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成绩(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2 共850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四)高等教育与市场结合的探索

  高等教育与市场结合,在今天的高等学校已经不是新鲜事物,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如布局、层次和结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资源的配置等,高等学校内部的微观治理如高等学校的人员配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人事、财务、后勤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结合,形成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和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我国公立高等教育具有高度计划性的特点,虽然有利于全国统一和便于高等教育的管理,但却严重的挫伤了高等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远看来并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特别是我国面临社会、经济转型,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需求的变化性也在增强,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改变原来高度计划性理念,积极与市场结合,在这方面,"以学养学"的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还间接刺激和促进公立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首先是解决高等教育供需平衡的问题。供需平衡是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样也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在国家财政能力有限、高等教育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以学养学"发展,吸收大量优秀的高考落榜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供需失衡的矛盾。其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将竞争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是市场中的基本机制,竞争可以优胜劣汰,保持市场的旺盛生命力,"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之间最主要的竞争表现在生源竞争,深层次的还有办学理念、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竞争,那些各方面条件不优秀的民办高校在竞争中被自然淘汰,保证了优质民办高等教育的供给。同样竞争对于改变公立院校千校一面、课程陈旧、机构繁琐等办学问题时有重大意义。合理的竞争会促进公立高等学校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不断产生新思想和现代文化,不断提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是改变了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以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标准为参照,在市场中,高等教育的质量需要受教育者和市场需求来检验,转变为以高等教育消费者为中心来衡量质量,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高等教育质量要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招生宣传时最重要的内容是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就可以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

  目前,sdyc 学院办学主要来源为学费收入,经费渠道比较单一,学费收入占全部收入的 95%.学院为了满足教学及发展资金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并维护了与多家银行的银校合作关系,较好地满足了事业发展所需的信贷资金需求。

  近期,进一步拓展了融资渠道,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置多批教学设备。今后,学校拟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发展校办产业、加强社会服务等方式,加大创收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Sdyc 学院适应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设置适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本科专业,缩减或淘汰市场需求不足的专科专业,扶持特色、重点专业,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各二级学院分别建立由教师、校外专家、企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指导学科专业建设问题。学院以二级学院意见为基础,召开全院论证会,研究论证专业申报计划和调整计划。积极、主动与市场结合,形成高校、市场、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对民办高等教育做出的成绩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至今,首先,在规模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教育质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民办本科院校增多、特色明显,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民办高校开始培养研究生;再次,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也呈现多元化,不同地区、院校利用自身条件不断开创新的发展模式。但追本溯源,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民办高等教育肇始于一批"以学养学"院校。

  (一)改革开放后民办高等教育的肇始

  在今日看来民办高等院校的存在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几乎都有数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伴随着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有所提高,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上升,更重要的是在我国下一阶段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是重要的生长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实困难重重,虽然当时面临较好的历史机遇,生源比较充足,但就当时的历史现实而言不可与民国时期的教会大学等私立高校同日而语。复兴的民办高等教育各方面的条件与当时的公立高校相比,相差千里。虽然如此,"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拉开了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序幕,打破了中国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高等教育体制之墙,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点燃了希望,也激励着那些心怀教育梦想的人继续前进,虽然其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质量难攀一流,但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二)改善了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形象

  在"一大二公"的年代,公立高等教育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也是所有求学者梦寐以求的求学圣地,以至于很多高考落榜生会走上复读的道路,目的就是为了进入公立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以期改变自己的身份和整个家庭的命运。但复读给考生带来的精神压力和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也很重,同时还会面临再次落榜的打击,虽然如此,每年仍有不计其数的高考复读生前赴后继,足以证明高等教育对求学者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意味着权威的公立高等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以外的民办高等教育存有天然的不信任,民办即意味着低质量是当时社会对民办教育的总结。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及其存在的价值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就是在这样的大众舆论、认知环境中产生,每一所"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不仅仅关系到本校师生利益,每一所民办高校的质量、发展情况更代表着整个当时民办高校的水平,也影响着民办教育的整体形象。历史给了民办高校展现自我机会,民办高校像社会交了一份优秀的答案。民办高校的教师很珍惜教书育人的机会,错失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学生也更加努力,所以民办高校在硬件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将很多学生送进了高等学府。

  在允许举办正规普通高等教育之后,"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继往开来,积极适应市场,按需培养人才,严格要求学生,一度做出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公立高校的成绩。认真办教育的态度、一心为学生的理念和不断提高的办学质量,加之硬件条件的改变,社会对于民办高校的认知逐渐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民办即低质"的刻板印象。

  (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

  "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不仅开创了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时代,改变了民办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是在中国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有益探索,对后来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借鉴的作用。对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民办高等教育而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国家的改革一样,也是披荆斩棘、摸着石头过河,在发展中、挫折中总结经验。"以学养学"发展的民办高校在发展之初,不仅面临着物质条件的一穷二白,而且举办者大多没有太多的办教育的经验,对学校的管理也是在发展中摸索,虽然"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在创办之初会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公立高校退休管理者,但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情况不同,他们的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不太符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民办高校在吸引生源、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资源利用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摸索学校发展模式等方面虽然先天不足,但经过举办者和学校管理层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定的经验。

  "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总结的经验,对于后期成立的民办高校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对市场的敏锐以及对市场的充分利用,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且后来民办高校利用市场机制创新多种发展模式、拓宽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来源,"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的为其奠定了理念基础、提供了行动经验。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