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1979-1998年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502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国家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政策

  (一)“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方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这是邓小平于 1983 年国庆前夕,为北京景山学校题的词,从而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3]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在这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主要是对国内的阶级状况和社会政治状况判断失误,从而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政治运动的经常化,一方面严重阻碍了社会迈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使教育不能正常地、健康地发展。教育与政治是密切相联的,政治局势的多变会影响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教育内容的稳定性。教育需要从思想观念上、制度上、内容上和方法上进行改革、更新和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教育要面向世界。既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还要将中国的成就和经验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促进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与进步,这是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教育要面向未来。我们要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跨世纪人才,而不仅仅是为当前的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形势,才能更好地、科学地展望未来。“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方针,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体要求,并在充分总结建国以来教育发展正反两方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

  它准确地反映了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指导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数以千万计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信心,要更新观念、明确方向,认真研究和实践这一发展方针,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表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央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小组,就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并作出相应的决定。在这指导思想下,《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教育体制进行多方面改革,作出了重要决策。第一,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变统一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工作办法。第二,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结构。第三,对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进行改革。

  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末我国教育出现了开天辟地的新发展。把教育事业转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彻底结束和医治“十年动乱”所造成的创伤,正确解决了三十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从而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改革高等教育,原高校逐渐恢复并筹建一些高校,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也摒弃文革期间的“上、管、改”理念,恢复建国初期的学生管理理念,强调教育和管理的职能,但已不是建国初期教育方面所强调的灌输性和强制性,而更多的是引导性。这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提出正是基于教育理论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从而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理论基础

  “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这样的论断在文革期间被大肆宣扬,并在人们的观念中留下了深刻的阴影。必须重新思考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的任务。[1]

  “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本质原理的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性、阶级性。[2]

  而简单地说成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列宁在撰写《共产党纲领》中提出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强调从思想上、教育上传播政治原则,并没有把政治等同于教育,或把教育等同于政治。“四人帮”在文革期间把学校变成全面专政的工具,完全背离了列宁的原意。[3]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进行着精神生产,而且进行着劳动力再生产。“双重属性说”与“多重属性说”是在“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两者论争的基础上产生。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传授一定生产关系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又传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多重属性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多重属性的统一,而不能把教育分成两截来反映教育的本质。“社会实践活动说”反对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观念形态。“特殊范畴说”认为,把教育的本质定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与文学、艺术、道德等区别开来,因为这些也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作为生产要素之一,通过发明各种事物和工具,将其已具备的知识转换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向前迈进。因此教育也就具备生产属性,只是这一属性是间接而已。人们摒弃“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错误观点,开始用人是生产要素这种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并确立其地位,这是划时代的进步。

  1978 年至 1983 年期间,经济功能是教育功能研究的主旋律,大量的研究者讨论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剖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促进作用。之后,将教育的经济作用浓缩为十个字,即“振兴经济,必先发展教育”.这样口号深得人心。

  教育要先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国外教育经济效益理论以及欧美的人力资本理论分析,在收益方面,教育投资的收益要远远大于物资投资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要远远大于其消耗;第二,从经济发展来说,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因此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应积极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对教育本质问题的重新剖析以及认识到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原高校逐渐恢复并筹建了一些高校,为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分析

  文革结束之后,在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中充分体现了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在教育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管理方面,强调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注重对学生的管理。

  1978 年 12 月 13 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试行《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对新生入学,休学、复学、退学、转学、转专业,成绩考核,升级、留级,纪律、考勤,奖励、处分、鉴定、毕业等问题作了规定。1979年 8 月 14 日,教育部对《暂行规定》作了修改和补充,规定在校学生一般不准结婚,擅自结婚者,应予退学;学生原则上不得转专业。

  1981 年 2 月 28 日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结婚规定的通知》。《通知》规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一般应是未婚者,如果有的学生要求在学习期间结婚,则应先办理退学手续。但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结婚和已经结婚的,可继续留校学习。从教育部发出的这两则通知,我们可以看出在文革结束后,我国对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实行较严的管理。

  在教育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并没有放松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这四门政治理论课,向青年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

  1980 年 4 月 29 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又红又专的人才。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扬民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但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要加强和改善学校党委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建立一支坚强的、精干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根据具体条件建立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

  同年,教育部发出《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规定:马列主义课在高等学校各类专业中,都是必修课程,不能选修或免修。高等学校本科,理、工、农、医各专业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文科专业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每门课程各为一学年。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高校以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高校学生为主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