需求的原则,凯恩斯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市场经济可以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市场分配机制必然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分配不公,甚至使一部分人在经济上陷入贫困。从经济角度看,市场分配可以刺激人们不断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是有意的。但从社会角度来看,这种分配机制使财产占有、劳动力弱者、丧失就业机会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弱者来说,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无情的裁决。

  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对生、老、病、死以及人的最低生活需要的认识,已经达成了共识,这些市场的裁决不是最终,政府应该在其中有所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初次分配领域干预人们的收入分配,但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手段,来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平。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手段实施收入再分配,使高收入者更“穷”一些,将资产向低收入或无收入者转移收入,使低收入者更“富”一些,这样使低收入阶层有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财政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