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蔡元培美育理论探讨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0 共746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 论

  一、研究缘起

  (一)基于近代的教育救国思想

  十九世纪后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社会外有列强欺压,内有动乱,面对此种困境,许多仁人志士纷纷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救国运动。他们经过多次的失败经历,总结经验,把中国腐败落后归咎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的懦弱无能,二是国民的麻木不仁,仅仅寄托于腐朽的清政府。所以应把重点放在通过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从心底唤醒人民麻木的心灵,振奋国民精神积极对抗外敌,寻求救国之路,这才是当时国家的根本出路。“教育救国”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相当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是中国近代先驱人物为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出现的产物。教育救国思想的基本观点是:面对落后的社会环境,把教育作为改造社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武器,认为只有进行大量的人才培养,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才是救国的根本之道。因此要挽救民族的危亡,实现富国强民就必须对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发展。只有把教育作为突破口,才能使中国由弱变强,由贫变富。

  教育救国思想最初始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后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推波助澜,到民国时期,经大量寻求救国之道的爱国志士的推动,各种教育救国思想纷繁而出,成为一道特殊的社会救国思想的风景线。当时涌现出了一批教育救国思想家,例如陈寅恪、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胡适、蔡元培等。

  其中著名的像胡适,他被称为“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①胡适去世时,蒋介石亲自题写挽联称其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马相伯: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他是三所大学的创办人,其中震旦公学、复旦公学为其一手创办,同时也是辅仁大学的创办倡议人。他把自己年富力强的时期全部贡献给了清朝的洋务事业,整个壮年生涯都浪费在一项失败的事业当中。他曾自嘲的把自己称为一只狗,说自己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的校史上会永远铭刻着一个名字-张伯苓。

  他一手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小学、南渝中学,并称南开系列学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含初、中、高等教育以及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机构的现代教育体系,堪称全面探索中国现代教育的大师级人物。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提出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蔡元培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进而改变了一个民族,因此被后人评价为新文化运动之父,他穷毕生精力倡导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科学救国,以推动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蔡元培认为“应该采用艺术进行救国,通过艺术的熏陶,提升人们的思想素质,进而改变整个社会的陈旧风气,把当时社会由黑暗转变为美好”②。蔡元培当时美育的提出也带有一定的政治因素。

  (二)基于当代社会的精神文化缺失状态

  当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通过需求层次的理论,我们不难推测出,一旦人们对于物质上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更多的就会开始追求精神文明,现代社会,更多的缺失已经不存在于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精神层面。因而,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应着重于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应努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自身素质,可是,社会却出现了大量反映当前人们的精神状态非正常、精神文化严重缺失状态的事件。然而,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在升高,为了得到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人们往往会因为这些而发生斗争。人们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认识的不够深刻,经常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没有认识到生产力发达起来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在科学技术的背后,往往还有经济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渗透。在忽略了这些内部影响因素后,人们往往会因为一时的贪念而忽略了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作用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人们不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精神理念不再占人的行为方式的第一位,精神行为动力不足的最终结果往往就是人的良心和道德的沦丧。有些人在利欲的驱使下,做出许多丧心病狂的事情,为了得到钱财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极其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发展;有些人只在乎于自身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与否,而不在意自身精神层次的文化建设,当物质要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后,身心却极为疲惫和空虚,这也是当前社会上许多富人患上精神疾病的原因;还有些人在越发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迷失了自己,碌碌无为,精神被压垮,更谈不上精神文明的提升。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基于此类原因,社会也应为公众提供更多能提高自身素质的措施,蔡元培的美育救国理论能对当前社会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借鉴。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已经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蔡元培的教育理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树立了一面崭新的旗帜,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巨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对近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蔡元培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的美育思想的研究是很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对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虽然历来学术界有着各种各样的专门研究,但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涵盖的方面非常丰富,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蔡元培在当时也有着极为尊崇的社会地位,作为学界泰斗的他具有极大的威望和信服力。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同时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也点燃了他教育救国的决心。

  蔡元培本身留学的经历和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致使中西方文化在他身上相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丰富多彩的美育思想。蔡元培出国后了解了外国的教育方针,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中国教育方针相联合并加以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方针。这就首次确定了美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独立地位。蔡元培对美育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所倾注的心血以及取得的成就在中国 20 世纪 20 年代可以说无人企及。从过去到现在,对于蔡元培的思想研究有着极为丰富的成果,但是对于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实际运用和采纳的价值要高于研究的价值,应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的精髓提炼出来,融合入现代教育思想之中,通过借鉴蔡元培美育思想中有利的因素以此来发展我国当代教育。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集合了中西方的优秀思想,对于教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有着丰富和深刻的认知。

