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校园文化构建中德育的推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8 共350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7 章 结 论

  本文通过一年多以来的收集材料、阅读书籍、分析文献,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使我更加全面、客观、系统地认识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推进德育功能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研究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以及提高校园文化中德育功能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它具有德育教育功能,有着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各种特色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形式,可以说是一个高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于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它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教育因素。进入 90 年代以来,随着对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校园文化逐步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由此可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高校德育效能的重要途径。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为师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抵御消极、颓废文化的侵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偏移、品位参差不齐、角色冲突和迷惘、理想信念弱化等较为严重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路与方法,高校必须正确把握校园文化主旋律,确保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校园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努力使广大学生按照高校制定的德育培养目标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下推进德育功能的强化,不仅表现在有助于德育对象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培养,更表现在对德育对象文明行为的养成上。这决定了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突出地位。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文化调控作用,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良好的环境感染人,拓展和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德育功能。

  由于受时间及能力所限,文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理念以及推进德育功能的有效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也不能全面反映江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德育功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去分析和研究,这又激励自己进一步学习,用文化的营养去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陈立思。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陈正安。大学德育论[M].西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7]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8]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9]关成书。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章世虹。最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11]程样国。胡伯英。至善之道: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8.

  [12]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

  [13]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4]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5]王少安。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6]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7]魏贤超。道德教育的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8]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高占祥。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20]李炳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21]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二)中央文件类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 号文件。

  [2]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16 号文件。

  [3]胡锦涛。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2005.

  [4]国家教育委员会。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Z].国家教委,1995.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人民日报,2010.

  (三)期刊文章类

  [1]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求是,2007.

  [2]李金英。石慧刚。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2000.

  [3]逢锦聚。李毅。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4]杨娜。刘朋。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学术论坛,2009.

  [5]张艳琼。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探析[J].教育界,2010.

  [6]陈步云。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文化[J].高校理论战线,2009.

  [7]王少安。试析大学文化的内涵、特色和功能[J].中国高考研究,2008.

  [8]糜红缨。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双效互动[J].教育与职业,2009.

  [9]连进承。浅论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10]蔡宏生。郑文慧。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07.

  [11]王知春。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

  [12]王东秀。浅议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

  [13]张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4]钱同舟。校园文化:大学德育的重要途径[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5]湛红艳。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

  [16]孙昌勇。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

  [17]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0.

  [18]蒋国勇。应小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原则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

  [19]沈学超。网络文化:高校教育工作的新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

  [20]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

  [21]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22]曾秀丽。新形势下高校教师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探索[J].咸宁学院学报,2009.

  [23]石雄伟。浅谈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J].法制与社会,2010.

  [24]陈国英。曲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进创建和谐校园[J].教育界,2011.

  [25]李治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3.

  [26]朱丽。当代大学生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3.

  [27]申宝国。王振立。郭爱竹。高校大学生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

  [28]刘学伶。白仲航。毕宏亮。素质教育观下的大学生综合测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29]周肇光。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国际影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四)学位论文类

  [1]曹根记。论德育的经济价值[D].桂海论丛,2004.

  [2]李大健。新时期高校德育及其功能[D].中国成人教育,2002.

  [3]蒋德意。论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拓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杨智圆。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
 

  致 谢

  光阴似箭,时光飞逝。转瞬间我的研究生生活已接近尾声,思之甚感恋念,点点滴滴难以忘怀!

  论文的完成与我的导师汪立夏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从论文的选题、框架结构的拟定、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修改、定稿等,处处都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导师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都深深感染和影响着我,为我的求学之路与今后的工作生活指明了方向。此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在此,谨向恩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感谢!

  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你们给予我的帮助、支持、理解和宽容,永驻我心田。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爱人方田,正是有他始终如一的关怀与支持,才让我在求学的道路上无后顾之忧,是他的一路陪伴,让我走过了人生中最为难忘的研究生生活。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校园文化论文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