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现状及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29 共690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 “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现状及分析

  4.1 “仁爱”理念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

  4.1.1 “仁爱”理念的理论研究成果

  自 90 年代以来,对儒家文化和“仁爱”理念的研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多专门以研究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为基本任务的刊物相继问世,影响较大的刊物是由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孔子研究》,专门研究孔子与儒家的专栏以《齐鲁学刊》的“孔孟学研究”最为著名。

  第二,最近一个时期,许多高水平、高质量的论著相继问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孔子与儒学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政府注重儒学在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提高了儒学研究的应有地位,增强了学术界研究的积极性,使得关于儒家伦理思想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另外一个研究的特色就是儒学与当代关系的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大批学者开始注重研究儒家文学的现代价值,如《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26] (P11-14)、《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27](P73-77)、《儒家仁学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28] (P200-201)、《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诠释》[29] (P31-33)等等,具体地就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儒家思想与现代教育、儒家思想与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第三,孔子与儒学研究的方法问题没有被人们忽视,专门探讨方法论问题的论著虽然并不多,但是少数学者仍在试图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对相关的学术问题作出解答。

  第四,在网络环境下,将儒家“仁爱”理念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较为少见。现有研究中或者注重挖掘“仁爱”理念的当代价值,或者倾向于将“仁爱”理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补充。

  4.1.2 “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在“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过程中,各大高校充分重视对“仁爱”理念的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上:

  一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将“仁爱”理念放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中进行讲授,让选修课的大学生接受“仁爱”理念教育,这种方式仅仅是把“仁爱”理念当作一门学科知识进行学习,成为大学生考试成绩中的一部分,由于课时和课程安排,只能对大学生进行简单系统的知识讲授,没有对“仁爱”理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学习。

  二是将“仁爱”理念体现在校训上,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航空大学的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时,对学校的校训进行简单的讲解和教育。之后仅仅是将学校的校训挂在学校官方网站上,让大学生浏览网站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很难将校训所体现的“仁爱”理念具体化在每个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

  三是树立典型的正能量人物榜样对大学生进行“仁爱”理念教育,通过榜样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榜样的事迹和精神,践行榜样足迹,如“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大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洪战辉等。

  四是将传统文化作为研究生期间研究的课题,造成研究范围的缩小化和专向化。

  这几种方式在不同层次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和价值理念。可以认为,在实践上,“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4.2 “仁爱”理念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4.2.1 教育理念陈旧

  传统的高校教育主要强调大学生自身的内化与外化相统一,内化是关键,外化是基础,教育者从报纸、书本、文件寻找缺乏时代感和感召力的教育素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灌输。为此,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较强,将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摆在首要地位,将大部分时间用在纷繁芜杂的等级、资格、水平考试上,缺乏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素质、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情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与锻炼,不注重自身的全面素质发展。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竞争,给个人和家庭造成很大的损失。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网络的开放化促使高校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网络的便捷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取之未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网络的无序性加大了信息接受者选择信息的难度,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用户的权利和地位都是平等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主与次、教与学、高与低之分,网络的这些特征使得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另外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也对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学生需要自身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来适应社会发展。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不仅要提供有益信息又要防堵有害信息的传播、扩散,坚持用科学、健康的理念和文化来教育大学生。高校的教育者应把重心和侧重点放在对大学生进行行为引导上,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和立场、方法来筛选正确信息、规范网络行为,运用网络手段因势利导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达到预期教育目的。将传统的简单式灌输教育转变成双向教育引导,把灌输知识与互动交流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中,较为关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而更多的忽视大学生道德教育。事实上,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掌握生存本领,还要承担传承民族传统和文化的重任;不但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因此,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本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仁爱”理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精英。