  (二)现实意义

  我国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社会竞争也相对激烈,人们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上的高品质,往往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高,精神生活相对缺乏,出现了一批自身素质偏低,面对社会的高压出现非正常精神状态的人群,由这类人群而导致的事件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前进的脚步。面对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而精神文明相对缺失的社会现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同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体现了中外两国文化进行相互融合的特点,对于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提出了基础思路,应该将这种思路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的教育中。”③例如蔡元培提出的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当今的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上述原因,对蔡元培的美育进行更广、更深的研究是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三、概念界定

  (一)美育

  美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人们对于美育的定义通常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狭义上的,即认为美育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教育,这种定义较为极端,实际运用较少;另一种定义则是广义的,即认为美育是将美学运用于各种教育之中继而产生相关的运用成果,即我们所说的“美感教育”等。

  在近代教育史上,美育有一个从狭义逐渐走向广义的过程,美育最开始的定义只是专指的艺术教育,这种教育往往形式大于实质,没有得到独特的价值观运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美育概念的不断延伸和拓展,使现代教育中很多层面都出现了美育的影子,美育不再单单是指艺术教育,更多的是指各种教育形式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观念,对美育的追求也从形式上转变为实际的运用。可以说,近代教育史上,美育的作用是越来越实际,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化。

  (二)中国近代美育

  中国近代美育指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实施的美育。就我国的教育形式来看,美育一直都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它在近代教育发展历史上,更是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二十世纪初期,南京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就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这个科目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美术课,虽然并没有现代美术课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和系统性的教学制度,但是在当时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创新课程了,这就是最原始的美育思想在教育中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对于科目的概念不够明确,学生在“图画手工科”上除了学习美术以外,还需要学习音乐等各种艺术类文化知识,这样就导致了科目专而不精,成效不甚理想。近代教育史上真正培育出大量优秀美术人才的学校,当属其后几年的上海布景画传习所,这所学校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首创的艺术类学校,它不仅将美术等艺术类科目的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化,同时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概念也有所提升,将美术与其他几门相关的艺术学科区分开来,为中国艺术画坛上奉献出了大量的艺术性人才。中国近代美育倡导者中的几位代表人物有:王国维、蔡元培、李瑞清、鲁迅、梁启超等人。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从教育角度对美育概念进行阐述的学者是我国的著名思想家王国维。首先,王国维提出了重要的“完全之人物”理论,即将美育、德育、智育相互结合起来,培养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他认为美育是教育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次,王国维对于美育的相关作用和性质有着精确的论述。他认为,美育和情感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美育可以促进审美的培养,让人的思想水平和感情观念得到提升,认为美育是完成德育和智育的必要手段;最后,王国维还提出了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即主要应该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段进行培育,他认为文学艺术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存在,往往可以用宗教式的方式感染人的情怀,陶冶人的情操。

  王国维指出小学音乐课的目的,一可调和感情,二可陶冶意志,三可练习发声器等。他认为美育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培养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并对美育的根本性质和最终目的做了全面的论述,这是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先生将美育正式纳入了中国教育方针之中,并对美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他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了他对美育的具体看法,他认为美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应该向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渗透。新式的教育模式应该分为美育、德育、智育和体育四个方面,并通过这四种教育模式,最终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才。他说过去将美育包括在德育里,之所以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是为了要特别警醒社会:人们忽略了对美育的重视。他阐述了美育的定义,指出:美育应用美学理论作用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蔡元培先生还提出了著名的“美育代宗教”学说,并提出具体的美育教学方案,大致如下:第一,美育要从小展开,建立其相关的孕妇美育院和育婴院等。第二,美育应该通过教学层次和深度的不同分为普通美育和专门美育。普通美育指幼稚园设舞蹈、唱歌、手工,中小学设立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课程。其它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等,也可利用其“含有美育之原素”进行美育。专门美育指各种专门的艺术学校,或文学艺术专业,受专门美育的学生往往肩负的责任要更为重大一些。第三,社会美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立美育机关,如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音乐会、剧院、景戏馆、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陈列所、人类学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等。二是美化环境,如道路、建筑、公园、名胜的布置和古迹的保存等等。总之,美育应普及于全社会、全民,贯通于每个人的一生,“一直从未生以前,说到既死以后”.蔡元培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于美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他的美育思想即使在现代仍然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代中国,赞成和提倡美育的,还有鲁迅、梁启超等人。他们虽然没有像王国维、蔡元培那样撰写过倡导美育的专题论文,其涉及的美育思想也是零散的,但他们却都是坚定的美育论者。梁启超认为情感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作用,指出 “情感教育应该放在第一位”.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时,就曾热忱支持教育总长蔡元培倡导过美育。他写的《摩罗诗力说》,极力推崇“精神界之战士”的艺术的“美、伟、强、力”④,认为美育可以影响到人的性情和思想,其最终目的是可以引起社会的变革。1930 年前后鲁迅翻译的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而且启迪了人们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理解美育的思路。

