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研究结果与具体分析
一、研究的分析框架
笔者对济南市某幼儿园的大班、中班、小班(其中大班 36 人、中班 34 人,小班 30人)共 100 名幼儿进行了为期 15 天的观察,并对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各类同伴冲突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收集到有效案例 98 例,大班 40 例,中班 30 例,小班 28 例。通过对案例的编码、分析和整理,研究者拟定了以下分析框架,具体内容见表 1。
每个冲突事件都进行了这五个方面的编码,然后再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二、分析工具的操作定义
游戏活动类型是指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行为时所正在进行的是哪一类游戏活动。受观察条件的限制,研究者主要对以下三类游戏活动类型进行了观察记录:晨间游戏、区域游戏和户外游戏。
晨间体育游戏活动是幼儿从早晨 7:40 入园到 8:10 早饭开始之前这一段时间所进行的各种带有游戏性质的体育锻炼活动,这些活动都是由老师统一组织的,如钻圈、推小车、拍球等活动。
区域游戏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按照老师指定的方式进行的各种区角活动,如娃娃家、建构区、图书区、美工坊等。
户外游戏是指以增加幼儿的活动量、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由老师安排组织的运动项目,一般包括上午的晨间锻炼和户外大型体育器械活动。
冲突发生的时间段是指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发生的时间。研究者把每一个完整的游戏活动划分为游戏的开始阶段、游戏的进行阶段和游戏的结束阶段。
游戏的开始阶段是指幼儿选择游戏区域和游戏伙伴,搬运摆放游戏材料或者老师组织幼儿列队前往户外游戏区的这一时间段。
游戏的进行阶段是指游戏活动准备就绪,开始玩到幼儿接受老师结束信号的这一时间段。
游戏的结束阶段是指收拾游戏物品材料并进行归位或者老师将幼儿从户外带回到教室的这一时间段。
冲突的起因是在游戏活动中导致幼儿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行为的直接缘由。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别:
争抢游戏资源是指冲突双方的行为目标直接指向某些游戏资源,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这些游戏资源的使用权和支配权,成为游戏资源的拥有者。其中游戏资源包括游戏材料、游戏区域、空间位置甚至游戏伙伴。
违反游戏规则是指冲突的一方违反了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而引起另一方的反感与反抗。如在“自助餐厅”的游戏中,“顾客”是禁止进入厨房的,如果充当顾客的幼儿闯进厨房中去,就会引起厨房工作人员的抵抗。
游戏意见分歧是指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意见存在不统一的状况。如建构区的小朋友有的想用积木搭建“高楼”,而有的却想搭建“大桥”。
攻击行为是指冲突一方引起对方反抗的有意的伤害性的举止。又包括身体攻击行为和语言攻击行为。
干预控制他人是指冲突一方试图干涉、控制另一方,遭到对方反抗而产生的冲突行为。
如一名幼儿在涂色的过程中要涂红色的,而另一名非要涂成蓝色的。
偶然行为是指冲突一方非有意的和非伤害性的行为举止引起了令一方的反抗或者反感。如一名男性幼儿为了找游戏伙伴而抱住了一名女性幼儿,却遭到对方的反对。
冲突的解决策略是指幼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战胜他人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方式。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把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归为以下 8 类:
告状是指幼儿向老师或者同伴告状求助,以期他们介入帮助的策略。如:儿 1 的玩具被幼儿 2 抢了,这时幼儿 1 就大声的向老师告状:“老师,他抢了我的玩具!”
第三者介入是指在冲突发生的过程中,第三者主动介入其中的情况。又包括老师介入和同伴介入两类。如:娃娃家的妈妈和爸爸因为是否带宝宝去打针而争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在旁边说:“哎呀,这是谁家的宝宝,好像生病了,他的爸爸妈妈怎么不带他去看病呢?”
攻击是指幼儿运用有意的伤害性的语言或者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意愿,实现自己的目标。
协商是指冲突双方共同努力,寻求两者都满意的结果的一种策略。如:在建构区幼儿甲的红色积木不够用了想借幼儿乙的。可幼儿乙并不想借给他,于是幼儿甲商量说:“我可以用黄色的换你的红色的吗?”幼儿乙想了想同意了。
放弃屈服是指幼儿在面临冲突的时候,委屈自己的意愿并离开当前的活动,从而使自己摆脱冲突的方式。
威胁命令是指幼儿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维护自己的意愿而用威胁警告性的言语阻止或控制同伴的行为。如“你要是再不还我,我就告诉老师!”
