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概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2 共840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四)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到 2020 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社会事业建设,在教育产业化发展趋势下,加之投资高等教育的高额回报,使得更多的个人、集团投资高等教育,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模式各异、布局广泛的局面,不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 以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也面临的压力变得更加复杂,存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问题,不仅要和本国的高等教育机构竞争,还要同境外的教育机构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同时也要在师资领域和境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竞争。总而言之,加入 WTO 后,给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更多的竞争,但更多的是发展机遇,比如,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教师招聘的全球化、办学资金融资的多元性增加等。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更大程度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给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在实际中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产生必要性

  (一)高考制度的恢复、高校容量有限

  1977 年 9 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 10 年之久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择优秀人才上大学。有 570 万考生进入 1997 年的冬季高考考场,当年录取人数为 27.3万人,录取率为 4.8%;1998 年夏季高考有 610 万人参加,当年录取 40.2 万人,录取率为 6.6%,而 2014 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 74.3%,刚刚恢复高考时录取率很低,可真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难度可想而知。刚恢复高考时,由于基础教育荒废多年,大多数报考者的文化知识基础非常薄弱,虽然当年的高考试题在今天看来非常简单,但对于当年没能接受系统基础教育的报考者而言,也是十分困难的。相对于十年动荡时期时的"推荐上大学"的录取方式而言,参加高考更具公平性和客观性,因而也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参加高考。高考的恢复改变了之前的录取方式和标准,使得更多人可以通过考试途径进入大学,实现自身的大学梦,这也使得高考恢复后热度上升,很多人期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

  当社会流动的渠道恢复常态时,便会激起人们向上流动的愿望,但低的高考录取率又将很多人排斥在传统的公立大学之外。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这些落榜生在高考失利后也没有了更好的去处,成为待业青年,这些年轻人也成了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在国家财政无力承担公立院校大规模扩招的状况下,调动民间力量和资本,积极发展民办高校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公立高校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对于保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存在弊端,特别是高校行政化问题,中国公立高校均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在处理学校事务时会出现行政化倾向并很容易受到外界行政机关的影响,行政力量过多干预学术性事务,行政权力湮没学术权利。导致中国公立高等教育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创新不足、培养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民办高等教育因其灵活的机制、较少受行政权利干预,很好的避免了公立高校的弊端,容易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

  (三)高等教育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凸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巨大的成绩,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在2011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有了较大的跨越,国家的富裕带来的是居民收入状况的改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统计,2013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311 元,而在 1978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43 元,除去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的收入实现了跨越式的增加,增加的部分除去部分来改善日常生活条件外,中国大部分家庭将收入中富余的部分用作子女的教育投资,这也直接导致我国教育需求的持续增加。同时不断多样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综合性的趋势,应用型、适应性强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由于公立高等教育学术性人才的培养传统和专业改革的惰性等原因,导致用人单位对部分公立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的质量存在不满情绪。高等教育需求增加,教育与经济不匹配,难以培养足够的、合适的人才,这给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四、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涵义和特征

  (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的涵义

  "以学养学",其中第一个"学"字指的是学费或者学生,无论是学生还是学费,本质是指此类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所缴纳的学杂费等相关费用,第二个"学"指的是民办高校,此类民办高校对学生的依赖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融资渠道较多的民办高校。此类发展模式也被称为滚动式发展模式,依靠在学学生所缴纳的费用开展教学活动,以毕业学生为招牌吸引潜在学生入校,总之学校发展就像滚雪球一样,完全凭借自身的力量"越滚越大".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是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首先,它所指的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模式,学校几乎没有或者很少的原始资金注入,创办者多为退休的老教授或者科学家,他们利用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艰苦创业,主要利用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和其他费用维持学校运行,并通过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利用办学结余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发展模式。其次,在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发展一段时间内,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方多元化,兴办一所民办高校也会有一定量的原始资金注入,在学校运行过程中,民办高校扩宽多种途径筹集资金,但仍有一部分民办高校,虽然在创立之初有原始资金注入,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仍然主要依靠学生所缴纳的各种费用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营和进一步发展,本质上仍是"以学养学"模式的延续。本研究中的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包含上述两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虽为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但其内在具有一致性和延续性,所以本研究将二者均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路径选择。

