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无锡市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05 共865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无锡市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说明

  1.调查对象和范围的选取

  生态文明素质是我国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基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考虑,本次调查选择以无锡市大学生为例,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的现状,在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的选取上,涵盖了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大学生,本科院校为坐落于无锡市的全国性综合大学江南大学,专科院校为省级专科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调查对象的学科分布上,涉及到环境相关专业、理工科非环境专业以及非理工科专业三大类别,基本涵盖了工学、理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等 8 个学科门类的本科生和专科生。

  2.抽样方案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个人访谈为辅的方式,调查样本为随机抽取。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填写,调查前,对被调查者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和培训,同时调查者对部分积极性较高的被调查者进行了访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调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少部分被调查者对问卷内容漏选、多选或拒选,以及明显地随意勾选,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甄别处理,剔除了部分无效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3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277 份,回收率为 92.33%.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为本次调查统计的结果。

  3.问卷的分类概况

  本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的调查,涵盖了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所涉及的领域,能够清晰的反映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的现状。问卷共设置 5 个一级指标,25 个二级指标,31 个三级指标(选项题目,见附录一),如表 3-1 所示。通过对问卷题目的细化,使得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现状分析变得容易操作,问卷题目以“程度式”

  选择题为主,辅以少量“开放式”问题供有想法的大学生表达意愿。“程度式” 选择题均以最低程度到最高程度排序,并赋予 1~5 分的分值进行评价。问卷的题目尽量以贴近大学生生活为宗旨,突出现实化、生活化。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受访着的基本背景情况如表 3-2:

 

 

  3.2 生态文明知识水平现状

  3.2.1 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度水平

  结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整体认知度不高。

  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水平进行调查,本部分共设置 7 道“程度式”选择题,每道题目按认知度情况从最低程度到最高程度共设置 5 个选项,并按从最低到最高程度给选项赋予 1~5 分的分值(最低程度为 1 分,最高程度为 5 分)。根据对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无锡市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水平的平均得分为 2.43 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见表3-4),其中,对生态知识认知度平均得分在 4 分以上(了解及以上程度)的仅占到 12.5%,可见,对生态知识认知度较高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有 21.9%的分值集中在 3 分(基本了解),得分在 2 分以下(了解一点到根本不了解)的大学生占到 65.6%(见表3-5),由此可见,无锡市大学生生态知识水平整体认知度不高,由此也反映出大学生生态知识的匮乏。在对一些环境相关概念的知晓程度方面,当被问及“2012 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时,有 81.9%(见图 3-1)的大学生选择根本不了解和了解一点,可见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相关事件的关注度非常低。

  

  3.2.2 生态文明知识的接受水平

  结论:大学生生态知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生态紧迫感。

  a. 在被问及对列举的 15 部环保题材的电影观看程度时,平均得分仅为 1.96 分(见表 3-4),仅有 18.6%的大学生看过 15 部环保题材电影其中的 4 部以上,并且被调查的277 份有效问卷中,没有一个大学生看过 10 部以上(见图 3-2),可见,大学生尚未对环境问题产生兴趣,基本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在考察大学生对我国针对环境保护设置的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时,结果不容乐观,有 89.5%的大学生处在知道一点和完全不知道的状态,仅有 4.5%(见图 3-3)的大学生表示知道相关法律法规,可见,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紧迫性。

  

  b. 在对目前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与生活相关的一些环境问题关注度高于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比如,对酸雨、白色污染、沙尘暴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的平均得分为 2.80 分,而对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海平面赤潮、热带风暴的了解程度平均得分为 2.75 分,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名词,如白色污染、温室效应、垃圾分类、绿色食品、低碳生活等的知晓度平均得分高达 3.05 分(见表 3-4),可见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仅限于对生活有一定影响的环境问题和环保事件,缺乏对于地球环境整体变化以及所面临环境问题危机的关注度和紧迫感,这与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者的身份不相符,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知识的引导和教育。

 

  3.3 生态文明价值观水平现状

  3.3.1 生态文明价值观水平的整体状态

  结论:大学生整体生态文明价值观呈现积极状态。本次对无锡市大学生进行的生态价值观调查显示:大学生价值观的平均得分为 3.95分,达到良好水平(见表 3-6),大学生价值观在较积极以上的达到 72.8%,有 12.7%的大学生价值观不够清晰,呈现中庸水平,价值观明显呈现落后状态的大学生仅占 3.0%(见表 3-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趋向良好,基本呈现出较为积极的生态价值观。

 

  3.3.2 生态价值观的“利益相关性”分析

  结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利益相关性”.

