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中国从古至今都有民间兴学的传统,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皇威渐微,诸侯间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周王室忙于应对诸侯叛乱、各诸侯和后来的国王也将主要精力用于军事征战,政府已经无暇顾及发展教育事业,一度成为明日黄花,一时间教育百废待举。官学式微,但接受教育的需求并未泯灭,为了弥补官学的不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私学时代,孔子系统整理夏、商、周以来的文献典籍,删定《诗》、《书》、《礼》、《易》、《春秋》,聚徒讲学,培养积极入世的国家管理人才。同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不同学派也竞相开办私学。兴起于孔夫子的私学,不仅打破了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下移,使受教育成为包括贫居大众在内的基本需求,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繁荣得益于私学的出现和发展;萌芽于唐末、发迹于五代的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私人办学的又一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私学形态。
唐末,一些士人为躲避战乱,隐于名山、寺观、林间、田庄读书授徒,书院萌芽于此类"书堂"、"精舍".五代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断,多数官学停办,一些文人选择静雅胜地,修建屋舍,招徒讲学,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教育性质的早期书院,也是古代中国私立教育的典范。
新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轫于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已有 30 余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披荆斩棘,凭借着超前的眼光和魄力,致力于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成果显着,截止到 2012 年底,我国共有民办高校 707 所,在校生 5331770 人,其中民办本科高校在校生 3412257人、硕士 155 人,规模庞大,发展迅速,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提升质量、应对生源下降、解决办学资金危机、建设优秀师资队伍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法人地位模糊、与公立院校的竞争、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不解和误会等等一系列挑战。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同样,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反思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完善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民办高等教育沿着持续、健康的轨道良性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选题缘由
(一)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2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原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指的是在此阶段国民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要求很高。全国大部分的科技创新研发人才和科研机构存在于高等学校之中,更多的科技研发人员也是由高等学校培养和再培训,所以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前途,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充当着社会发展动力站和智慧库的角色。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就总体而言仍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国外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相比差距很大。笔者认为高校的科技创新受到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为此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规模的扩张并不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出现滑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落后、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等已经成为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发端,多数由中国当时着名的教育家、科学家举办。民办高校的恢复和发展一方面满足了更多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中国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截止到 2012 年,全国有707 所民办高等教育学校登记在案(包含独立学院) ,平均每三所普通高校就有一所是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在校生数达 533.18 万人,满足了许多高考落榜生的大学梦,为中国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增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发展。新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大致已经摆脱起步时的状态,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民办高等教育下一步的健康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和贡献不可否认,但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更不能讳疾忌医,避开问题只谈成绩。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方面问题,如:办学定位尚不明确、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国家政策支持不十分到位等,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同公立高等教育一样,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的未来,为不断改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力争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使国家在 21 世纪的世界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并引领世界的发展,我们将视角放于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典型发展模式,试图分析这种发展模式的优缺点及其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和这种模式的未来发展的道路选择等,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
(三)本研究的基础
1.笔者个人经历
笔者与 sdyc 学院有着一定的缘分,2007 年,笔者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当时偶然的机会遇到 sdyc 学院的招生工作人员,在经过几次了解后,笔者报考了 sdyc 学院试本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并被该专业录取,由于其他原因,笔者最终选择了复读,但对人生收到的第一份高等学校录取通知书一直珍惜保存。2012 年 9 月,笔者成为山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的一名学术研究生,在专业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笔者对民办高等教育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并有幸由导师联系去了解发展状况较好的 sdyc 学院,这是笔者第二次和 sdyc 学院发生联系,也是第一次真正的去了解这所传奇般的民办高校。
2.sdyc 学院案例具有典型性
sdyc 学院于 1998 年创建,2002 年成为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普通高职学院,更名为 sdyc 职业技术学院。2008 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 sdyc学院。sdyc 学院设立之初也经历了无固定场所、无固定师资的过程,完全依靠举办者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执着。让更多的人上大学是举办者最初的、并一直坚守的教育梦想。sdyc 学院由一名公职人员辞职下海创办的学校,在成立之初除了举办者微薄的存款之外,很少有其他的资金支持,他们依靠出色的教学赢得了学生的称赞,靠招收更多的学生学费来维持学校运营,直到建立自己的校区、聘请全职教师。目前,虽然 sdyc 学院扩宽了融资渠道,以学校资产为抵押在银行贷款,但其主要收入仍为学生学费,"以学养学"的痕迹仍然非常明显。sdyc 学院虽然以最原始的方式发展,但却成绩斐然,先后被国家民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单位";被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10 年 7 月 21 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登山东省政协调研组的文章,积极肯定 sdyc 学院"适应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创新发展模式"的办学经验。sdyc 学院在全国的民办高校中较早意识到内涵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截止到目前,sdyc 学院的四个校级重点学科分别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3 年成为教育部确定的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和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
