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
5.1 树立突出“仁爱”理念的教育思路
5.1.1 确立“仁爱”理念的重要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普遍活动,以“仁爱”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充分发挥“仁爱”理念以人为本的育人宗旨,关注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实践性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仁爱”理念教育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价值。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也要对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关怀,增强大学生在虚拟和现实两方面的人际交往、群体交往和社会交往中的友善表现。
“仁爱”理念的育人宗旨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二者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而且都是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重要性,鼓励人的创新发展,重视人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培养,将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这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理念融入到当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使民族的精神文化得以发扬,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途径,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仁爱”理念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仁爱”理念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选择的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仁爱”理念中的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法则,可以起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特点,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容易被大学生所接爱,而且“仁爱”理念一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就会发挥比较稳定的育人作用。
5.1.2 发挥“仁爱”理念的教育功能
“仁爱”理念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体现了高校为教育学生服务的目的。
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树立以“仁爱”理念为主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从大学生利益出发,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充分关爱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独立人格;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首先,关心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信息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针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迷失的现状,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仁爱”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关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注入多种文化信息交流,充分发挥文化整合效果。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仁爱”理念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启迪和熏陶大学生的灵魂世界,注重大学生的心灵沟通,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其次,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独立。“仁爱”理念的以人为本,就是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大学生得到尊重、理解、关心和关爱,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满足大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合理的利益追求,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前提下,为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做好引导,营造良好的“仁爱”理念育人氛围。
最后,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科学信息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空间。
利用信息革命的春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利用“仁爱”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不仅注重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还注重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注重大学生个体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复合性人才。
5.1.3 加强对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关怀
在网络环境下,发挥“仁爱”理念的育人作用,势必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仁爱”理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仁爱”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内容也不断被融入新的时代气息。“仁爱”理念中的和谐素养,与人文精神中强调人的解放、自由、平等、个性、尊严、价值等等接近一致,更加的强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加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片面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训导与规范,却忽视了对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关怀。加强对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关怀,就是将“仁爱”的精神发扬与适用于教育者本身。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者的文化水平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时代的发展对教育者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加强对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关怀,才能使教育者在符合时代发展的前提下,更好地承担传承与发扬的职能。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对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关怀,要注重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对教育者进行“仁爱”理念教育,以服务大局为导向,处理好个人、国家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实现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完善,努力做到真善美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达到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者只有充分认识与理解“仁爱”理念,才能承担起教育责任,更好的发挥“仁爱”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5.2 践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5.2.1 理论指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解决网络环境下“仁爱”理念缺失的问题,就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除了技术支撑和法律规范外,更主要的还是依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仁爱”理念教育,充分发挥“仁爱”理念的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免疫力。这个过程要注重对大学生网上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做到以人为本的“仁爱”理念教育理论指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加强“仁爱”理念教育理论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上网道德行为的引导。通过“仁爱”理念的理想教育,让大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树立职业目标,合理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掌握知识的工具、学习品德的手段,拒绝网络迷失,抵御网络诱惑。加强引导,让大学生更多关注高、尚、雅网站,在其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汲取激励灵魂的力量,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新时期大学生。
