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总结、反思
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奠基时曾经作出巨大贡献的发展模式,"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留给我们不仅仅是遗憾,更多的是宝贵的经验和反思。
牛顿曾说:"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的成功不仅仅是借鉴前人,更是对前人的反思和超越,因此,将民办高等教育"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经验和反思呈现给广大的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意义重大。
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经验
"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代表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初级发展阶段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民办高校发展至今,如上文所述,已经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虽然办学资金来源已经多元化、学校治理也正在趋向科学化等,但就目前所有的民办高校而言,生源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学校的收入结构来看,学生所缴纳的费用仍占学校总收入的很大部分。大部分民办高校还留有"以学养学"的痕迹,也会一直受其影响。因此,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经验,对于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和任重道远的明天而言,依然意义重大。
(一)心怀天下、育人为本的理念
在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虽然很多民办高校的创办者都怀有伟大的教育梦想,但我们不可否认在,也有很多民办高校的创办者在创办一所民办高校时带有明显的趋利性,他们意识到投资高等教育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举办民办高等教育也就成为举办者的一种投资行为,对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邬大光教授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这种现象总结为投资办学(邬大光,200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学养学"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举办者兴办一所民办高校往往会面临家庭问题突出、个人发展前景灰淡、社会指点误解等等困难,背后支撑举办者坚持下来的动力,除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敏锐观察,坚信国家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放宽,继而大力支持的设想。更为重要的是举办这都是心怀天下,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致力于公民基本素质养成的基础教育,还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无论是作为公共产品的存在,还是作为成本分担的准公共产品,探究教育质地规定性,育人是最好的诠释,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也是如此,高等教育并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也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塑造场所,更是让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养成一种更高尚、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他们未来的生活态度和品质,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向前进步。正是基于高等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的举办者不畏艰辛,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奋斗、努力着。在今天,这种心怀天下、育人为本的理念仍值得民办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思考,让教育为国家的发达、人民的幸福做出应由的贡献,而并非仅仅是取得利润回报的投资工具。
(二)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发展
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定的稳定财政投入,这就要求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入比较稳定且教育投入政策比较积极,而稳定的财政收入需要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生产作为基础。纵观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之前的一百五十多年间,只有 1927 年国民政府成立到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十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和状况相对比较良好,新设立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同济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四川大学等,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也有较大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发生数次较大的变化,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发展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导致了 1952 年开始的院系大调整。1966-1976 年文革时期,高等教育陷于瘫痪。1985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开启了教育改革的序幕,高等教育也开启了管理体制、招生、就业方面的改革。
1999 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启了行政式的扩招,很多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可见,历史机遇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在高等教育完全有国家控制的计划时期,国家领导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对教育机遇的把握十分重要。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国家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对教育机遇的把握也十分重要,这里所言高等教育举办者包含政府和非政府两部分,也就是包含公立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举办者。"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举办者就是抓住了高等教育需求旺盛、国家政策开放的机遇,审时度势,分析社会需求,以一己微薄之力兴办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
截止到 2013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0%,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距。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新的增长点在于民办高等教育,主要突破点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整体规模发展而言是重要的节点。近些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文件,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同时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 200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公布实施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规范发展时期,也是民办高等教育依法办学、提高内涵的质量提升时机。
(三)以生为主、服务理念生成
当代高等教育领域一般认为大学开始于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最早出现在12 世纪的法国的巴黎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它们是中世纪大学的原型,并代表了中世纪大学组织的两种形式。一是以巴黎大学为主要代表的教师大学模式,大学的管理由教师行会负责,学生相当于商业领域中的学徒。一种是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主要代表的学生大学,学生在管理学校事务方面拥有很大的权利。一方面由于法国的高等教育影响范围很广,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均是以巴黎大学为蓝本设计,美国的哈佛大学受牛津大学的影响很深远。近代高等教育发达的德国也借鉴了法国高等教育的经验等,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要高于学生,学生处于教师的管理之下。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来大,民族国家也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复杂化,进而在政府和高等学校层面分别演变出专业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群体。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在大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处于被管理的处境,由于高等教育社会价值越来月被重视,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这种情况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尤为明显,大学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均以国家需要为标准,学生被喻为"社会主义的螺丝钉",学生的主体地位几乎丧失。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学生的需求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高等教育领域,只有转变高等教育教与学、管理观念,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中国这种状况的转变首先发生在"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在生源就是生命的民办高校,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民办高校生存的首要法则,对于"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尤其重要。首先是专业设置必须充分考虑生源结构、质量、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准,以保证毕业生能够适应职业要求。
在学校管理中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上升,其次是满足了社会对某些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学校声誉提高。
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学工作来实现,而教学工作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积极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需要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课程教学等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不仅要学习高深专门知识进而为未来的职业打下基础,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社会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也十分重要,这就需要高等学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条件,首先要改变的管理理念,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理念,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适应社会、利用市场办教育
高等教育从来都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大学之所以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能够成为存在历史最久的社会机构之一,与大学能够适应社会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变革分不开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部关系规律,还要受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支配,即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发展服务。相对于市场而言,政治、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比较持久,其影响在短时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基于一个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积淀的相对稳定和市场变化的相对迅速做出的判断)。因此,高等教育市场化(1998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将"高等教育市场化"定义为"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着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15])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市场中的选择、竞争、多元、消费主导等原则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运用。
高等教育市场化将市场机制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培养质量的手段,也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动力机制。
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将市场排斥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条件之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全依靠行政性的指令。虽然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战略规划,但民办高校因市场机遇而存在,也必须在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主动适应市场而发展。
二、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反思
中国目前还属于典型的私立教育边缘型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尽管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分,民众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渐走出误区,但这只是价值论层面的评价和理论上的位置。目前在高等教育的总规模中,民办高等教育仍处于补充和辅助地位,在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上,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主要提供更多和更多样的教育服务,整个行业的准入机制还不是十分完善,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群体良莠不齐,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整体行业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进入到成熟期,究其原因,国家有关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律建设还不健全,国家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支持不到位,社会整体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但更多的是民办等教育自身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需要改善。
虽然很多"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通过不同的方式摆脱了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但就全国的民办高校而言,在办学资金来源方面,学费仍然占学校经费投入的重要部分,"以学养学"的特征仍然存在。所以,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反思,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建构;反思不是为了凭吊过去,而是指向未来。
(一)国家层面的反思
首先,根据对我国政府相关民办教育的政策梳理,我国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态度发生了以下的变化:从新中国的成立之初的接收接管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国有化改造;从不允许私有制教育机构的存在到不支持不反对的默许;从不闻不问到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从规范其发展到积极提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