  a. 在通过二级指标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进行考察时显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中,得分高达 4.24 分(见表 3-6),被调查的大学生基本都能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的依存关系,其中有 85.6%(见图 3-4)的大学生不同意命题中所阐述的“人是最重要的,自然界是为人类服务的。”

  这样一种说法,可见在人与自然关系这样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判断中,大学生具备理性的判断。

 

  b.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客体满足主体发展需要过程的经济判断时,给出了这样的两种命题:“第一,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这样生活水平提高的更快;第二,宁可生活水平提高的慢些,也要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力求环境先行。”大学生对这两种命题的支持态度呈现图 3-5 所显示的态度,其中约有 81%的大学生具有环保先行的态度,能够认识到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进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对于更好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样重要,只有约 1%的大学生认为只有发展经济重要,环境保护不重要,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在对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时,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具有环保先行的生态价值观。

  

  c. 在考察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价值观态度时,大学生被问及:“政府要依法关闭你所居住地的一家效益很好的造纸厂,因为其对下游河流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当地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这家造纸厂,你对政府做法的态度是怎样。”有 21.6%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全不同意和同意一点,27.1%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图 3-6),表明大学生在涉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环境价值观判断时,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不能够清晰的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产生了自身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d. 在对待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这样与自身利益直接挂钩的利益关系时,大学生没有表现出对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战略性眼光和果断态度,出现了最大比例的中庸态度和一定比例的负面态度,表现出顾忌自身利益的一面,在表 3-6 中可以看出对待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得分为三项中最低得分 3.53 分,低于平均分 3.95 分,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利益相关性”.

 

  

  3.4 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现状
  
  3.4.1 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整体状态

  结论:大学生整体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呈现较为积极的状态,对环境问题关注度较高。

  a. 本次调查查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评价平均得分为 3.32 分(见表 3-8),有43.6%的大学生在环境意识评价分布中呈现较积和积极的状态(见表 3-9),因此,可以看出,无锡市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总体呈现较为积极的状态,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从表 3-8 中可以看出:环境意识处于中庸比例的大学生占到最大比例,达 30.1%,较积极和较落后的比例分别次之,可以看出,大学生整体环境意识虽然较高,但依然呈现出中庸的生态文明意识状态。

  

  b. 在对我国环境污染现状的评价中,有高达 94.6%的大学生选择了我国现阶段的污染现状在比较严重的程度以上,可见大学生基本上能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污染现状,但选择比较严重的大学生占到 44.6%,明显高于选择非常严重的大学生比例(见图3-7),也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认识到我国现阶段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但是,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地步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c. 在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的考察中,问卷设置了诸如经济发展、人口控制、社会保障、就业收入、住房价格等 9 个相关社会热点问题与环境问题一同被排序,大学生把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排序在第六位以前(即比较重要的前六位)的比例占到 91.4%,仅有 1.4%(见图 3-8)的大学生将环境问题排到第八位以后,也就是说大学生普遍对环境问题较为关注。

  

  3.4.2 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特征分析

  结论: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较敏感,但呈现一定的“狭隘性”和“表面性”.

  a. 本次调查共设置了 4 个问题来考察大学生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度,其中对地球环境恶化的关注度设置 2 个题目,对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和人类行为对自然资源的影响的关注度各设置 1 个题目,平均得分为 3.00 分(见表 3-7),可见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比较敏感。在考察大学生对地球环境恶化的关注度时,分别询问了大学生对“全球物种灭绝速度”的关注和对“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我国西北部沙尘暴频发、中东部雾霾天激增”的关注。这两个问题的得分分别为 2.40 分和 3.03 分(见表 3-8),从图 3-9 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全球物种灭绝速度的不关注和不太关注度高达 68.1%,关注和很关注度仅占 10.4%,这个比例远低于对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沙尘暴、雾霾天的关注,其比较关注以上程度达到 68.8%,关注度明显高于前者,可见大学生对环境变化虽然整体表现较为敏感,但也表现出明显的“狭隘性”,即对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明显高于与生活关系不大的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像地球物种灭绝速度比 2000 年前快了 1000 倍之多,这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大学生表现出的关注程度不尽人意,而对日常生活接触较频繁的沙尘暴、雾霾等环境问题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热情,这反映出大学生生态意识停留在浅层,即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表现出明显的“表面性”,不具备从整体、深度的层面上把握环境变化和环境问题的能力。

  

  b. 在考察对人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以及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关注时,设置了 2个问题,分别是对一次性筷子使用对树木的消耗和城市私家车排放尾气对气候的影响,大学生对这两个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基本呈现了一致性,比较关注以上的程度达到70.0%(见图 3-10)以上,可见,对于人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以及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这样涉及人类参与的环境问题,大学生关注度较高。

  