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自觉纠正现实和网络中的错误思想和言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自主地参与整个教育过程,通过自我教育在实践中改造自身,坚持“仁爱”理念为主导的自我教育意识,践行“仁爱”理念的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最终达成自我完善与升华。
5.2.2 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方面存在着鲜明的个性化与时效性的特色。因此,要求教育者将“仁爱”理念的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利用网络有针对性的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在“仁爱”理念网络平台上进行“仁爱”理念教育宣传,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依托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教育方式,拓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覆盖范围,形成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
网下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辅助教育。心理指导教师通过分析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给予正确的引领。
心理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让大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心理评价,对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形成科学的认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乐观面对现实世界。
大学生辅导员肩负着管理大学生的重任,是大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频繁的教育者,是“仁爱”理念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能够通过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大学生的想法和问题,辅导员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仁爱”理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引导大学生锻炼和提高各方面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摆脱由挫折造成的自卑情绪,让大学生的心灵锻炼得更加顽强,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3 构建以网络为重心的教育模式
5.3.1 “仁爱”理念网络教育内容模块设计
“仁爱”理念网络教育内容是“仁爱”理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仁爱”理念网络平台则是传播“仁爱”理念教育内容的媒体。“仁爱”理念网络教育内容模块在设计上大体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仁爱”理念诠释模块;二是典型案例教育模块;三是情理渗透模块;四是自我教育模块。这四个模块随着网络传输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一是“仁爱”理念诠释模块。主要是将儒家“仁爱”理念的具体内容设计成一个板块,将“仁爱”理念在不同社会的内涵及作用价值进行充分展现。这个模块不仅包括“仁爱”理念的内容解释和发展历程,同时对“仁爱”理念在不同社会阶段起到的作用和价值进行简要的论述,另外还必须对“仁爱”理念进行当前社会形势下的时代解读。
二是典型案例教育模块。在这个模块的设计中,通过对体现“仁爱”理念的典型案例的解读和宣传,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树立典型,通过名人效应、伟人效应和先进人物效应促成奋发向上的校园风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立体化、全方位发展。
首先,注重教师的表率作用,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无论在专业研究方面还是言行方面都能起到引导作用,发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热爱。同时,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仅能够承担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能够承担用“仁爱”理念指引大学生心灵的重任。其次,积极表彰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人物。比如,2014 年,江西省宜春市高三学生柳艳兵因见义勇为负伤而无缘高考,但由于其表现出的崇高道德品质,赢得了教育部和高校的认同,最终得到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开展对这种典型事例的宣传和讨论,树立这样的道德典范,就是突显社会的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维护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从而激发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意识,使“仁爱”理念得到发扬和传承。最后,注重名人效应和伟人效应。对名人、伟人体现“仁爱”理念的言行和先进事迹进行宣传,能够令大学生产生强烈的信服感,驱散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迷雾,使他们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三是情理渗透模块。这个模块就是针对大学生的网上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开辟网上丰富多彩的“仁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设各种交互式栏目,通过大与大学生现实对话、讨论,对学生进行解惑释疑;设计体现时代特征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各类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块,达到寓教于服务、寓教于乐的效果,增强“仁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自我教育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用来分享,分享大学生进行“仁爱”理念教育的事例和收获,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到自我教育的互动中,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水平,客观分析自己,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未来发展规划,让大学生活成为人生中亮丽的风景。
5.3.2 “仁爱”理念网络教育平台建设
“仁爱”理念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传统网络教育方式,这主要强调“仁爱”理念教育网站建设,通过网站将“仁爱”理念加以发扬和传播。二是以移动设备为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网络传播方式,主要是微信平台、微视频和手机报。
(1)建立和完善“仁爱”理念教育网站
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获取信息、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传授系统和信息接受系统。建立和完善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仁爱”理念教育网站,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仁爱”理念教育网站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传播“仁爱”理念的内容,使大学生能够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引导下,强化对“仁爱”理念的理解和吸收,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国内各大高校门户网站都应该建立与此网站的链接,网站内建强大的搜索工具,保证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方便的进行访问,高效地获取所需资讯,并且随时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仁爱”理念教育内容的整合,实现“仁爱”理念教育价值链的全面增值。
同时注重“仁爱”理念教育网站与校园网络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仁爱”理念教育网站与校园网的整合、互补,并将其它大众媒体等内涵性信息资料移植到“仁爱” 理念网络教育平台,挖掘“仁爱”理念的价值,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加速移动设备为主的现代网络传播方式建设
建立“仁爱”理念教育微信平台。申请“仁爱”理念教育公众号,要求大学生加以关注,积极互动,及时作出信息反馈,将参与情况列为大学生德育素质水平的考核项目。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建立“仁爱”理念交流微信群,鼓励大学生在群中积极发言,将自己对“仁爱”理念的认识以及身边弘扬“仁爱”理念的行为与所有人进行分享。辅导员集中处理微信公众号的反馈,随时关注微信群的动态,及时发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干预;对“仁爱”理念教育效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根据需要调整“仁爱”理念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加强微信教育平台建设,具体实施中要充分利用微信软件功能,如做好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仁爱”理念网络教育平台的存在;如在微信平台中增强微热点内容的互动性,就大学生比较关注的考研、就业、出国等相关信息进行推送和探讨;如将“仁爱”理念教育内容放在微信平台的微精品之中,并在微精品中加入知名学者的相关评论,形成大学生与“大家”的在线互动;如在微查询中,可以直接、方便地查到想要了解的“仁爱”理念的相关内容。
