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0 共1022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美术、美感、美育三者的联系及区别

  (一)关于美术

  蔡元培认为,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具体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的应该是对于精神文化的一种内在反映。一方面,美术有着陶冶情操的作用,人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往往可以开发自身的智力,培养自身的审美观念,提高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能够让人忘记小我,投身于大我的创造之中去。美术也可以说是一种消遣,但是是一种较为高尚的消遣,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欣赏美术的人往往也能够从美术中获得自身情操的修养,人在欣赏美术时,其实是与美术作品的人的一种精神层面的相互交流,美术是对于世界的一种反映,同时美术品也是反映世界观的相关产物。美术往往能够让人脱去精神上的愚昧与污垢,获得心灵上的洗涤。这是蔡元培先生看中美术的原因,他认为,美术是美育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关于美感

  蔡元培认为美感并非一种独立存在的感觉,他往往是由以美术品等物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美感是由美术而产生。他认为,天地万物,无论是手工、图画、抑或诗歌,都是能够反映出美感的存在,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这些事物较为直观的感觉到美感。除此之外,人的美感往往并不是单独发生的,更多的是因为外在物品所反映出来的,外在物品或是通过色彩的协调,或是通过光线的角度,又或者是通过物体的构造,都可以引起美感的出现。美感往往有两种存在的形式,一种是优雅之美,另一种是崇高之美。优雅之美往往存在于离我们身边比较近的事物,能够通过各种模式与我们身心产生连接,进而让我们产生对于美感的享受;崇高之美则往往离我们较远,但能进化我们的心灵,进而产生美感的享受。

  关于美感的特性,蔡元培往往选择用康德的理论来解释。康德的理论中对于美感的介绍,往往有三个特殊的要点在内,首先是超脱,超脱的意思就是与外界物体并不存在直观上的利害关联,虽然两者之间或多或少的会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从最重要的方面来说,这些联系并不带有利害的关系;其次是普遍,也就是说人心都是一样的,美感对于每个人的直觉感受都是相同的,并不会存在身心相异的情况;再次是有规则,美感的存在虽然没有独特的意义,但是它的来源,它的去处往往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最后则是必然,也就是说这是人性所必然固有的东西,并不是外物影响所造成的。除此之外,蔡元培还认为,纯粹的美感是不会被欲望羁绊住的,为了迎合人心所特意制造出来的美感往往是错误的,无益的。

  (三)关于美育

  蔡元培在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后,对教育进行了新的定义,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应该是单纯的知识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健全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在蔡元培的教育观念之中,四个教育项目(即四育)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即: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在过去的教育观念中,人们往往把美育归纳入了德育之中,然而在蔡元培的教育体系中,美育则是单独于德育而存在的,关于这一点,蔡元培是这样解释的,美育并不能简简单单的称之为美术,他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可以忽略的艺术类科目,更多的,它应该是一种对于个人行为素质的培养。他所说的美感教育,是除了音乐以外,用各种美术和自然的美,来影响个人的行为素质和修养。这样的影响范围往往是比较广等等,在蔡元培的教育观点中,德智体美四个教育发展的关联点是一个整体的存在,缺一不可。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其次,则是培育出健康的身体。1922 年,他在北大提出了体操有两个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锻炼身体,保持身体上的健康;另一方面,体操从某些方面也印证了美学的发展观点,有着古希腊中所说的形体之美。

  二、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一)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回应

  蔡元培在上个世纪曾经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观念,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大举入侵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当时“尊孔复古”的社会思潮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蔡元培主张的教育方针得以在全新的社会中实施。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袁世凯所剽窃,不仅没有完成辛亥革命的要旨,反而在政治上大张旗鼓地进行复辟,并且提出了许多“定孔教为国教”的口号,这些口号显然是对美育发展没有任何益处的,原先的对于教育宗旨方面的主张也成为了无稽之谈。面对这种情况,蔡元培并没有放弃进行美学教育改革,反而激流勇进,对教育界中各种现象进行严肃的批判。他坚决抵制袁世凯主张的已经被废除过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于所谓的“定孔教为国教”也持绝对的否定态度。在担任北大的校长后,蔡元培把他的美育主张进一步发展起来,反对人们被这些所谓的宗教禁锢自身的思想模式,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坚持美育的科学教育手段和方法。

  2.以美育代宗教有其可行性与科学性

  人们对于宗教的看法随着现代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也有了一定的转变。过去,人们对于不能够用常理解释的事情,或者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导致无法取得合理解释的事情,往往都冠以牛鬼蛇神的名头,这些诡秘而神奇的事件成了宗教产生的温床。宗教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但是在现代,许多问题都已经能够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解释,那么现代社会中宗教存在的原因,就只有用感情来加以解释了。