互不相让是指在具体的冲突情境中幼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相互不肯让步的针锋相向的行为方式。如:幼儿甲和幼儿乙都相当护士,幼儿甲先抢到了护士的帽子,幼儿乙上来争夺,幼儿甲紧紧的拿着帽子,幼儿乙使劲争夺,互不相让。
友好的表情和动作是指在具体的冲突情境中,冲突一方的一个友好性的面部表情或者身体动作可以化解对方的敌意,使冲突和平解决。如:幼儿甲和幼儿乙在户外活动时奔跑的过程中装了个满怀,本来幼儿甲有些生气,幼儿乙冲他呵呵呵笑起来,这是幼儿甲也笑起来。
三、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事件的统计分析
对收集到的冲突行为事件进行编码分析后,根据分析框架对案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一)不同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发生。
受观察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主要是在三类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晨间游戏、区域游戏和户外游戏活动。研究者将对这三类游戏活动中的冲突行为进行总体特征和年龄特征这两个方面的研究。
1.总体特征:冲突集中发生在区域游戏活动当中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在晨间游戏、区域游戏、户外游戏这三种游戏活动中幼儿的的同伴冲突行为各出现 3 次(3.1%)、78 次(79.6%)、17 次(17.3%)。很显然,幼儿的冲突行为主要集中于区域游戏中,晨间体育游戏和户外游戏相对较少。其中晨间游戏最少,据研究者分析,晨间游戏少的原因是观察的季节已经是十二月份的中旬,天气寒冷幼儿往往在 7:40 到不了幼儿园,到的时候基本就是早饭时间了。另外今冬的雾霾天气比较频繁,所以幼儿园会在雾霾天气取消晨间游戏和户外游戏活动。再者,这两类游戏活动都是由老师组织带领下进行的,老师的控制程度较高。
2.年龄特征:各年龄班均以区域游戏活动中的冲突最多
图一显示的是三类游戏活动中不同年龄班幼儿冲突行为发生的频率分布状况。在晨间游戏大班发生冲突事件 2 例(5%),中班发生冲突事件 1 例(3.3%),小班在晨间游戏中未发生冲突事件。在晨间游戏中发生的冲突行为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 区游戏活动中大班发生冲突事件 36 例(90%),中班发生冲突事件 22 例(73.3%),小班发生冲突事件 20例(71.4%)。90%>73.3%>71.4%,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在区域游戏活动的冲突事件呈现递增的趋势。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大班发生冲突行为 2 例(5%),中班发生的冲突行为 7 例(23.3%),小班发生同伴冲突行为 8 例(28.6%)。5%<23.3%<28.6%,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在户外游戏活动中的同伴冲突事件逐渐递减,而且大班与中班和小班的频率分布相差较大,而中班和小班的频率分布相差较小。
通过图一可以看出,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主要集中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晨间游戏和户外游戏活动中的同伴冲突行为比较少。晨间游戏中小班的冲突事件为零,主要是因为季节较寒冷,小班幼儿往往都是在早饭时间才进园,所以在研究者观察的 15 天中并没有碰到过小班幼儿的晨间游戏活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这主要是因为小班幼儿还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在具体的区域游戏活动中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行为比较少,另外小班幼儿受老师的控制度较中大班的要高。中大班幼儿基本进入联合游戏阶段和合作游戏阶段,在具体的区域游戏活动中中大班的幼儿往往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讨论共同的活动,这样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就比较多了。
(二)游戏活动各时间段中幼儿冲突行为的发生
实际的观察中发现,在这三类游戏活动的各个时间段,幼儿冲突行为发生的频次是不一样的,研究者将对其进行总体特征和性别特征这两方面的分析。
1.总体特征:同伴冲突行为集中在游戏的进行阶段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在游戏的开始阶段、进行阶段和结束阶段,幼儿的冲突行为各出现 11 次(11.2%)、71 次(72.4%)、16 次(16.3%)。可以明显的看出,幼儿的冲突行为集中发生在游戏的进行阶段,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同伴冲突行为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开始阶段的结束阶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高,幼儿的互动性较少,而游戏的进行阶段幼儿的互动行为较多,所以同伴冲突会比较多一些。
2.年龄特征:三个年龄班的冲突行为都集中发生在游戏的进行阶