  3.4.3 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分析

  结论:大学生环保责任意识较高,但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意识不足。

  a. 在考察大学生生态意识中对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的看法时,得分为 4.45 分(见表3-8),是所有生态意识考察项目中的最高分,约有 89%的大学生不同意“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的说法(见图 3-11),说明大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较高,在处理环境保护中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时,具有环境保护为己任的态度,呈现出较高地环保责任意识。

  

  b. 在考察大学生是否愿意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时,被问及“如果国家向每位公民收取环境保护费用,你愿意缴纳吗?”调查结果不尽人意,完全不愿意和不太愿意的大学生约占到 53%(见图 3-12),平均得分也仅为 2.64 分(见表 3-8),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虽然能意识到环境保护事业与每个人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应对环保事业负有责任,但是当提到让其为环保事业捐款时,却表现出不愿意的态度,可见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先行,但具体行为靠后,知行不一,本文在下一小节中将具体讨论。

  3.5 生态文明行为水平现状

  3.5.1 生态文明行为水平的整体状态

  结论:大学生日常环保行为欠缺,有意识的环保行动水平偏低,但对公认“不环保行为”的克制力较强a. 本次调查共设置 8 个问题考察大学生的预期生态文明行为水平。其中除了“周围环境对自身环保行为的影响程度”和“对有组织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两项指标采用”选项式“的回答方式,其他 6 个问题均采用”程度式“的回答方式。可以看出无锡市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评价平均得分为 2.65 分(见表 3-10),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大学生预期生态文明行为水平达到较积极以上程度的仅占到 30%(见表 3-11),可见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预期水平较低,有明显的行为滞后倾向。

 

  b. 在考察大学生日常环保行为时,大学生被问及”对于拒绝使用一次性饭盒,您认为自己做得怎样“,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为 3.10 分(见表 3-10),有 42.1%的大学生表示”一般“,25.6%(见图 3-13)的大学生表示”做的不好“,可见大学生的日常环保行为欠缺。

  

  c. 在考察大学生有意识地环保行为时,设置了两个题目,分别是与自身不太相关和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其中被问到”在挑选商品或者礼品时,是否会尽量避免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产品“时,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为 2.69 分,而被问及”对于拒绝吃‘野味',牛蛙、蛇、河豚等野生动物“时,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为 3.69 分(见表 3-10),可见大学生日常生活细节中的有意识地环保行为较为缺乏,而对公众普遍关注的”不环保行为“的克制力较强,有 64.8%的大学生表示对于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做得好和非常好。

  只有 19.5%的大学生表示在挑选商品或礼品时会避免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产品(见图3-14)。

 

  3.5.2 生态文明行为的”导向性“分析

  结论:大学生主动对他人生态行为进行良性引导的能力不足。

  在考察大学生对于他人生态行为进行引导的预期行为时,对于制止他人践踏草坪、在名胜古迹里乱写乱画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为 2.54 分(见表 3-10),为环境行为评价得分中的最低分,图 3-15 中列出了大学生对于引导他人环保行为预期做法的条状比例图,认为自己做的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占到 53.8%,做的一般的占到 28%,只有 18.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做的好和非常好,可见,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良好行为的践行者,却在对于引导公众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缺少能动性。

 

  3.5.3 生态文明行为的”积极性“分析

  结论:大学生在不涉及复杂劳动的前提下,具备参与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在考察大学生对有组织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时,大学生被连续问及递进问题时,表现出以下状态:在近几年流行的”全球停电一小时活动“,有 37.4%的大学生参与了这项活动,实际参与数不到总数的一半,但被问及”如果每年都举办这样的活动,您是否会参与时“,有 86.8%的大学生表示会参与,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参与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的预期积极性很高,但是实际行为滞后,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参与程度。在被问及”如果这样的活动改为每月一次,您认为?“有 39.4%大学生认为很不方便或者没用必要,有 49%的大学生认为能够接受,但是在被追加问及”如果停电改为每周一次,您认为?“有 70.8%的大学生认为很不方便或没有必要,只有 24.7%的大学生表示能够接受(见图 3-16),可见,大学生的环保积极性是建立在不影响正常生活,而且不需要涉及复杂的劳动的前提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今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先行,行为滞后的现状。

 

  3.5.4 生态文明行为的”环境影响性“分析

  结论:大学生自身环保行为易受所处环境影响,且呈现出”趋优避差“性。

  在考察周围环境对大学生自身环保行为的影响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在环境整洁的飞机头等舱候机厅和环境脏乱差的乡镇公共汽车集散地,您认为您的环保行为在哪个场合会更好?”有 55.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环保行为在环境整洁的飞机头等舱候机厅会更好,23.6%的大学生认为都很好,14.8%的大学生认为在乡镇公共汽车站更好,6.2%的大学生认为都不好(见图 3-1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环保行为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并且明显趋向于在环境更好的场合其自身的环保行为也会更好,当然在环境较差的场合其自身的环保行为也随之变差,本文称之为“趋优避差”性,说明大学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自身还未形成对环境保护的稳定性的品质,因此极易受到因周围因素变化而对其环保行为产生的影响。