  4.2.2 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缺失

  现在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经相当发达,在学校里大学生可以很方便的使用网络,这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大多数地方发生的事情,可以在方便的时间与世界上其他地方讲同样语言的人们交流。现在,网络行为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部分,网络用语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道德观念,因此,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运用“仁爱”理念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在高校里,大学生进行“仁爱”理念的网络自我教育可以说少之又少,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仁爱”理念知识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对“仁爱”理念的践行教育。大学生在“仁爱”理念知识教育环节就已经相当的匮乏,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涉及国学或者“仁爱”教育的层面比较少,进行知识教育仅停留在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

  同时,由于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以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受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缺乏参与到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大学生一直以来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机会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反思。因此,在知识教育过程中可以自我教育的大学生已经很少,遑论“仁爱”理念的自我教育了。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网上,过度的使用网络已经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虚拟性,很少有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我教育。网络虽然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可以大量浏览信息,但并没有从自己浏览过的信息或热点新闻事件中得到启发和激励,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例如:2003 年山东某高校的大学生因网恋失败而自杀的新闻,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高校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然而,这样的惨剧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没有将这种网络教育强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力,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所以,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强化大学生个体的内在自觉,运用“仁爱”理念的“慎独”观点来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依靠大学生个人理性、信念和内心自觉来自律,强调大学生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要求大学生在网络中严格自律,气力用在道德的内化上,提高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诚信上网,能够对各种道德冲突有自己的鉴别力和免疫力,达到网络自我教育效果。

  4.2.3 网络教育手段滞后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体上主要有三种网络教育手段:一是课堂多媒体教学;二是校园网;三是网上党课学习。各大高校的授课方式大多采用课堂式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堂大多都是比较大的阶级教室,上课人数较多,大学生精力全部集中在带有授课内容的多媒体上,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方式,教师这种单一式的授课方式很难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欧美一些大学、香港大学等都有通过网络平台在线进行的“面对面”、“点对点”多元化教学课程,网络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能够有良好的互动。

  其次,在高校校园网建设中,没有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在内容上仅仅是国内外热点新闻、校园时事以及就业信息等等,也没有在线互动平台,不能针对较为热点并且存在争议的事件进行互动式讨论,很难掌握大学生的网络思想和心理动态,难以发现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更没有专业的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校园网虽然是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校园网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效。

  最后,高校开始开展的网上党课学习。这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然而这种方式目前仅是在有条件的个别高校学府中加以展开,如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这种在线学习的方式带动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党课教育仅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

  随着网络技术智能化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日新月异,网络的使用不再是局限于使用计算机,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成为网络教育的通用载体。现在较为主流的网络平台是微信、微博、QQ 等等,然而,这些主流的传媒平台没有为高校所利用,高校采用的现有的教育手段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极不一致。在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都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仁爱”理念的网络教育手段更加难以实现。

  4.3 “仁爱”理念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欠缺的后果

  由于大学生理论根基薄弱,人生阅历简单,很难甄别泛滥的外来传媒信息,使得网络信息中的文化垃圾和恶意的政治信息消弱大学生自制力现象较为严重,大学生出现崇洋媚外的心理,缺乏中华民族精神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感,大学生固有的政治信仰程度不高。由于儒家“仁爱”理念教育的缺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有的大学生道德观念发生扭曲和蜕变,甚至有的大学生走入犯罪深渊。这些都加重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干扰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运转。因此,有必要对“仁爱”理念教育缺失的后果进行深入研究。

  4.3.1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下降

  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大学生网上行为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我国的传统道德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失范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表现为:

  一是道德修养浅薄。受到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生追名逐利,目光短浅,人文知识匮乏,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仁爱”理念得不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浅薄。高等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忽视德育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品德水平,难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时,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如: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及“我爸是李刚”事件等,都是大学生道德修养浅薄的例证。