  四、文献综述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引进美育、提倡美育,被称为中国的“美育之父”.其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也始终备受关注,关于对其美育思想研究的著作不胜枚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84 年出版聂振斌的《蔡元培及其美育思想》,1976 年出版的王云五主编的《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2000 年杨平的《多维视野中的美育》,2001 年出版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2004 年出版杜卫的《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2006 年出版赵伶俐的《百年中国美育》等。论文中,主要有 2000 年宫承波的《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2003 年李建的《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杜卫的《“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2004年沈虹的《试论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对其当前语文教育的启示》,2005 年黄长健的《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研究》,2006 年郭勇的《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李永安的《蔡元培人才培养观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潘知常的《“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2007 年林于良的《蔡元培美育思想浅析》、刘晓峰的《王国维与蔡元培美育思想比较研究》,2008 年何俊的《美育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陈梅的《从蔡元培美育思想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王小宁的《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美学的构建-“美育代宗教”说背景新探》,2009 年杨平的《“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及其意义》,2010 年马德邻的《在“理想”与“信仰”之间-也论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思想》,2011 年李健,翁再红的《论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基础》、王琳的《论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王芳的《论蔡元培的好教育观及其当代启示》、谢芳的《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解读》、王本朝的《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邓军海的《重读“美育代宗教”小札》,2012 年莫小红的《论蔡元培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李慧国,隆占玺的《浅谈席勒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几点影响》、马骞《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刘雅的《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潘黎勇的《“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审美信仰建构的双重价值追求》,2013 年马芹芬的《试论越文化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等等。

  以上研究者分别从蔡元培的生平经历、各类教育思想理论、对近代教育的影响、高尚人格、重要言论和著作、演讲等方面阐述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为以后的学者提供了许多的宝贵意见和珍贵的学术研究理论。这些研究涵盖了蔡元培教育的很多方面,对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篇文章注重对美育思想的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争取做到理论向实践方面的转变,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应用而生的,既结合了西方先进的美育思想,也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目的就是利用美育净化国人灵魂,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救国的目的。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当代社会也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实际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样对蔡元培美育的研究也会发生改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也会不断的深化、深入,得出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这些也是对蔡元培思想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不仅仅是要研究蔡元培对于美育的看法和观念,更多的还要注重美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意义,以及美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重要的地位。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转变,也会随之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地探索,以期解决。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我们要不断的深入,放在当前的时代洪流中进行研究,发展其新的时代价值。我国对于现代美育的发展并不够成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让教育界和学术界对美育的重要性产生一定的重视,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美育的研究和美育的实践中来,对我国的教育尤其是美育事业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产生于一定特殊历史条件之下,中国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救国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这时候各种救国思想纷纷登上了我国的舞台,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产生原因,既结合了国内实际,也有国外的教育对蔡元培美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分别论述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特点和基本内涵。论述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有益的借鉴价值,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几个方面,说明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在当代社会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本文从社会的高度提炼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有:1.文献法,又称为历史文献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资料查找和查询的方式,对相关材料和文献进行整理,最终得出相关结论。本文通过以下途径:在河北师大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例如知网、道客巴巴、百度书库等等。2.历史法是人们研究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它是以时间为线索,追寻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其方法的根据是:人们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以时间为轴线,只要把时间理清楚,就会摸索到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历史研究的方法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有很广泛的运用天地。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本文紧密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进行深度研究,探索其在特殊的年代产生的原因及价值。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