  蔡元培明确指出了,宗教对人产生的情感作用,并非是宗教本身所对个体产生的情感作用,更多的,应该是宗教的环境对于人所产生的精神感情作用,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抑或是东方的佛教,往往都有着极为华丽的建筑物等,这些建筑物一旦辅以相关的理念和音乐,往往都能够对人产生浓烈的感情作用,正是这种情感作用,让人们对宗教信服。

  3.从美术进化史看美术脱离宗教的趋势

  从美术进化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能看出美术脱离宗教的大致趋势。近年来,美术大有脱离宗教而独立存在的趋势。到了现在,大多数的精美建筑物,都是学校、剧院等,很少会是一些教堂等,这些宗教场所都有着其独特的美术价值。这样以来,人们对于宗教和美育之间的看法就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其中,一个流派主张美育合于宗教之中,认为美育一直以来都是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需要独立于宗教出现;另一个流派则主张美育与宗教相分离,这种概念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往往是缺失的、不完整的,美育和宗教不能混为一谈,而应该将美育独立出来,单独让其进行发展。蔡文培先生支持后者的观点,他认为纯粹的美育是陶冶人的情操的,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超脱性。因此,美育必须和宗教独立出来,让美育单独对人进行情感和感情方面的教育。

  (二)美育与宗教的较量

  蔡元培在高度的政治压力下,依然坚持最初的美育观点,奔波于宣扬美育的道路上,但是他的反封建美育道路能够持续多久?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首先,从时代要求与历史发展来看,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与时代的实用要求相吻合。宗教对人的情感具有麻痹欺骗性,这和解放人的个性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基调是背道而驰的。以实用尺度的标准来衡量,宗教就成为无用的累赘。从宗教与美育的性质及其根源来看,相对宗教与邻近教育的关系而言,可以肯定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在当时也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文化追求的先声者认为,美育可以代宗教。比如艺术家林风眠就曾积极响应蔡元培的这种说法,他认为宗教只是某一个时代的发展,往往存在一定的愚昧性和无知性,一旦科学技术得到发展后,宗教则会不攻自破,最终走向灭亡的道路。

  因此,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有着极高的实际运用价值的。但是西方的部分国家中,宗教不仅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多的是一种凝聚民心的存在,这些宗教往往又不是替代的。

  因此,宗教史与艺术史上的事实不能成为美育代宗教的充分条件,蔡元培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指出了宗教和美育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向,这种分析存在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结论有些武断了。在中国现代美学界,美育代替宗教的说法并没有多少人赞同,就像朱自清曾经说过的,“美育代宗教”虽然偶尔会在演讲中提起,但是其实际的内在意义并不丰富的,因为宗教本身有存在的必然性,就不必再提代替一事,但是美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仍然有着他的独特意义。

  其次,作为人类文化的类型或存在样式,美育代替宗教,其实真正的意思是用审美来改善人的精神生活水平,让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宗教之中,事实上美的普遍性和高度超脱性往往能够帮助人快速到达审美自由的境界。但是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存在即合理,并不如同蔡元培所指出的“宗教没有了存在的必要”⑨。人类需要物质的富足,更需要精神的自由;人类需要情感的滋润,更需要灵魂的超脱。就审美效果而言,艺术优于宗教;就精神依托而言,宗教则胜于艺术。而且既然都是文化类型之一,怎么能取而代之?美育和宗教作为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方式,具有同样的精神救赎作用,宗教的强烈的赎罪意识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道德自律的作用,这是美育所不具备的。蔡元培注意到了审美救赎的作用,却没有考虑到宗教的本质是对人精神的救赎,而并非仅仅是对情感的陶冶,他忽略了宗教的终极关怀是使人的心灵能够得到慰藉,寻找到精神家园。宗教自始至终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从人类存在开始,其深层次的生命困惑就会存在,宗教便产生了。虽然从西方文化传统看,审美早于宗教,但宗教仍是人类原始的一种生存方式,与美育不属于同一范畴。