sdyc 学院获得的许多荣誉和取得的斐然成绩,与学院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是分不开的,作为"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在发其发展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需要提炼总结,并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积累经验。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本研究是基于笔者的研究志趣和笔者的个人经历,但研究的目的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笔者的研究志趣,更重的是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笔者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恢复发展后,一直以补充地位存在,被认为是低质量粗放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自身的努力,民办高等教育的境遇有了很大的改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事实,更是宝贵的经验,以及经验背后更重要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理论建构。本研究试图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完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二)理论意义
在国内外,对高等教育的研究甚多,从研究时空跨度看:从古代高等教育发达的希腊、雅典;到近代高等教育中兴的德国;直至当今高等教育整体状况发展最好的美国。从研究者职业看:许多的学者、文化大师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等。
从研究内容看:有关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有关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有关高等教育和政府关系的争论等等。关于高等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对于高等教育大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更准确的认知高等教育的本质、坚守高等教育的底线、以更好的方式来发展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等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中国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时间相对较晚,特别是经过十年浩劫,不仅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也中断十年之久。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而慢慢复苏,但与国外研究相比存在落差。新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起步相对于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和国内的公立高等教育而言均属于后来者,而我国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更是在民办高等教育实践之后,起点低、基础薄、专家少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的状况,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而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依赖相关理论的指导和规划,所以不断丰富民办高等教育相关理论,以供政府部门和民办高校管理者参考是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理论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论文在结合具体个案的基础上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以学养学"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尝试将这种发展模式中的精华部分系统化、理论化,也将其中不足之处指出,丰富国内有关这种模式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丰富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缩小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差距。
(三)实践意义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高等教育实践。首先,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创办时间相对较晚,且发展模式各异、质量参差不齐,鉴于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越大越大,其健康良性的发展成为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是政府部门关注的问题。
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整体的实践意义:一方面本论文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将研究结果上升为理论,希望对适合该种发展模式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积极借鉴意义,对改变部分中国民办高等学校的重复性、低层次建设和发展状况有所帮助。扩大该发展模式精华部分影响的同时,发现并解决该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不断完善,并且研究者希望该研究中涉及到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内容的部分对于整个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对于个案的实践意义:虽然 sdyc 学院的办学成绩有目共睹,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但自身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国外的私立高校相比又有所不足,需要继续努力,虽然可能鉴于笔者的研究能力有限,对问题的剖析不尽透彻,但笔者力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客观公正的指出问题,仅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中国现存的民办高校中部分是以"以学养学"模式发展起来的,其创办者在这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他们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感触也是最真实可靠的,将在一种模式下发展良好的民办高校与其举办者的经验和办学思想加以总结和挖掘,不仅是出于学术角度,也充分表达了作者个人对这些民办教育家的崇高敬意和仰慕。同时也发现该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供适合该种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借鉴经验和避免失误。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有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既是时代的呼吁,也经过了老一辈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特别是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争取生存空间和正名的工作异常艰辛。在第一批民办高等教育创办者披荆斩棘办教育的同时,就有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探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潘懋元先生于 1988 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体制的探讨》的文章,文章中传达了政府允许并支持我国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伴随着民办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多、学校规模的扩大,民办高等教育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但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对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2002 年,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后刘莉莉撰写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中,根据民办高校资金投入和运作方式的不同总结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六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以学养学的滚动发展模式、以产养学的注入发展模式、国有高校改制运作模式、民办二级学院的附属运作模式、资本联合的教育股份制以及教育集团的连锁运营模式。[3]
研究报告对这六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走向做了分析和判断,并总结出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同时对民办高校如何适应和超越市场化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次理论性总结。2006 年,鲍威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成机制和区域发展模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一文中,根据民办高等教育区域生成机制的影响因素: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依附的公办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需求,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市场资源依托型模式-浙江省为例、教育资源依托型模式-湖北省为例、政策推动型模式-陕西省为例三种模式。