  二是社会公德意识差。大学生群体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诱使大学生沉迷其中,大学生追寻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将日常生活中积郁的情绪诉诸在网络中,对现实世界表现出力不从心。在网络世界里,没有儒家“仁爱”理念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指引和教诲,大学生热衷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主宰者”.推陈出新的网络游戏给大学生带来感官刺激,使他们很难抗拒游戏的诱惑。在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血腥内容,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不利,造成大学生对生命尊严的蔑视和无知,令人心寒。如:2013 年广西桂林某大学学生廖某因沉迷于网络游戏欠下债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通过抢劫解燃眉之急。他模仿游戏里行为,准备好作案工具后持刀对轿车上的一对情侣实施了抢劫,却被轿车撞倒,被群众抓获,受到了法律的惩处。另外,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加之个体慎独意志薄弱,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严重,凡事我行我素,影响他人的学习和生活,如利用网络的自由性发泄个人情绪,谩骂攻击他人甚至“人肉搜索”公开他人隐私,更严重的利用网络制造虚假信息、散布虚假信息等等。这些虽然是一些小的事件,但都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公众的生活,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环境的不安定因素。

  三是诚信缺失。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环境及外来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冲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匮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违犯法规的事情。如 2005 年齐齐哈尔医学院两名大学生听信网络宣传,在网上购买高科技作弊设备,准备在四六级英语考试中集体舞弊,发现后被学校处分。每一年这样的案例层出不穷。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缺失和道德品质下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面临应当承担起相应社会责任的时刻会选择逃避,往往对大学生的人个、家庭乃至社会造成损失。

  4.3.2 大学生生活取向倾向享乐主义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网络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的信息多元化、开放性和无界性,让大学生在网络中了解到西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的美好,并将这种思想付诸实施。

  一是甘于平庸,追求物质。没有人生远大理想和长久规划,在生活上主张安逸享乐,过着有欲望没理想的生活。有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较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如黑龙江某大学计算机系学生利用自己学习的计算机知识,盗取他人银行存款。

  二是崇尚纵欲,奢侈消费。部分大学生在生活无忧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历过贫穷和困难的生活,他们没有继承艰苦朴素、勤俭自强的优良传统,声色犬马和奢侈消费成为他们人生价值的定位标准。

  三是人格扭曲。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没有法制制约和规范,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突显个人欲望,以追求感官和生活刺激为价值目标,人格越加扭曲。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流行“过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玩的就是心跳”等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如安徽某大学学生为了寻求刺激和好玩,在网上销售自己编写的木马程序。

  四是功利色彩浓重。受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倾向于功利主义。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大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收入较高、环境舒适的大城市,即使国家采取相应政策扶持,也很少有人到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去就业。选择职业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最在意的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甚至有的大学生放弃了职业追求,信奉“干得好不如嫁的好”.这都折射出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

  4.3.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

  对国家、社会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精神境界,是对儒家“仁爱”理念追求的最高的人文情感。网络信息的多元性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情感世界表现得非常复杂,在矛盾中迷失于选择。网络世界的自主性使得大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缺乏社会责任感。“一方面有着深刻的民族认同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又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向往着出国定居,崇洋媚外;一方面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国家主权、前途命运等高度关注,另一方面缺乏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一方面慨叹世风日下,呼唤人道主义精神的回归,另一方面当急需助人的事件发生时,又常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30] (P12-15)。人文情感的复杂性,使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薄。首先大学生没有时代主人翁的责任感。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更多的关注的是个人前途命运和现实利益,而对国家、社会、集体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缺乏认识,在就业选择方面表现突出。二是在价值取向上,重视个人价值,淡化社会价值,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更多的大学生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追求个人价值,不愿为社会多做贡献。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三是缺乏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和自私自利的个性较为明显,当这种特性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往往表现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极力彰显个性。由于缺乏儒家“仁爱”理念教育、文化底蕴薄弱等原因,大学生难以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道德情操。

  “仁爱”理念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它在历史上发挥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缺少“仁爱”理念的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丢失民族特色。一个国家的发展就是为每一代人进行民族个性的培养,即对当今大学生进行“仁爱”理念教育,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仁爱”理念适时增添世界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缺少了“仁爱”理念教育,就说明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中缺少独特的中华民族主体个性培育,表明中国特色的创造建设是不健全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