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我国刑事卷宗及其规范化改革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0 共231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语

  刑事诉讼并非是法院开庭审理一个阶段,是一系列诉讼程序的结合。贯穿整个诉讼程序的刑事卷宗只是其中的一个证据载体,其自身的证据能力、证明力尚还有待论证。

  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应当依法积极有效加强刑事卷宗的程序性价值作用。

  本文想要表达的,不在于案卷的如何移送,以及法官阅卷与否,而是想通过对刑事卷宗制作、运转程序的呈现,证明刑事卷宗的最初形成对之后的整个诉讼过程的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在直接审理原则的视野下重视这一问题。

  在我国当下关于刑事卷宗制度的研究方面,理论界关注的较少,学者的论着大多也仅涉及到案卷移送程序的选择方面。然而实践中,刑事卷宗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哲学上讲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丰富理论研究。当前不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对刑事卷宗制度所折射出我国刑事诉讼的根本性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各类冤家错案频频被曝光,这些无不都与刑事卷审查机制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随着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到来,刑事办案机关应该更加注重人权保障与程序正义,严格规范刑事案卷形成机制的合法性。同时,理论界应该加大对刑事案卷制度的深入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唯有此,我们所做的理论研究才不会是"纸上谈兵".

  另一方面,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来说,局部的发展变革永远无法脱离整体环境,因而,刑事卷宗制度的改革必须要放在中国刑事司法这个大环境中加以考量。变革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并进,需要充足的时间与足够的耐心。因而,作为我国刑事卷宗的改革,漫长而意义重大,需要把握中国社会当下的社会变革,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一步一个脚印。正如学者多言,对于我国司法体制的变革,哪怕是一个细小的变动,社会都需要给予足够的耐心与希望。


  参考文献:
  
  着作类:
  
  [1]左卫民。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以审前程序为重心(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卞建林、刘玖。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
  [7]黄东熊。刑事诉讼法论[M].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社,1999.
  [8]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
  [9]林钰雄。严格证明与刑事证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0]林钰雄。刑事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2]孙长永。探索正当出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13]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4]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法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6]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17][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8] [德]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M].吴丽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9][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M].姚永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0][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M].岳礼玲、温小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类:
  
  [1] 孙长永。日本起诉状一本主义研究 [J].中国法学,1994(1)。
  [2]龙宗智。论我国刑事庭审方式[J].中国法学,1998(4)。
  [3]杜海萍、张天武。直接言词原则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探析[J]. 律师世界,2003(8)。
  [4]宋英辉、李哲。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之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3(5)。
  [5] 李奋飞。从"复印件主义"走向"起诉状一本主义"--对我国刑事公诉方式改革的一种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2)。
  [6]陈卫东。论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J].中外法学 2004(4)。
  [7]姜玉卿。略议直接言词原则的内在诉讼价值[J].法治论丛,2005(4)。
  [8]林穆翔。论直接言词原则的诉讼价值[J].法学杂志,2005(6)。
  [9]沈德咏、江显和。变革与借鉴:传闻证据规则引论[J].中国法学,2005(5)。
  [10]陈瑞华。案卷笔录中心主义_对中国刑事审判方式的重新考察[J].法学研究,2006(4)。
  [11]左为民。中国刑事案卷制度研究--以证据案卷为重心[J].法学研究,2007(6)。
  [12]樊崇义、李静。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问题及其在我国的适用[J].证据科学,2008(3)。
  [13]孙远。卷宗移送制度改革之反思[J].政法论坛,2009(1)。
  [14]林劲松。我国侦查案卷制度反思[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4)。
  [15]唐治祥。意大利刑事卷证移送制度及其启示[J].法商研究,2010(2)。
  [16]郭松。透视"以侦查案卷为中心的审查起诉"[J].法学论坛,2010(4)。
  [17]李长城。大陆法系刑事卷宗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10)。
  [18]门金玲。控方卷宗笔录运行之审思--兼及比较法视野的考察[J].政法论坛,2010(3)。
  [19]陈瑞华。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与反思[J].政法论坛,2012(5)。
  [20]谢雯。刑事案卷制度研究[J].刑事法评论,2012(2)。
  [21]胡莲芳。卷宗移送主义:对理想的妥协还是对现实的尊重[J].西北大学学报,2013(3)。
  [22] [美]米尔伊安·达马斯卡:《英美法系的传闻证据规则以及大陆法系的类似规定》,刘玫、初殿清译,《诉讼法学研究》第 10 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年 4 月。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