发挥微视频的教育优势,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微视频的代言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微视频既可以是大学生自觉地发现身边的践行“仁爱”理念的现象录制下来展现给公众,也可以规定为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部思想道德修养作品,要求录制一段最能打动心灵、最符合“仁爱”理念的视频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境界。高校通过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在校园网和其他网络平台上播放,优胜名次计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档案,并在就业推荐中作为一项特长加以证明。
手机报也应该成为“仁爱”理念网络教育的一种方式。手机几乎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手机彩信是大学生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而手机报是移动运营商通过手机彩信形式提供的一种信息推送服务。因此,大学生对手机报的内容和传达的信息还是比较关注的。所以,各大高校可以与移动运营商密切合作,通过定制手机报的形式及时把学校的最新动态、活动通告和“仁爱”理念教育内容发送到大学生手机上。具体实施中,根据专业、年级和性别的区别,把大学生群体归类到不同群组。根据不同群组的特点,推送与其适应的手机报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校园手机报内容,来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对于“仁爱”理念的认同感,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移动设备的传播功效,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可能模式,实现“仁爱”理念教育内容和现代传播方式的有机结合。
5.3.3 “仁爱”理念网络教育方式的未来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仁爱”理念教育方式也会随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未来“仁爱”理念教育方式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首先,教育内容趋向生活化。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网络环境下,“仁爱”理念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人格,能够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信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为“仁爱”理念教育的生活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仁爱”理念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用贴近社会的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大学生的客观需要。在网络环境下,“仁爱”理念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更多取材于大学生自身的各种生活经验和事例,同时注重挖掘各种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内涵和价值。
其次,教育手段更加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接受教育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在过去的十余年里,计算机软件、硬件不断更新,移动设备和移动应用以迅猛的势头进入大规模应用。预期在不远的未来,光子电脑、可穿戴设备、激光全息投影技术将进入市场化阶段,脑波感应头盔、虚拟控制舱也不再遥不可及。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涌现必将促进教育手段的更新甚至革命。届时,积极运用体现前沿信息传播技术的新方法、新手段,开展“仁爱”理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比现在更方便、更新颖、更有吸引力,效果更明显。
再次,教育体系形成立体化。教育内容是教育体系的核心,“仁爱”理念教育内容是“仁爱”理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仁爱”理念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其各个组成部分呈现网状分布且相互联系。随着全社会对“仁爱”理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社会团体、民主党派、民间组织及个人将对“仁爱”理念教育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仁爱”理念教育资源配置与保障形成多元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灌输教育途径会不断的被自省、实践、感化和参与等教育途径所取代,在教育结构体系中所占比例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格局。因此,全方位、立体化的“仁爱” 理念教育体系是今后“仁爱”理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外国人在华就业,主要是指取得在中国居留许可、就业许可的外国人,依据法律规定在我国工作并获得工作报酬的就业行为。根据我国《出入境管理法》规定,在源头上,我国对外国人在境内就业实行的是就业许可制度,外国人欲到中国就业应先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第四章完善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考在快递行业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美国、德国和英国快递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了对新疆快递行业监管的启示。以下将从完善新疆快递行业监管法...
结束语对于社会稳定来说,基本要素就是婚姻家庭的稳定,而夫妻关系的基础为夫妻财产制度。所以,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说,妥帖的夫妻财产制度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对夫妻财产制在中国成立后的演变进行了回顾,对其有待健全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我国...
第3章在国际贸易支付法律关系中信用证开证行的法律地位3.1信用证业务下银行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与作用3.1.1银行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原因有形商品的国际贸易一般包括买卖、运输、保险、支付及争议解决五个环节(其中争议解决并非必经环节)。货物买卖是其他...
五、结语我们应当看到,新刑事诉讼法与原来相比确实对监视居住制度作出了重大的改变,但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不论在定位上或者适用的细节上确实存在问题,新法实施以来,实践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仍然较少适用,即使适用了也大多按照以前的方式执行,正如96年刑...
结束语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近年来,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冲突也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司法界和新闻界的关注,因为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它的涉及面广,涉及范围大,因此对其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两者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舆论监督...
第四章儿童家庭权利保护的对策和法律路径对广大儿童的父母来说,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是抚养教育孩子的底线和基本内涵,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强化的新理念。一、儿童家庭权利保护的对策我国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但迄今为止我国并...
对司法规律的认识论思考导言一、问题的提出2016年,司法规律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向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当中。学界对这一官方用词的变化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司法规律?以及司法规律在司法改革中的基础作用究竟如何?所有这些问题...
引言一、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2010年冲突法领域产生诸多重大成果,其中之一就是美国俄勒州颁布并实施的《侵权及其他侵权及其他非合同请求法律选择法》(以下简称《侵权及其他非合同请求法律选择法》),另一个则是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2中国梦与理想教育的理论概述2.1基本概念的阐述2.1.1理想教育2007年,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教育学原理》指出: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有实现可能的人生奋斗目标。理想教育,是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理想教育。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