图 2 表示的是三个年龄班在游戏活动中不同的时间段内同伴冲突行为发生的频率分布情况。在游戏的开始阶段,大班的同伴冲突行为事件为 2 例(5%),中班为 5 例(16.7%),小班为 4 例(14.3%)。这显示出,发生在开始阶段的同伴冲突事件比较少,而且三个年龄班呈抛物线分布,即中班在开始阶段的同突行为最多。在游戏活动的进行阶段,大班的同伴冲突行为事件为 31 例(77.5%),中班有 20 例(66.6%),小班有 20 例(71.4%)。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集中分布在游戏的进行阶段,三个年龄班呈 U 型分布,即中班的同伴冲突行为在游戏进行阶段最少。在游戏活动的结束阶段,大班的同伴冲突行为事件有 7 例(17.5%),中班有 5 例(16.7%),小班有 4 例(14.3%),17.5%>16.7%>14.3%,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
实际观察中发现,在游戏的开始阶段大班幼儿已经能比较熟练的按老师的要求选择游戏区域、游戏伙伴,也能井然有序的搬运所需要的游戏材料,所以开始阶段大班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最少。小班幼儿则由于游戏活动的自由度较低,受老师控制较多,所以其在开始阶段的冲突行为也相对较少。
(三)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性别分布
通过表 4 可以看出,幼儿与同性别同伴之间的冲突事件为 68 例(69.4%),与以性别同伴之间的冲突事件是 30 例(30.6%)。这说明,同性别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远远高于异性别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根据科尔伯格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4、5 岁以后,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达到“坚定性阶段”,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获得了准确而稳定性的认识。
伴随着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从这个年龄起儿童开始更多的以同性别同伴作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
据笔者了解,小班的平均年龄已经在四岁左右,所以所观察的幼儿基本上都已进入性别角色认同的“坚定性”阶段,以同性别的幼儿作为交往的主要对象。另外,大、中、小班三各年龄班的同性别幼儿中男性幼儿之间的冲突频率分别为 47.5%、46.6%、39.3%,女性幼儿的冲突分布频率分别是 25%、26.7%、21.4%。这说明男性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明显的高于女性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
(四)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起因
通过对所观察到的案例进行编码分析,研究者将游戏活动中最易引起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得出引起幼儿冲突的原因有争抢游戏资源、违反游戏规则、游戏意见分歧、攻击行为、干预控制他人、偶然行为共 6 类。
1. 总体特征:同伴冲突主要是由争抢游戏资源引起的
图 3 表示的是引起游戏活动中幼儿冲突行为的各类原因的频率分布状况。由争抢游戏资源引起的幼儿冲突行为占 45 次(45.9%);由违反游戏规则所引起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占 14 次(14.3%);由游戏意见分歧引起的同伴冲突行为有 12 次(12.4%);偶然行为引起的同伴冲突事件 11 次(11.2%);攻击行为和干预控制他人所引起的冲突分别是 10 次(10.2%)和 6 次(6.1%)。由此可以看出由争抢游戏资源所引起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事件是最多的。
2.年龄特征:游戏资源引发的冲突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违反游戏规则引发的冲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游戏意见分歧引发的冲突有所起伏
如图 4 所示,大班、中班、小班由争抢游戏资源所引起的冲突分别是:15 次(37.5%)、14 次(46.7%)、16 次(57.1%);由违反游戏规则引发的冲突三个年龄班分别出现大班 9次(22.5%),中班 3 次(10%),小班 2 次(7.1%);游戏意见分歧所引发的同伴冲突行为大、中、小班分别是 3 次(7.5%)、6 次(20%)和 3 次(10.7%);攻击行为所引发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分别是大班 4 次(10%),中班 4 次(13.3%),小班 2 次(7.14%);干预控制他人所引发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分别是大班 3 次(7.5%),中班 2 次(6.7%),小班 1 次(3.57%);偶然行为所引发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分别是大班 6 次(15%),中班 1次(3.3%),小班 4 次(10.7%)。