徐绪卿在《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5)一书中总结出我国民办高校因为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逐步形成不同的模式和特色,通过对比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突出的几个地区,如陕西、北京、浙江、广东、江西等省、市、自治区,书中认为主要有四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西安现象"--集聚式发展。西安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陕西省很大部分的高校都集中在西安地区,民办高校在办学初期可以较好的依托公立高等教育资源,如一大批门类齐全的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等。西安较低的物价水平也吸引全国广大农村青年入学。近年来,西安的民办高校发展快、规模大、起点高、规范化,已形成了群体优势。[4]
二是"江西现象"--服务促进发展。江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较好的地理位置,虽然江西的经济发达程度不高,但江西与经济大省广东比邻,广东省对电子制造与维修、服装设计和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人才有巨大的需求,这就为江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三是"浙江现象"--高起点办学。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特别是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足,浙江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也需要更多的人才,这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浙江省采取改制院校和创办独立学院的办法,高起点创办民办高校,并不断发展壮大。四是"广东现象"--多元办学体制。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经济总量位于全国前列,而且经济体制改革也走在前面,这就决定了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局面,目前,广东省内存在股份制、独立学院制、校产合作制、以产养学制、集团连锁办学多种形式和模式。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创造了教育需求,同时也促使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民办高等教育由滚动式缓慢发展模式转向以资本运作为主的跨越式发展模式。
毋庸置疑,由于历史、政策、资源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呈现出东、中、西部的地区间差距,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徐绪卿教授的研究以省份为研究起点,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民办高校发展的不同模式,更多的是关注单独省份民办高校群体的发展,对于区域民办高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但单纯的以省份为分析目标,大致描述单独省份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忽略了单一省份内存在的差距,也忽略了每个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事实上每一所民办高校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各具特色,或言每一类发展经历类似的民办高校有着大致相同的历史和发展路径,深入分析发展路径背后的动因和未来选择,更具现实意义。
明航在《民办学校办学模式 --产权配置与治理机制研究》(2008)一书中,根据民办学校产权配置和治理机制的不同方式,将我国民办学校发展分为家族制民办学校、集团制民办学校、股份制民办学校、国有民办制学校、中外合作制民办学校五种模式。家族制民办学校一般是指学校在存续运作期间,由同一家族中一名或两名以上的成员直接拥有并参与经营管理的学校。家族制民办学校的控制权一般在家族内继承,学校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全部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家族制民办学校与许多家族制企业一样,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创、二守、三败"或"一小、二大、三破"的发展规律。家族制民办学校在创业之初,一无雄厚资金,二无固定场地,三无社会认可,靠的或是举办者对教育的信仰,或者是对财富的渴望,但无论何种原因,都必须依靠全家人的共同奋斗,依靠家族情感信用和伦理道德资源,而完成原始资本积累。集团制民办学校是指教育集团举办的民办学校,是教育集团将民办学校进行产业化经营,实行集团化管理的一种办学模式。教育集团是资本市场进入教育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教育集团形成和拓展的角度看,可以分为聚合型和拓展型两类。聚合型的教育集团是通过直接整合存量资本而形成,然后以同样的方式进一步发展;拓展型的教育集团是通过教育机构增量的递加而形成的教育集团,并以同样的方式经一步发展。从集团的管理模式看,可以分为松散型、董事会负责制和总校长负责制。从集团的业务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以教育、培训为主的经营模式和以人才培养为主的多元经营模式。集团制民办学校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办学效率较高、交易成本较低、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但同时存在所有权过分集中、不利于激励中层、管理成本较高、对教育规律遵循不够等问题。股份制民办学校是股份制在教育产业发展中的一种实践探索,它是指以入股融资取得社会资本的使用权,以持有股份份额取得利益和承担风险,以招聘职业校长,实行科学化管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股份制民办学校具有融资优势,具有分散风险的优势,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有利于保护学校的主体性,并对教育产业化运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但同时由于股份制有限责任存在局限性,教育者失误风险从校长和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股东与董事会和职业校长之间存在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在学校实际运作中容易出现监督和激励障碍。国有民办制学校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公立"转制"学校,政府根据社会教育需求,将原有的国有公办学校或者是政府新建的学校按照有法律效力的程序,交给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或者公民个人进行"转制"实验。第二,民办公助学校,由民间资本投资新建独立学校,由民办企业法人或个人与公立学校按照合作协议进行合作办学的形式。此类民办学校具有明显的产权二重性,一方面有利于利用公立学校教育资源,也有利于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体制改革,但产权的二重性会导致产权的模糊性,学校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很难完善。中外合作制民办学校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加深的表现,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发展本国高等教育,但同时也存在意识形态输入和教育主权丧失的风险。
明航从经济学和治理视角分析了民办高校不同的发展模式(2010),对于指导不同投资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保证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注入,良好的财政状况可以保证学校的日常运营,但高校有其自身的特性,特别是它的经济效益很难衡量,也存在收益合理性的争论,高等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同样民办高等教育也同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它的发展不能仅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而是要重点考虑其长久发展和社会效益,所以从社会公共事业角度出发,对民办高校的长久性、公益性、发展性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也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和选择。
查明辉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研究》中总结到: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发展的基本条件具备之后,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形成了市场化发展模式。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发展模式表现出鲜明的特征: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二以招生工作为中心;三是人力资本培育处于次要位置;四是举办者处于民办高校权力的核心;五是绝大多数举办者以营利为目的;六是民办高校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5]