  “美育是否能代替宗教,和我们对宗教文化的认识方式有关。如果从宗教文化内在属性的历史变化情况来说,美育代宗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如果从人类的文化类型来说,美育则不可能代替宗教。”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是为了反封建而适时提出的命题,显然是一种推进现代中国文明进步的理论。然而对美育代宗教进行学理的论证是非常困难的。在那个政治动荡、人心不古的年代它是“纸上谈兵”,这面反封建旗帜没有在历史的天空中飘扬多久就落下了,但它却震撼了现代中国文化艺术生命。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当时有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意义,表现了他对于宗教迷信的反对以及反抗,同时也是顺应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肯定当时环境下这种观念正确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蔡元培本人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他也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宗教的本质性问题,而只是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来代替另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因此,他所谓的主张,在过去的中国只能算是一句空洞无力的形式口号。除此之外,还需要肯定的是,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的“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的提出,是对美育发展的一种莫大的推动,并且对美育产生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三、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

  蔡文培曾经说过,在文化运动中,一定不能够忘记了美育,这表现出了蔡文培先生对于美育的极大的重视。他认为美育是需要贯彻于中国教育发展初始和末尾的存在。在民国之后,这个观念愈发深刻起来,但是对于文化运动中,美育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在社会教育问题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我们需要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蔡元培一直坚持认为,文化运动的过程中不能够忘记了美育的重要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为旗帜,开展起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开展,涉及面越来越广,也就进而产生了部分错误的思想和观点。蔡元培对于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美育的错误观点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1)虽然对于美育有着比较详细的了解,对情况和时局也有着一定的把握程度,然而在可靠的时间点上难以牺牲自身的价值观念,不能够正确权衡利害关系;(2)把美育主义当作自身的护身符,一旦这种护身符失效或者自身暴露,往往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甚至对于美育进行高度的批判和驳斥,以达到自身的稳定;(3)往往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有些人急功近利,想一口气完成所有的任务,然而这种情况总是少数的,美育往往都是细水长流的一个发展过程,见效也比起其他的教育方式要慢上许多,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导致人们对于美育的教育结果不甚满意,经常轻言放弃。这三种流弊都要归结于过分计较个人利害得失,因而丧失了公民道德和牺牲精神。

  他认为,这些错误倾向的出现,是由于单凭个性的冲动,环境的刺激,怀着自私的动机,才参加了文化运动。要克服这些偏向,就要正确使用美育,要培养一种超利害的兴趣,要抛去划分人我的偏见,保持永久平和的心境。这样到需要的时候,就能自然的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⑩,让人们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去。

  因此,他明确的指出,美育并不只是空谈,而是有着实际的可行性。他认为科学的存在固然重要,但是美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科学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美育也对稳定社会,促进和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众文化素质水平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科学和美育应该是同等重要的,然而实际上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科学的教育在幼儿园中尚可看到萌芽的地方,而美学的教育,除了幼儿园中的玩闹式的美术课以外,基本上没有任何涉及到的地方。

  对于这种情况,蔡元培再次重申他的美育观点,辩证的阐述了美育与科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他指出美育可以激励感情,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和文化层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育和科学教育应该是新文化运动中两个密不可分的层次,只有两者互相配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出更为全面的作用。

  蔡元培认为,科学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美育、德育、智育和体育四个方面的一种高度统一的发展。虽然似乎从正常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难以看到美育的身影。但是,实际上在各种教育模式中,无处不渗透着美育的思想和应用。例如小说、戏剧等艺术,都是新文化运动时的常见表现形式,而美育就存在于对这些形式的审美批判之中,而在学习这些文化知识时,也渗透着美育的理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表现形式的教育往往都不能够严格按照美育所想要表达的方向进行发展,毕竟文化的模式是多元化的,很多东西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音乐中,都有可能存在着低俗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美育来说不仅仅是有害的,同时还容易造成自身的道德素质败坏,精神文化风气不端正,最终导致与美育截然相反的效果。因此,蔡元培先生一再提出,在新文化运动中,一定不要忘记美育。除了不要忘记美育的存在以外,还不要忘记将美育发展到正确的、健康的道路上去。这一口号虽然受资产阶级局限性的限制,但在整体上来说依然是进步的,我们应该对这一进步思想的存在予以肯定。

  不过,有人认为,蔡元培提出“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的口号,是完全把美育当作阶级调和的手段,似乎带有明确的政治动机,因而是不革命的。这种批评是不公平的,武断的。第一,这个口号的提出不是用来反对五四运动,也不是针对新文化运动的革命主流的;第二,退一步说,即使他的口号中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这仍然是基于他对于美育成果的宣传,却不能以此证明他在政治上走向反动。他的真正动机是寄希望于美育使新文化运动沿着资产阶级的方向发展,促进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发展,清除活动内部的反革命分子,与保守派对于革命的抨击、指责有着根本不同,更不能把它同封建军阀官僚对于文化发展的迫害混为一谈。只有将以上几点区分清楚,我们才可能对其进行公正的评价。