  (二)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特点

  1.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

  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有其鲜明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发展模式之所在。三无(无固定场所、无固定师资、无原始资金)、三靠(校舍靠租、教师考聘、经费靠收)是"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开始创办时基本的特点。如由我国着名的农学家、教育家乐天宇在九嶷山下借用舜庙当教室,开办了九嶷山学院,办学资金来自于乐天宇教授落实政策补发的五万元钱(1969 年 9 月,乐天宇被下放到广西邕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后来乐天宇被解放,政府落实政策,补发了工资),之后每个月将自己退休金留下五十元,其余的三百元全部交给学校;湖北函授大学,创立之初只有 150 元经费,租借了一间 12 平方米的平方开始了办学历程;1987 年 12 月 5 日,丁祖怡辞去了西安石油学院的英语教师职位,创办了陕西省第一所外国语民办高校,这就是西安翻译学院的前身,没有校舍、没有启动资金,单凭的是对教育的执着;中国第一所普通民办本科院校--黄河科技学院创办时,校长胡大白拿出了家里仅有的 30 元存款;1995 年 11 月 5日,西安欧亚学院第一期英语口语强化班及国际贸易班租用的是碑林区湘子庙街小学的教室。

  学生缴纳的学杂费在学校的资金来源中占绝大部分份额,这是此类模式民办高校的鲜明特点。多数"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学生所缴纳的费用,举办者很少或者基本不出资,学校依靠收取学生学费和其他费用,所以依靠这种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对生源的依靠性较大,学校的存亡以学生数的多寡为主要参考依据。在资金投入很少的情况下,"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对存量资源的利用率非常高,学校工作人员往往是人兼数职,学校建筑密度很大等。目的是在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滚动发展起来。

  Sdyc 学院也经历了从租用校舍到自建校园的过程。2002 年,首批 1800 名学生迁到新校;8 月,首次在新校举行了 2002 年新生开学典礼;9 月,原仲宫教学区 1000 余名师生搬进新校。至此,sdyc 学院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结束了租赁校舍办学的历史。

  2.以学生个人发展作为价值追求

  由于较大的生源依赖率和较少的资源供应,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将学生置于学校发展的中心,致力于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既是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理念追求,更是学生选择此类民办高校的缘由之一。

  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未曾长时间的占据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但却一直如影随形,大部分时间扮演着补充者的角色,但这并不影响自古至今的民办教育的流传、延续。相对与公立教育而言,民办教育的理念追求更加多样化。先秦时代民办教育杰出代表孔子将为天下培养入世人才为己任。唐末兴起的书院,则更侧重于学者个人学术观点的传播,以为天下培养良心为追求。而改革开放初期"以学养学"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则秉承了不同的办学理念,其理念追求也由国家、天下转移到个体身上。据上文表述,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可以产生并且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是因为个体的高等教育需求增长和国家的高等教育供给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国家的高等教育供给不能满足个体的高等教育需求,民办高校应运而恢复发展,并"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完成学校的初级阶段的积累。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之所以可以生存下来,和它的理念追求关系重大,从一定程度上看,就是这种理念追求才成就了民办高等教育的今天。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将人的能力和需求从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清末开始中国经历了一个世纪左右的被动对外开放,西方的思想等也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并逐渐产生重大的影响。
  
  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逐渐对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思想进行拨乱反正,个人的价值、知识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彰显和尊重,个人正当的需求也应被适当的满足。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和国家奉行精英主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录取率一直很低,但是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对于许多求学者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一种经历和途径,更多的是指向接受高等教育的增值,即社会地位的提高、收入的增加等等。这也是正常社会阶层流动的渠道之一。因此,民办高等教育抓住了求学者的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综合,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确实促进社会和个人的进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