政府通过《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将民办高等教育经费筹集定位为"民办自费",国家财政没有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预算,将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责任空位制度化。民办高等教育经费筹集的市场化已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市场化的端倪。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有工作的重心和目标都指向经济领域的成绩,暂时忽略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这固然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也为民办高等教育的融资提供了经济环境的宽松,但同时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全依靠市场,民办高等教育成了完全的私人产品,而谁消费谁承担的私人产品性质,使得民办高等教育的费用升高,加重了求学者家庭的负担。市场化的民办高等教育成为举办者营利的工具,使其丧失了教育本应具有的公益性,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
该论文在民办高校只能依靠市场筹集经费、经济体制改革偏差影响和教育产业化思想渗透、国家没有建立起对民办高校的有效监管体系、绝大多数举办者的趋利性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形成了市场化发展模式。目前,这种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由于公立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独立学院设置增多、留学教育迅猛发展等原因,民办高校面临生源减少的危险。生源减小必然导致民办高校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也就加速了一些运营状况不良的民办高校的倒闭。国家关于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办法不健全,无法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财政支持非营利民办高校发展方面举步维艰等等。目前的挑战使得有些民办高校难以为继,为此,改变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意义重大。综合考虑中国实际和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查明辉认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下一步应当以社会企业化发展模式为主导,其认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选择社会企业化发展模式,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具有重大意义。
查明辉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趋势的分析,是对邬大光教授认为中国民办教育投资办学性质判定的呼应和进一步分析,引起人们对民办高校市场化问题的深思,也指出了走出这一困局的道路是建立社会化企业。但文中所涉及的只是民办高校自身运营的市场化,但民办高校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涉及到民办高校自身,民办高校是在大的社会背景、环境下存在的,必然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分析民办高校发展时必须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有科学的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支撑和指导,虽然前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目前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既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缺少有关民办高校的"底层叙事",特别是缺少具体案例分析研究,这导致理论研究与民办高等教育实际脱节现象时有发生,需要广大的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完善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底层叙事",引领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有关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研究
"以学养学"模式,又称为滚动发展模式,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大部分历史较久的民办高校都是以此模式发展起来的,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对于此种模式的总结、反思和理论探讨不是甚多。200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后刘莉莉撰写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中,对"以学养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包括该种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走向,并辅之以案例分析。2010 年,董岳洲、刘舸在《湖南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滚动发展模式研究》中指出,虽然由于这种模式现阶段仍存在优势,并不会在短时间内被淘汰,但在长远看来,依靠该种模式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最终还是要走向新的发展模式,如,民办高校联合模式、加盟其他教育连锁集团等。关于该种模式的研究较少,有关研究也不尽成熟,依靠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的继续发展也充满不确定性,这也就增加了笔者进行此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和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预期成果相关的,本文就是根据笔者最后要解决的问题到现有事实分析的逻辑设计研究思路,本研究主体将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以 sdyc 学院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总结该校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加之笔者自身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解,最终形成理论性成果,为适合此种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
好的研究方法可以为研究收集丰富、具体、真实的数据。同时,好的研究方法可以保证研究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以此保证最终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以正确地指导实践。本研究主要是应用教育学质性研究方法,拟以教育叙事、个案分析等方法为主体,辅以历史研究方法、质性访谈法、文献法等。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有关教育的故事,通过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过程的教育故事来领悟教育真谛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大部分的第一手数据源于夏季亭教授的回忆口述记录,笔者对此进行整理、分析,以此理清 sdyc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包含在内的办学思想。
历史研究法:笔者有幸获准翻阅 sdyc 学院的存盘档案,真实的了解在 sdyc学院发展的这 15 年期间的要事资料,为笔者保证获得真实的校史数据。
案例分析法:笔者以 sdyc 学院为个案,分析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以此来具体阐释"以学养学"模式,使得本研究更贴近事实,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和可推广性。
文献法:虽然有关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研究不是很多,但是国内以潘懋元先生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发表大量文献资料,这对于本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支撑作用,同时也为笔者的分析提供了借鉴。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创新有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和研究成果创新等多类创新,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研究成果的创新。本研究所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均在如何促进民办高校特别是"以学养学"模式下发展的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总结其中精华的部分,也指出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终完善该种发展模式,供部分民办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实际管理中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首先,该研究是基于笔者对我国民办高校的考察以及对民办高校发展历史的梳理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分析。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和财力、物力不足,笔者只选取一个个案作为考察对象,由于民办高校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原因,一所民办高校很难代表一类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所以在实证分析模块科学性未能达到很高的程度,但这同时也给予笔者在学位论文结束后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动力。
其次,由于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恢复发展时间很短,加之关于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是十分成熟,仍存在很多基础理论方面的不足,所以本研究在进行分析时难以借助典型的民办高等教育基础理论,因此本研究的理论水平只停留在一定水平,笔者试图有所突破,但困难重重。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