  四、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实施

  (一)美育实施的对象

  对于美育思想,蔡元培主张“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首先,蔡元培将美育实施的对象定义为社会的全体成员,蔡元培主张从教育入手去改造社会,未来的社会往往是由年轻人来创造的,健全学生的人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便是美学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古往今来,教育常把德育排在首位,从教育的初衷上讲,学生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蔡元培认为,小学教育是一切高级教育的起源,也是人形成性格和智力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不可繁而杂,需要顺从学生的天性,兼顾对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考虑,需重点培养小学生的精神人格。另外,人的情感培养贯彻人的一生,但也不可偏于理性与感性的任何一方,两者相互结合达到不失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现在人们所推崇的美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偏向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进一步达到更高层次健全学生人格的目的。美育体现在审美意识,宗教意识和观察力三个重要的方面,让学生在美育中提升个人情感意识,从而达到人格的升华,不仅能使学生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也能鼓励他们弥补个人人格缺陷。

  平等教育也是蔡元培所推崇的一种教育方式。平等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人人平等的意思。蔡元培提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力。教育是健全人格最优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教育的好坏严重影响人格的形成。教育的平等也就是教育水平的平等,保持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利于人们保持人格平等,也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

  社会需要有这种平等教育去维持秩序,也需要用这种平等教育思想培养出国家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一个自强平等的国家才能有机会去实现理想的社会。

  从蔡元培的教育观念分析,他所提倡的教学形式和制度不是针对某一类特定的学生,而是面对全民性的教育活动。社会对人民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个只听从命令的书呆子,而是旨在培养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采取全民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教育也能取得巨大社会效益。蔡元培的教育观念很多,每一个都值得人们去深思。

  其次,蔡元培所提出的美学教育实际上是指终身性的教育,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无论是处在少年、青年、中年或老年期,人们的阅历都是截然不同的,人思想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都有很大的差别。少年的美育不可以在青年时使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蕴含着不同的教育模式,每个过程都有相对应的美育标准。蔡元培用自己的例子解释了这一点,他从少年时期开始便爱上了读书,读史书、小说等各种书籍,无论他是生病还是忙碌,从未间断,书是一种美育,读书使身心得到沐浴,直到蔡元培六十岁,这个习惯依旧完整的保持着。蔡元培自身所享受的美育十分充足,在年龄增长的同时,也给自己注入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美育。美育能使人受益终身,无论是个人人格还是所表现出的职业精神,都在接受不同形式的美育时得到提升。国民对美育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不断的进行更新和升华,这充分体现出人们内在思想与精神的进步与统一。人的一生不断地接受美育,人生观也渐渐趋向完善。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理想社会,其中人们的道德观完善,社会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这也是美育价值的一种社会体现。

  终身美育的哲学理念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把美育贯彻于整个生命,它还需要关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就好比人与面包的关系,人为了保持劳动力,把食用面包作为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但能不能吃饱,或者说面包是否好吃,其质量的优劣如何,这还需要去选择。倘若一个人能够维持接受终身的美学教育,就等同于他选择了用面包去维持生命,但他如何接受美育,如何去达到美育教学的目的,就看他所选择面包质量的好坏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必须相互对应才能发挥美学教育的最大化效果,教育者应该去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激发出教育对象的潜能,超越原先的美学基础;教育对象也需要去发掘自身,利用美学陶冶情操。

  从蔡元培对美育的观念中可以看出,他所提出的平等美育和终身美育两种教育模式有着各自的针对性。平等美育重在提倡全民接受平等美学教育机会,提升社会整体的健全人格,这也是实现理想化社会的前提;终身美育是对美育要求的一种升华,是提升人们在人生各个阶段自身素养的必要条件。两种教育模式体现了蔡元培对于全民能够实现健全人格,具备高尚品德的美好愿望。

  (二)美育实施的内容

  美学教育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小到可以用美术陶冶情操,大到可以用自然之美沐浴心灵。蔡元培认为,美育应是开放自由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锻炼他们强烈的审美意识,阅读书籍时,能置身其中,脑海中能勾画出每一字每一句所表现的意境,细心感悟,便能领悟书中的真谛;欣赏大自然时,“能融身其中,成为大自然里渺小却又不可缺少的一员,看自然之美,意味无穷”⑥。美的对象数不胜数,美育的目的便在于让人们在美中陶冶情感,感受美,欣赏美。