  

  3.5.5 生态文明行为的“参与性”分析

  结论:大学生对公众环境运动的参与情绪低迷,对自身在环保中的作用缺乏信心。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或者劳动的参与程度的平均得分为 2.78,对于要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投诉或上诉的参与程度平均得分为 2.73(见表 3-10),得分均偏低,有 44%的大学生不太愿意或者非常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进行环保宣传活动(见图 3-18),有 51%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参与或者坚决不参与有关环境问题的上诉或者投诉,甚至还有同学在旁批注:“怕被当做神经病。”,可见,大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参与情绪低迷,并且对自身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也缺乏信心,从图 3-19 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参与环保相关活动的兴趣不强,对于在环保活动中抛头露面的积极性不高,愿意和非常愿意,参与和积极参与的比例均低于 25%,这与长期以来环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及长期未能对大学生进行稳定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引导关系密切,可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3.6 生态文明“知”“价”“意”“行”四部分关系分析

  3.6.1 生态文明“知”“价”“意”“行”得分比分析

  本次调查按大学生生态文明四个组成部分共设置 24 道“程度式”选择题,其中生态知识 7 道,生态价值观 3 道,生态意识 8 道,生态行为 6 道,每道题目分值在 1~5 分,并且规定 5 个选项中选择第四个及以上(4 分以上)为良好(见表 3-3),通过 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无锡市大学生生态文明四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分和良好比见表 3-12.

  

  从表 3-12 可以看出“平均分”:价值观>意识>行为>知识,“良好比”也呈现出同样的情况,可见,无锡市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较为积极,即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整体价值取向并无偏差,说明了其可塑性很强,而生态文明意识得分低于价值观却高于生态文明行为,可见,大学生生态文明呈现意识先行,行为滞后的态势,生态知识的平均分和良好比均最低,其中良好比仅占 12.5%,说明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不能与其价值观和意识同步,这也反映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欠缺严重,不能为其意识发展和行为养成提供知识储备,也对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产生牵制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大学生的整体生态文明价值观积极,有较强的可塑性,证明了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必要性,但生态知识严重欠缺,没有坚实的知识储备做基础,容易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走入“空中楼阁”.

  3.6.2 生态文明“知”“价”“意”“行”相关性分析

  对样本总体的生态知识、生态价值观、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 3-13.

  



 

  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知识与生态价值观的相关系数(皮尔森系数)为 0.244**,与生态意识的相关系数为 0.380**,与生态行为的相关系数为 0.128**,生态价值观与生态意识的相关系数为 0.337**,与生态行为的相关系数为 0.196**,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的相关系数为 0.383**(见表 4-2)。相关性经显著性检查,并排除抽样带来的误差,说明四者这件存在或强或弱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小于 0.100**为不相关,0.300**至 0.100**为弱相关,0.700**至 0.300**之间为相关性一般,大于 0.700**为相关性较强1)。

  第一,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的相关性为 0.383**,相关性属于一般级别,但相对较强,说明生态意识对生态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生态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意识有反馈作用,但反馈能力较差,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虽然受到其意识的影响,但不起支配作用,其生态行为也不能完全反应其意识现状,两者之间只是一般性的相关关系。

  第二,生态知识与生态意识的相关系数为 0.380**,可见,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形成与其生态知识的储备量相关,因此,丰富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意识的相关系数为 0.337**,不难看出,价值观对意识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之前的分析,已知大学生的价值观整体取向较积极,但他们之间的相关性表明,积极的价值观并不能说明其意识也同样积极。

  第四,大学生生态知识和行为的相关性为 0.128**,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行为的相关系数为 0.196**,相关性均较弱,“知”和“行”的相关性最低,基本无法看到生态知识对生态行为的教育作用,以及生态价值观对生态行为的指导作用,这组数据显著表明,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脱节,知行不一,生态文明知识对于行为的指导作用基本无法体现。

  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所受到的生态文明相关教育多停留在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的层面,基本没有接受到专业、系统地生态文明教育,因此,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呈碎片状,零散的知识片段不足以对生态意识的培育提供指导作用,也说明了大学生生态知识提升还有较大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途径和机会日益增多,生态知识的扩增并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实现环境知识到环境行为的转化需要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多个复杂的环节2,因此,大学生的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预期生态行为不能同步提升,其相互之间的指导和反馈作用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知识转化为生态意识,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对行为的指导作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