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现代技工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如果技工院校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那么又应当如何培养,也就是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不少技工院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自己独特的探索。但是在这一问题上,仍然有一些共性的问题。以下试着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4.1建立行动框架
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事实上,目前也有不少的学校在试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校只把综合素质的培养停留在口头和口号上,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行动,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开展。也有些学校固步自封,不敢探索,甚至怕综合素质的培养会打乱和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很显然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连串的行动。活动即具体的行动。只有行动起来,综合素质教育I能落到实处。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有效的利用了班级这一组织,很多素质培养活动都是以班级为车位来进行的。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管理作用。一位技师学院的班主任老师在她的述职报告中,讲述是她在管理班级时做的一些具体的工作及其细节。她说:“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班主任,我为自己必须要做到的事情罗列成一个清单,并认真去完成每一件事情。(1)每天找学生谈心一次。(2)每天记一篇工作円记。(3)每周到所管的班级听一堂课。(4)每天对所管理的班级教室、宿舍进行安全、卫生工作检查一次。(5)每周下寝二次。(6)每周参与全校安全卫生大检查一次。(7)每周配合全校班级课堂督查考核一次。(8)每周召开一次学生干部会议。(9)每月阅读一本有关学生工作的书籍。(10)每月提出一个改进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好点子。(11)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12)每月接受系、学生处考核、讲评一次。(13)每学期结合工作写一篇研究论文。(14)每学期为学生讲一堂思政教育课。I”正是因为有了班主任们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使得班级在学生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也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当然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拼凑,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综合素质培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活动被认为是综合素质教育一种最佳的途径。这也是符合教育学原理的。在教育史上,杜威等人就极力提倡活动课程,倡导从做中学,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来幵发课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正是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某种能力和素质,改善了素质结构。其实在素质教育理论中,活动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活动能力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而活动能力的培养正是依靠活动本身来完成的。事实上,在一些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活动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4.2贴近学生生活
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针对学生的,学生是培养的对象。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种有效的做法就是让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贴近学生真实的学校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如果教育活动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能满足学生现实的需要的,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而这时教育活动本身也会通过改革与调整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潜在需求,从而使教育活动处于良好的循环之中。特别要提醒的是,在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不能用一种外在的权威力量来强制和控制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而是让学生明白,这些就是他们所需要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加持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不是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包袱被迫参与其中,而是自信地参与各项活动,体验到活动本身带给他的快乐。
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曾经是一种颇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如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经提出了 “生活教育理论”,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试验。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育史专家对生活教育理论做了这样的分析:“一是生活包含了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二是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三是生活是教育是中心,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通过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四是生活是多样的,有好的生活,也是坏的生活,有前进的生活,也有落后的生活,只有过好生活、前进的生活,才能受好的教育、前进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今天仍然具有某种意义。充分挖掘生活的教育潜力,扩充教育资源,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教育措施。
当然在今天,要象陶行知那样,把生活变成教育是很困难的。但是让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教育本身具有生活气息,这是可以做到的。有研究者指出,教育与生活的隔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现代教育受到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的引导走向了疏离生活的道路,个人的获得的只是适应现代社会意义贫乏的技能与规范,而没有获得生活的回满。当教育贴近生活时,教育的面孔义不再陌生,学生也很难去拒绝它,正如学生很难去拒绝生活一样。
4.3结合学校德育
德育首位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根据教育内容而划分出来的教育领域,也是用来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框架。在这五个教育领域中,德育是居于首位的。在中国,德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内在地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把德育看做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外延宽广,涵盖齐全,界限明确严整,可以减少歧义。如果在德商决策和实践中通用这种广义的德育概念,使德育各个构成部分都能得到实施,坚持德育的全方位教育,就能够充分发挥其间互补功能,相到促进,减少内耗,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这一德育的概念,学校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来选择德育内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德育就不可避免的会纠缠在一起,很难分割。真实的情况可能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往往充满了大量的德育内容,而德育的活动本身也就成了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一些德育资源和条件也可以被综合素质教育所共享和利用。
学校德育是有目的的,德育目的是德育的预期结果。教育部制订的《中学德育大纲》对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iH确认识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形势。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有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改革、开放的意识。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第二,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精神。树立劳动观点,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
第三,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形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公共的权威的德育目标最终要转化为学校自身具体的可操作的德育目标。技工院校如果让综合素质的培养来承担部分德育任务,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行为和个性心理素质等,这无疑有助于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关于如何来开展学校德育,并保证德育的实效性,这需要各个学校积极探索。道德素质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类型,也是一种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素质。学校是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前文讲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其实德育也有这方面的要求。学术界曾经提出了一种德育模式--“生活德育”.生活德育认为R常生活是一种先天的最基本的教育。“这种教育虽然也有生活技能教育方面的内容,但主要是社会性的教育,即使人成为’社会人‘,形成人的教养。
社会性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教养也是道德品质的基础,因此円常生活的德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把德育渗透在学生的F1常生活中,如宿舍文化、讨论与阅读、人际交往、社会调查、体育锻炼、文艺活动、志愿服务等,这些都是一些具体的做法。但是这些又都是学生生活中的基本内容。于是,学生的生活也是成了综合素质教育与德育相遇和相沟通的地方。
4.4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是一条重要的当代教育原则。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一个概念,通常是主体去控制和改造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所利用。主体性则是主体具有的特性。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被认为是主体,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主体性是指主体所具有的特性,如独立性、个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等都是主体性的表现。其中能动性及其发挥被认为是主体性最突出的方面。教育学界也正是这样来认识学生的主体性的:”学生不是被动加工的对象,他具有主体性。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等?“.围绕学生主体性这一核心概念,教育理论界创立了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教育本身也得依靠于学生的主体。如何培养、发挥和利用人的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
综合素质的培养要诉诸于学生的主体性,这意味着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控制、被塑造的对象。让学生参与综合素质教育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策划,也让学参与综合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相互合作,主动承担责任。所谓的主体实际也是责任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单是学校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自己的责任。在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也会得到一定的强化。
责任感的培养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并且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有研究者指出:”在当今市场经济利益格局重大调整的社会环境中,职业院校学生陷入了就业与谋生、生存与淘汰、索取与奉献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于是,职业院校要依据学生思想变化特点,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生存与发展、索取与奉献、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教宵1“.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果能够诉诸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在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乂进一步的强化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就是一种理想的局面。
综合素质的培养要诉诸于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意味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交往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存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宵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师生关系本身具有教育性。当代师生关系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教师的职责现在己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正式的职能以外,他们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2“.师生关系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主体发挥的程度。建立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主体性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甚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