  美育和艺术是不可分开而谈的,在一定程度上,美育源自艺术,而艺术也渗透在美育之中。以艺术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音乐为例,当人的压力太大时,往往会表现出内心焦躁不安,神不守舍,患得患失的情绪,或者是当人遭受了巨大的生活变故时,如失恋、亲人离世等,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悲痛,甚至会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这时音乐就能展现出极大的能量,听适合的音乐就能缓解压力,整顿思绪,让悲痛或者焦虑的心情暂时平复下来,冷静地去思考人生。但音乐也不可过分依赖,凡事有个度,若过度了,音乐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美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在某些层面上也存在不同之处。美育对陶冶情操的作用有三点:首先,能激发人去享受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或是每一棵小草,都拥有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其次,能缓解人生活中的压力,让人正确对待生活,不产生极端的想法。最后,能健全人的品格,弥补性格缺陷。音乐和电影等可以陶冶情操,寄托情感,给人心灵上的抚慰。例如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创作人在创作歌曲时也有不同的灵感,所以当听歌的人面对同一首歌的时候得出的感悟和体会的心境也不尽相同。这就是音乐里的美学教育,好的音乐可以让我们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在伤心难过,壮志难酬时也可以借音乐来抒发内心的感受,不必憋闷在心里,伤心又伤身;同样在开心快乐时,欢愉的音乐完全可以代替语言,来体现我们的喜悦。电影亦是如此,不同题材的电影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不管是历史电影、爱情电影、动作电影等等,大众观看电影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坚韧不屈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或忠贞不渝的爱情,往往在观看完一部电影后,大众都会从电影中学到一些知识,一些主人公美好的品质,这样就达到美学教育的目的。

  (三)美育实施的途径

  蔡元培希望通过系统的美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他从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系统的美学教育。这三个方面之间互相联系,有机结合,并形成紧紧相扣的美育链条。

  1.美育的起点-家庭美育

  家庭是人生的起始点,也是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和少儿。蔡元培指出要作彻底地教育,就要从最早的一步着眼,甚至要从胎教开始。国内外很多科学研究都证明了教育从胎教开始有其合理性。胎儿是母体的一部分,母体所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胎儿,为此审美教育就要从胎儿作为起点。鉴于近代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物质条件落后,文化水平低下,无力承担美育费用的情况,他又建议创办公共的胎教院,育婴院等。孕妇入胎教院,胎教院的环境、建设应优美恬静、雅致高尚,避免悲观、夸张、黑暗、刺激的负面影响,以及具备齐全的设备。胎儿在母体中接受最初的美育,出生后离开母体,在公共育婴院继续生活,接受培养和教育。孩子到三岁时就应该进入幼稚园进行继续地教育。

  2.美育的塑造-学校教育

  一个人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进入学校学习,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形成的时期正是儿童和青少年时代,学校教育又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对于美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蔡元培对美育在课堂中的实施相当重视,而且具体实施的思路非常清晰。蔡元培首先强调凡是学校的课程,都与美育有关,要培养起学习兴趣,并善于发掘各个课程的美育因素。其次强调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避免一刀切,幼稚园有舞蹈、唱歌、手工,这些简单易学的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天性;到了中小学后,教学形式有所拓宽,有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进入大学时代,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和欣赏功底,可以接纳更深层次的美育形式,高等院校开设音乐、图画、建筑、戏剧等高深课,或由普通教育转到专门教育,学生根据爱好自行选择:喜欢音乐的去开创自己的音乐之路,喜欢美术的去描绘自己心中的大自然,喜欢戏剧的去用表演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学校的教育,学校的环境也能丰富美育的内涵,为此蔡元培特别指出:除适当的课程外,还应注意学校的环境,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陶冶高尚的情操以达到美育的目的。他任北大校长仅几年时间,就改变了过去学校死气沉沉的局面,振作了师生的精神,推进了教育研究的发展,这些都得益于他对美育的大力倡导。

  3.美育的延续-社会美育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也就短短几年,接受美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也都用在相对重要的科目上,比如数学、语文和英语,这些科目的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就会忽略对美育的学习,这样就可能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的美育教学目标。蔡元培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应继续接受美学的教育。人们由于忙于生活,往往忽略了对美育的学习,遗忘了美学教育对于人格塑造和情感陶冶的重要作用。在巨大的工作和精神压力下,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学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放松自我,寻找内心的宁静。比如听歌,能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画画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等等。蔡元培还提出除了个人要利用身边的美育因素去提升自我修养,社会也应采取措施去营造更多富含美育的东西。比如美化社会环境,营造一种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人们能够时时的感受美,欣赏美,心身愉悦才更有利于生活和工作,社会也会变得和谐;还比如政府应多举办一些画展、音乐会、歌剧表演等,让人们在这些场所中感受更多的美。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