随着年龄的增长争抢游戏资源所引发的冲突行为呈递减的趋势。其中,小班近一半以上的冲突事件均是由争抢游戏资源引起的,由争抢物品材料所引发的冲突明显的高于中大班。这主要是因为,小班幼儿尚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他们主要对游戏物品材料感兴趣,其游戏内容主要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而且他们看到同伴玩什么玩具,在哪个区域里玩,往往也会选择同样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游戏区域。所以在小班由争抢游戏资源引发的冲突最多。由干预控制他人和攻击行为引发的冲突比较少见。
中大班由干预控制他人和攻击行为所引发的冲突行为之间的差距不大。但是游戏意见分歧引发的冲突行为中班明显的多于大班,这是由于中班幼儿尚处在联合游戏阶段,他们虽然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也会讨论共同的活动,但是他们并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虽然处于一个集体之内,且时常发生许多借还玩具行为,但是每个儿童仍是以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为中心的。
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不会也不愿意与同伴相互协商,而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进而产生分歧引发同伴之间的冲突。
由违反游戏规则所引发的冲突大班明显高于中班和小班。到幼儿后期,象征性游戏逐渐由规则游戏所代替,游戏的规则逐渐明朗化,成为外显的某种规定,即是参与者都明确关于动作方式和顺序以及在游戏活动中被允许和被禁止的动作的规定。
这就说明大班幼儿对于具体游戏规则的理解更加清晰而且对于同伴是否遵守游戏规则的关注度也相对较高。所以,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如果幼儿一旦发生违反游戏规则的行为,另一方能快速而准确地意识到并反馈给对方。
从总体上看偶然行为在引起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中占得比例较高。具体到三个年龄班上起伏比较大,大班和小班的明显高于中班,呈 U 型分布 。
(五)游戏活动中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
本文将游戏活动中的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归纳为 8 种,经过对 98 个案例的编码分析,共获得 140 个策略,其中大班 66 个,中班 40 个,小班 34 个。对八种解决策略按由高到低的次数分布排列为:○1 第三者介入○2 协商策略○3 攻击行为○4 告状求助○5 互不相让○6威胁命令○7 放弃屈服○8 友好的动作表情。本文借鉴南京师范大学刘晓静的硕士毕业论文,将这八种冲突解决策略归类为积极策略、中性策略、消极策略三种类型。其中,协商策略和友好的动作表情属于积极策略;第三者介入、告状求助、放弃屈服属于中性策略;攻击行为、互不相让、威胁命令为消极策略。
通过表 5 可以从总体上看出游戏活动中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主要是中性策略和消极策略。主要是因为学前期的幼儿掌握的社会交往经验还比较少,社会交往技能差,同时他们也缺乏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自我中心化比较严重,所以幼儿很少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故幼儿还不能熟练的掌握能使双方都获得利益的积极策略。下面来具体的看一下 8 种解决策略在各年龄班的次数与百分比状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班、中班、小班的第三者介入策略使用率均比较高,分别占其各班冲突解决策略次数的 19.7%、17.5%、26.5%。这说明幼儿在面临冲突时,仍然对老师或者同伴有很强的依赖性。协商策略在中班、大班的使用率较高,分别占其各班冲突解决策略的 27.3%、15%,而小班却仅占 5.9%,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协商策略的使用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攻击性策略的使用状况分别是大班 9 次(13.6%)、中班 6 次 15%、小班 9 次(26.5%),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性策略的使用会逐渐减少。告状求助策略在中班和大班幼儿分别占其班冲突解决策略次数的 16.7%和 22.5%,而小班只占 8.8%。互不相让策略分别占各班冲突解决策略次数的 7.6%、7.5%和 14.7%,这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尚欠缺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在实际观察中发现幼儿对威胁策略的使用一般是以告状或不跟对方继续玩为要挟条件,其中又以告状居多。友好的表情这一策略虽然使用的比较少,但是在实际的观察中发现,只要冲突的一方展示出友好的表情或者动作,冲突的另一方也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有效的化解双方的冲突,使得冲突和平解决。这说明在幼儿期,冲突双方并不是随机使用策略,而是针对对方的策略做出相应的回应。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